中国式父母正在被焦虑困惑|望不到尽头的求学之路让父母苦不堪言

2019-09-07     静月荷

中国式父母正在被焦虑困惑|望不到尽头的求学之路让父母苦不堪言

传道受业解惑者

又到一年一度开学季,想必很多父母正在为孩子的入学、升学担心、忧虑,甚至焦虑不安。

孩子刚刚三岁就上幼儿园,那幺小能适应集体生活吗?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

孩子小升初没能进重点中学,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今年孩子高三,最关键的一年到了。孩子能不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保持住目前的优势,并能有所突破,争取明年高考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孩子今年大四了,他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了吗?毕业后能不能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

你是不是也和许多家长一样,正在为孩子的成长、升学、就业而担心忧虑,甚至焦虑得心神不安?

01.中国父母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总是超出孩子的能力

中国父母和孩子

中国父母历来注重孩子教育,古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榜样。

孟母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不惜一次次搬家,最终搬到一所学校跟前,才算满意;而当儿子不好好念书时,母亲为了教育儿子,不惜把自己正在织布的梭子割断,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再看看如今的父母,大家更是有过之而不为。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孩子谋划。为了让孩子将来能上一所好学校,早早的就开始找学区房;甚至从孩子上哪所幼儿园、到幼升小,上哪所小学,可谓父母想方设法、操碎了心。

哪一个优秀学子的后面,没有一把心酸泪、没有一串感人的故事。细细数来,都是不堪回首的心酸往事。

特别是每到升学季,“焦虑”就会像病毒一样在家长的心理蔓延。面对“惨烈”的择校竞争,父母首先乱了阵脚。

同事孩子各方面还不如儿子,别人为什么上了名校,我家儿子为什么就不行?焦虑折磨着父母,像毒液啃噬着父母的心。他们无心上班,夜不能寐。和朋友聊天,开口就是你家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学?

为配合名校招生对学生各项技能的要求,各种兴趣班如雨后春笋搬拔地而起。父母更是不惜花血本也要孩子把送到各种兴趣班培训,只为将来孩子入学时可以获得一张入场券。

于是,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管这种短期教育对孩子技能的提高,到底有多大作用。反正,只要别的孩子在学,自己的孩子就不能落下。英语、钢琴、绘画、围棋、舞蹈,甚至奥数、跆拳道等等。

结果是,孩子在本该享受童年快乐时候,却被各种兴趣班课程挤压得没有了一点快乐可言。

放学后,看着正在操场玩耍的小朋友:“妈妈,我可以和他们玩一会吗?”

“不行,和老师约好的,今天我们要上美术课。”

周末,孩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妈妈,今天我能不上钢琴课吗?”

“不行,等上完钢琴课,带你去游乐场,好吗?”

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小脸,母亲心里也不是滋味。为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现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到时,他能知道我的良苦用心。母亲这样安慰自己,把还未睡醒的孩子从床上拉了起来。

她知道,今天又将是忙碌辛苦的一天,路上几个小时的车程,可以让孩子再睡一会儿。

02.中国孩子正被父母寄予的希望,压得喘不过气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现实却是:父母是唯一不需要上岗证就工作的人。许多父母在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时,就被迫迎来了小生命的到来。

他们踉踉跄跄,边学边上路,有时就难免出错,难免对孩子造成伤害。但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并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受原生家庭影响,致使性格上有一些硬伤。比如,童年时孤独缺爱,没有习得一技之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未能考上大学,致使一生都在社会底层混,失败的人生让他们萌发了要好好培养下一代的愿望,并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实现他未实现的人生梦想。

但是,父母想过没有:这样对孩子公平吗?这只是你的人生梦想,可不是孩子的。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人梦想,而不是你强加给他们的。

前阵子,同事就被她儿子小升初搅得坐卧不宁、心神不安:

失眠中的小憩

同事说: 大宝今年9月就该升六年级,距奥数点内考不到一年时间了,可儿子一点也不着急,成天磨磨唧唧,根本没时间做奥数题。真担心儿子,明年考不上重点中学该咋办?

这是因为,近些年西安各名校小升初门槛不断提高,奥数成绩也作为考核优秀生源的条件之一。学校通过奥数班来招收优秀生源的情况,逐步演变为学奥数的同学可以优先进入名校。一时间,为小升初做准备,多少家长逼孩子上奥数班,哪怕孩子对数学一点也不感兴趣。

而奥数点考试,一般都不会提前通知学生。往往是在临考试的头天家长才能接到考试通知。

而且,点考是为了提前预录优秀学生,每个学校给每个点的试卷量是有限的,所以培训点会优先通知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保证能够真正选拔上优秀生源。

也就是说,点考仅仅只能录取小部分优秀的学生,如果通过考试,他们就将获得优先进入名校的机会。

因此,很多家长都很看重奥数这一块。同事对于儿子的奥数成绩担心、焦虑,不是没有原因的。

同事继续分享她的焦虑,她不想看孩子学的那么辛苦,但又没办法给他减负。直到有一天与孩子发生冲突,孩子完全爆发,才让她始料不及。

那天,因为儿子数学卷子,成绩考的太差了。她当时大发雷霆,然后儿子就爆发了,说:他不想不上学了,什么课外班也不上了。

过后儿子很痛苦的和妈妈说:我不知道那些好同学为啥都能学习那么认真,我为啥就学不动?

