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卢顺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早就听潮安庵埠一带的人说过,“一青窗、二石鼓、三老虎”,原来这句话已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俗语,所指的是潮安庵埠一带祠堂。人们所说的“一青窗”指的是宝陇村林氏家庙,因祠堂门前石牌坊两侧各安有青色通花窗而得名。
“二石鼓”指的是外文村杨氏家庙,它也因门前两侧安有一对精美石鼓而得名。至于“三老虎”,指仙溪村王氏大宋祠,它气势宏伟,严肃优雅,被时人称为“老虎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这三座祠堂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郁,盛誉于当地。因此,一直以来对这三座祠堂念念不忘,总想到现场参观,一直没有机会,刚好陪喜兄和泽铠弟在周六有空,我们再次相约往潮安庵埠参观这三座盛传中的祠堂,我们从汕头的潮汕公路进入潮安县安埠镇宝陇村,直往“林氏家庙”。
来到青窗祠前因祠门关着,我们无法进去里面进行参观,只能在外面粗略看一下整座祠堂的外观,并拍几张照片作为留念,心中非常失落。
我们带着遗憾离开了“青窗祠”,我只得通过电话联系了潮安金石的旭斌兄,我们约好在庄陇的郑龙田府遗址相遇。旭斌兄为了不让我们的愿望再次落空,他劝我们参观其他二祠要等重大节日时再来参观,那时祠门才开,现在也只有如此,放弃继续前往参观另外二祠的念头了,等以后择机再来。
旭斌兄为不让我们盛兴而来,败兴而归,他提出要带我们去参观庵埠镇另一处人文气息浓郁的古村落--薛陇村,这里是潮州名贤薛侃的故里,村内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如薛氏家庙和薛侃故居以及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自从上次旭斌兄带我在他家乡塔下村参观宗山书院和中离溪等文物古迹之后,我就一直想走进名贤故里,探访追寻一代大儒薛侃的足迹强烈愿望,旭斌兄的推荐,正合我意,决定跟他走一走薛陇村。
薛陇村位于梅林湖之东,西与揭阳地都镇毗邻,凤庵公路、潮汕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我们辗转来到了在薛氏家庙前,祠堂门也是关着,我心里嘀咕着,难道这次又要落空了吗?
但我还是认真打量这座薛氏家庙,坐南向北,为贝灰、土木、花岗岩石结构,前座为花岗岩石牌坊式三门四柱格局,中门正面门牌阳刻着“薛氏家庙”的石匾,两侧分别是“累朝科甲”、“奕世名贤”、“尚书济美”、“青史标香”的楷书石刻,门外是两只圆型石鼓,祠堂前埕有4对旗杆石,这是薛氏宗族先祖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祠堂屋顶屋脊上是精湛潮汕嵌瓷艺术双凤朝牡丹题材,以及一些象征寓意吉祥题材的图案和内容,真是美轮美奂,整座祠体除了部分瓦盖进行了翻新以外,石板、石柱、木屐、木载、碑匾、雕刻等都是原建之物。
当我正在欣赏整座薛氏家庙外观时,旭斌兄和陪喜兄他们发现在薛氏家庙左边的火巷的侧门没有关们,可以从侧门进入到祠堂里面,我也跟随其后而进。一进入祠堂里面,这是一个三进式的家庙,祠堂显得格外宽敞明亮,纳气采光都非常好。
祠堂中厅有六、七位族老围着茶几正在喝茶,他们马上迎上并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一行自报家门并说明来意,他们一听说是来自揭阳和潮阳远方的客人,显得格外高兴,马上重新泡上浓浓的潮汕工夫茶热情的招待我们,他们其中一位老者马上起身,开起薛氏家庙的中门,表示对我们一行远道而来的客人最隆重、最热情地接待。
