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肯定也会有这样的印象,就是每次考试以后,家长和老师都会对孩子说一句话:你很聪明,就是不够努力。现在我们做了家长之后,也会有这样的感慨,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是考试分数不高,可能就是孩子不够努力。
1、缘起
考后成功者“炫聪明”这事儿其实媒体责任很大:
君不见每年中高考状元只要一出来,其实不用看,新闻基本都是老三样:
1、不上培训班;
2、家长不管;(采访家长:我家孩子都随他自己,我们家长不管的)
3、兴趣爱好广泛(会钢琴啊,爱漫画啦,反正就是不提爱学习)
主流媒体的报道一般是这样的:
当然杭州中考状元的媒体报道风格也不例外:
迷雾重重:从来不上补习班的状元为何出现在培训机构的录取名单中?
2、为什么没人在朋友圈晒娃上培训?
在媒体的带动之下,所以上行下效,不管孩子成绩好不好,都极少看到有一个家长在朋友圈晒娃上培训班,在班级群里也只听到有人正确的说:我家孩子没报任何学科类培训班,学艺术学体育貌似还是可以晒的。报了学科培训班的很少有一个在群里骄傲的晒我们在学奥数。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给人留下“不努力”的印象?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大概的老师和家长都给我们灌输过这样四条成绩公式:
1、聪明+努力=成绩好;
2、笨+努力=成绩一般;
3、聪明+贪玩=成绩差;
4、笨+贪玩=成绩最差。
从公式里看,“努力”比“聪明”更重要,确实,大部分关于努力的格言都是正面的,大部分关于聪明的格言,都是中性或负面的。
可在现实中,“努力”的个人形象并没有“聪明”那么受欢迎。
比方说,衡水中学和人大附中的北清录取人数差不多,高中排行榜上也是并肩,但如果有个北清圈子聚会,自报“人大附中”出身的人,大家一片羡慕嫉妒恨,而自报“衡水中学”的人,大家的反应通常是:“噢,就是那个搞题海战术的中学啊……”
这恐怕才是我们心里真正想说的话:人为什么要努力呢?为什么要自律呢?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点不劳而获的惊喜呢?靠自律换来的分数,靠努力得来的成功,是多么的没创意啊!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心口不一呢?
假如你有一个很用功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但实际上,你并不一定喜欢别人夸“你们家孩子真努力”这句话,这让你感到不爽。
在大部分人看来,努力和聪明来源不一样。“努力”完全是一个主观的行为,想什么时候努力,就可以什么时候努力;而“聪明”至少有一大部分是来自遗传。不少人就会认为:当自己被定义为“不努力”时成绩差觉可以变得心安理得,因为自己放佛充满了无限可能,只要想努力分分钟可以逆袭。
再加上那些年年拿奖学金的学霸们,张口闭口就说“这次考试啥都没复习又要挂了”,聪明就成为一种比努力更稀缺的东西,如果说“努力”是生活必需品的话,那“聪明”就是奢侈品。所以,在装逼届,经常是这么排序的:第一等是“聪明”,第四等是“笨”。“笨”是一种比“贪玩”更low的形象,
这样就好理解了,如果你不能给人一个“一等(聪明)+二等(努力)”的印象的话,那么同样最终结局是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不少人宁愿选择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聪明+贪玩”,也不愿让别人给自己贴上“笨+努力”的标签。
3、为什么不少人害怕给别人留下“努力”的形象?
吃瓜群众A答:
可能是因为,努力但如果没有成功,就显得自己很傻逼..
在别人不知道你努力的情况下,即使你失败了自己默默知道就好,也没什么;成功了,也可以表现的看似毫不费力就取得好的成绩。学神般的光环,已经超越了学霸!
吃瓜群众B 答:
我就不喜欢这么虚伪的事儿,总有一种人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努力,这种人天天只会暗示自己:我要是像他这么努力我一定比他还厉害。你要是能耐你倒是去做啊!做不到才会天天酸别人...
4、为什么这句话会害了学生?
期中考后,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家长和老师们这么说:“你是个聪明孩子,只是没有用在正道上,如果努力起来,你不会比XXX差。”
现在你知道了,所有的老师对所有的家长都这么说,目的是想激励你奋发图强。可惜老师并不知道,当一个人被夸”聪明却不努力”时,这句话在学生心里的实际效果却可能是这样的:“至少现在家长、老师和同学们还是认为我是聪明的,然而一旦我开始努力,万一还是考不好超不过XXX,岂不是证明了我不聪明?”所以:要不还是选择继续不努力吧!
其实现在的孩子很多性子还挺要强的,喜欢把什么都做到极致,若是做不了最好的,就会破罐子破摔做最差的。所以听到了家长和老师经常说的“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不少人会抱着一种“害怕自己努力了也超不过别人的心态”,然后放任自己维持现状。
同理,有时候孩子会选择故意将自己疑似早恋、看课外书、贪玩游戏的一面不经意的暴露出来,从而让家长和教师将成绩不佳归因为这些事情分心所致。这个归因刚好没有危及孩子的自我认同,这样他内心会心安理得的觉得自己最在乎的关乎个人内核的“聪明”没有被否认,只是因为别的事情分心才成绩不好。所以他们在内心是非常欢迎这一类归因的,可以逃避对于个人能力的质疑。
5、内心的沉重一击
吃瓜群众C:
虽然没当上状元,但成绩很接近状元的,来一个政治不正确的回答。
从小成绩就不错,也没怎么拼命学习,每天回家看电视看报纸看小说玩游戏。
认识的不少和我成绩类似的人其实也差不多。于是就有同学的家长问我:到底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呀?教教我们家XX,他那么努力,成绩还是上不去,老师说就是学习方法不太好。
这个问题问了我好多次。我每次都微笑地告诉这些同学家长,没什么学习方法啊,就是努力一点吧。
于是那些家长心有不甘地再教训自己的小孩:“哎,还是不够努力呀”。可我心里早就知道答案了,而且这个答案是永远不会从老师那里听到的。XX差太多了。
结语
我们很难看到有人晒娃上培训班的逻辑已经很清楚了:
因为努力的主体是孩子,
智商是遗传因素来自于家长。
没有努力学习,考砸了,是因为不努力,智商没问题,所以遗传没问题。
很努力地学习,还是考砸了,你用什么理由来回答自己和别人?
因为智商问题?
那就是说问题在遗传因素这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老师和家长聊天时候都是说:
“你家孩子人是很聪明的,就是不够努力”
因为这样说明来自家长的遗传因素没问题,都是孩子的错。
两个聊天的成人都觉得可以让不在场的第三者来背这个锅。
所以谈话可以在大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如果哪个老师敢试试看这样和家长说:
“你家孩子还是很努力的,就是不够聪明..."
猜猜看会出现什么画面?
所以不等于没人晒娃上培训班就等于都没在上培训班,究竟要不要上培训班还是取决于是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