同事对儿子说:那你就好好和同学请教,学学他们的好方法。儿子却哭着说:没用的,我也想好好学习,把各门成绩都赶上去。可我怎么努力,也没办法把自己变得像他们那样优秀。

同事也承认,她儿子的兴趣班报的有点多。围棋是孩子自愿学的,英语是小时候一直学上来的,奥数是四年级开始学的。

后来她也和儿子讨论过,现在学习压力太大,没时间玩,可以选择性放弃某些课外班。儿子给自己的兴趣课排序,首先保留围棋,选择放弃英语和奥数。

同事说:放弃英语她能接受,但是如果想上好学校奥数是必经之路!

同事一直想说服儿子,奥数不能放弃!可面对无助的孩子,她还能要求什么呢?母亲心里比谁都难过。

其实,造成这种僵局的原因,是家长太看重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名校。如果不把孩子考上名校作为最终目标,家长和孩子就会放下包袱,大家活得比现在要轻松愉快的多。

03.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往往输给了自己

人生的起跑线

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说:

“为人父母其实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帮助他。”

而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为孩子做主,替孩子安排未来的命运。

而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正把自己的担心和焦虑,时时传递给孩子,让本该享受轻松快乐的年龄,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所以,当我们为孩子的未来焦虑的时候,应该想一想,我们恐惧、担心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如果孩子真的没有考上名校,他的人生就一定是失败的吗?

如果让孩子就上小区里幼儿园、上个普通小学,普通中学,甚至是普通大学,结果又怎样呢?

难道让孩子考上名校,真的就比孩子的身心健康还重要吗?

其实,当看到你所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孩子没有考上名校天也不会塌下来的!最多是我们父母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觉得在同事朋友面前,孩子没有给自己争光,心理有些失望。

但这毕竟是孩子的人生,他们不是为了给父母撑面子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只要他们过得开心快乐,进不进名校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焦虑有时也像纸老虎,你强它就弱。当你焦虑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到底担心、害怕什么呢?即使最坏的结果出现了又能怎样你?这样问过之后,也许大部分焦虑就会渐渐消散的。

白岩松谈在谈【中国教育的误区】时有这样一段话:

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飘渺的。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飘渺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

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

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这就是中国的实情,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明星、成为像马云、柳传志、俞洪敏式的社会精英人才。而唯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喜欢人生的人。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许多孩子,就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精神崩溃,甚至连基本的学业都无法完成。

当一个花季少年,因不堪重负,选择轻生、或患上严重的心理疾患时,想必,只有到了那一刻,父母才会惊醒:原来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不管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还是《小别离》,居中尽现了中国式父母在面对孩子中考、高考时的百态人生。可以说,家有中考、高考生的家庭,都过着一种非同寻常的生活:父母将所有重心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甚至,父母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全程陪读。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孩子身心俱疲,甚至差点患上心理疾患。

人们往往从电视剧,从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参悟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在以自认为对孩子好的前提下,做出了许多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

而只有当悲剧发生的那一刻,父母才会深深懊悔:早知道这样,就不该逼孩子学这学那,更不该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人生变成自己的人生。

04.你以为把全部心思用在孩子身上,他们就会感激你吗?

母女亲密交流

上个月,朋友因孩子中考没考好,与重点高中无缘而纠结郁闷,导致失眠,短短二十几天时间,整个人瘦了十几斤。在陪朋友去西京看身心科医生时,才知道现在患这种病的人太多了:小到小学生,大到初中、高中生,成人就更用说了。大家活的真不容易,压力山大,导致心理出现疾患。

在等待区,遇到一位母亲,她焦虑的在走廊里走来走去。在与她攀谈后,她说起自己的糟心事:

她是带女儿来看病的。女儿今年九月份要升初三,可就在这时候,女儿提出不想上学了,女儿说自己有病。症状是:胃不舒服,嗳气。

女儿出现这个状况有大半年时间了,母亲带女儿看过西医,没查出胃部有问题。后又看中医,喝了不少中药,可就是不见好转。

她女儿自小就很要强,小学上的是重点小学,分在重点班;小升初以优异成绩进了市重点中学。初一的时候,每次考试女儿都是年级前十,班里前三名,学得也很轻松。

在初二的时候,有个男生追她,女儿开始分心。母亲及时捕捉到女儿的苗头,进行干预,后来女儿总算回归正常。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女儿经常出现胃不舒服,时常嗳气。以为是女儿受凉、或饮食不当造成的,母亲决定放下工作,专门为女儿安排一日三餐。可一段时间过去,女儿的症状仍没有好转。

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从班里前三名,一下子滑到了二十几名。老师找家长谈话,希望家长配合帮孩子渡过难关。

女儿的情绪也越来越低落,回家不说一句话,坐在桌前也经常发呆。最近,女儿提出不想上学 了,母亲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现在不上学,连初中文凭都拿不到;如果休学一年,明年她还愿意接着上吗?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看得出母亲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有人点醒母亲,让她带孩子看看心理医生。也许孩子的病不在身体上,而在心里。

看着瘦弱的女孩,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不禁心里一阵酸楚:正值花季少年,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对未来一副无欲无求的表情。

孤独的女孩

母亲说,她还有个姐姐,都已经工作了。老大出生时,她正和老公打拼,完全顾不上女儿。把女儿送到乡下奶奶家,到孩子六岁时才回到他们身边。

老大不爱看书,也不喜欢学习,有时间就帮他们做饭,收拾屋子。勉强读完初中,就不想再念书,便和同村其他孩子一起到南方打工了。

老二 是在他们经济状况好转了以后才有的,有了老二以后,母亲就想把对老大的亏欠全部弥补在老二身上。

自孩子出生后,母亲就不再参与生意上的事情,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老二身上。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没读多少书,他们忽略了大女儿的成长,如今面对老二,他们不敢再掉以轻心,一心想要培养出一个大学生。

人生就是这样,让父母看见希望的不是留给孩子多少财富,而是把孩子培养成人,看着他们健康成长,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事实上,这位母亲也是这样想的。女儿没有让父母失望,从小学到中学,她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邻居们看好她,父母也以女儿为骄傲。眼看多年的付出,就要在二女儿身上见到成效了。

可就在这时,女儿突然提出不想上学了,这个打击对于母亲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

然而,女儿就是生病了,她开始厌倦学习,开始对自己以前十分看重的考试排名,一点也不关心,甚至对自己将来能否考上大学也一点不在乎。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你越在乎,越是想要得到某件东西,而往往越会让你失之交臂,越会在你猝不及防时,给你重重的一击。让你从云端跌落到谷地,感受到什么叫失败。

事实上,人们往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容易犯一个错:以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未来完全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会乖乖地听父母指挥,能如愿以偿次培养出一个父母所希望的孩子。

现实却是,孩子在三岁以前,你可以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给他们再多的爱都不多。可是,一旦过了三岁,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如果父母还是一味地包办、替他们做决定、替他们完成本应该由他们自己要做的事情。时间一长,孩子就变得依赖性强,遇事没主见,甚至不愿意动脑筋、不愿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其实,如果父母放手,让孩子决定自己要走的路,让孩子决定自己的未来,那么对父母是一种解脱,对孩子也是一种成全。

05.人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爱狗狗的男孩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爱孩子是母性的本能,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不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有时候,你以为的爱孩子,其实是在用你自己的观点约束和绑架孩子的人生。

人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在成功人士身上,以为人生只有成功这一条路,是唯一正确而又充满光明的路。

如果失败了,他的人生也将是失败的,在人们的价值观里,失败的人生是没有尊严、没有价值的。

就像典型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人们太看重结果,即使过程再完美,但结果失败了,照样得不到认可。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变得功力,变得浮躁、焦虑,为了取胜,为了赢在起跑线,不惜用不正当手段,甚至抢跑,来达到获胜的目的。

我们的孩子就成了这场博弈中的一个小小棋子,成了完成父母使命的一个玩偶。他们没有自己的意志,没有追求自我成长的权利。他们被动地接受父母替他们选择的人生路,被动地完成父母强加给他们的兴趣爱好。

克服失败的恐惧

白岩松在《谈中国教育》时说:

请问,在中国的教育里,什么时候教过我们的孩子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如果我们不能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体面且有尊严地输,并且把有尊严地输上升到一种叫“第二种成功”的概念,我们怎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革呢?

大家总说我们中国要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自主创新。在中国,创新是必须要提出来的,但是它和我们整个民族的基因是相对抗的。

我们必须改变民族基因,因为我们的民族基因里叫“枪打出头鸟”。

我们所有的民间说法,都是与创新相违背的,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躲在后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包容错误的环境吗?我们有漂亮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的环境吗?如果没有漂亮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的环境,我们怎么可能创新呢?

每个人都去做看得到的成功,不敢去做有可能面对失败的尝试,创新就不可能出现。

事实上,我们有几个人在做着异想天开的试验?而在美国的硅谷,有很多人做着让中国人看来像开玩笑一样的探索。

如果我们能接受“把有尊严地输上升到一种叫‘第二种成功’”这样一种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坦然地面对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这样一种结果,而不再纠结什么起跑线、什么名校、什么尖子上、什么狭义上的成功。

社会总在进步,相信人们的观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转变。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看重名利,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让孩子脚踏实地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想必到那时,人们的焦虑就会有所缓解,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也会减少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梦想,有愿意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还何愁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Yo5DG0BJleJMoPMSB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