此时的我感到一股热流直涌心田,不由暗暗称赞,薛陇古村不愧文化气息浓厚,这几位长者也不愧为名贤后裔,在这个古村中无处不传承着理学儒宗,诗礼传家美德和优良传统。
置身于薛氏家庙内,只见整座祠堂保存极为完整,其中大门背面阴刻着:“正气正学,落款:后学夏宏题。”据说夏宏是闻名于潮州府的夏雨来祖父。
首进左右两廊共立着4块石碑,其中3块为明清时期之物。由于碑文内容过多,当时无法一一详读,只能粗略看一下,碑记中大概记载了开基始祖薛伯肇于宋浮熙年间(约1180)由福建之福安市甘棠镇廉村迁潮之凤陇,创乡兴业为薛陇村。
薛氏一门人才辈出:二世薛洪鼎登宋末赵建大榜进士,七世薛松山,经明科授山东阳谷县知县,十三世靖轩擢国子监博士,十三世进士薛侃(薛中离)授行人司司正,赠河南道监察御史,十三世进士,薛竹居(薛乔)授东宫右眷坊司右司直。兼翰林院检讨,十四世进士薛宗铠授贵溪县县令,赠光禄寺卿;十四世进士薛溪授工部主事;十五世薛吕阳(薛宗铠之子)选武,定同知……,
内堂后座正上方悬挂着一块“爱敬堂”木匾,据说也是明清时期留传下来的。祠堂内部虽然不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但是木梁上面的花牙装饰精美细腻、不见残损,倒也显得古朴典雅。
祠中仍保存着夏宏、夏言、翁万达、海瑞等历代名人的手迹、赠联,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最引起我注意的挂在中厅的“金马玉堂”、“紫诰重封”、“正气长存”、“进士”和“魁元”等牌匾。这些牌匾都有一定的历史出处和人文故事。中间最前面的“紫诰重封”是明隆庆元年,即丁卯年皇帝御赐给承事郎河南监察御使薛侃和奉议大夫光禄少卿薛宗铠叔侄的牌匾。
后面的“金马玉堂”匾额,据介绍,南京通政史司右通琼山海瑞与薛侃是好友,在嘉靖十年,即辛卯年,他请潮州府唯一文状元林大钦手书“金马玉堂”赠给揭阳龙溪都凤陇薛氏家庙。左边前面的“正气长存”是赞赐进士第忠鲠之臣承事郎河南道监察御史薛侃,隆庆元年腊月初二立。左边第一块“进士”匾是宋宁宗末赵建大榜总裁为辛未科进士薛洪鼎所题写的,落款嘉定四年辛未立。第二块“进士”匾是督学使林石川为丙辰科诸大缓榜进士薛守经所题,落款嘉靖三十五年立。右边前面的“魁元”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为玉山教渝薛俊所书,正德十年已亥立。右边的第一块“进士”匾是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吏部尚书湛若水为癸未科姚涞榜进士薛宗铠所书,落款嘉靖六年丁亥立。第二块“进士”匾是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兵部尚书翁万达为癸未科姚涞榜进士薛乔所书,落款嘉靖戊一十七年立。祠内墙壁上挂着历史上薛姓的名人画像,供后人瞻仰。整座宗祠都透着浓浓地人文气息。
旭斌兄还告诉我,在薛陇村除了薛氏家庙之外的古建筑,还有一座建于明代,样式古朴的“进士第”,是明嘉靖三十五年中进士,官至工部主事薛守经的府邸。
我们对明代的古建筑饶有兴趣,让他带我们前往观看,大约在走了距离薛氏家庙相隔约50米处,看到整个门面均由大石板砌成,门楼正上方阳刻、油漆着绿底金字的“进士”两只大字。由于年代久远,进士第内部结构经过重修,已经改变了,但原建的石门楼仍然保留着,它依然是该村明代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地方志书记载,这座进士第创建于明代中期,是薛陇村明代进士薛守经的居所。薛守经生于明嘉靖年间,20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相传有过目不忘之才,可惜27岁便英年早逝,史书对他的记载相当少,薛陇村后人为纪念才子薛守经,对这座进士第十分爱护。有一年刮台风,进士第石门楼的顶盖崩塌,族人不遗余力将崩塌的顶盖重新修好,并用一条石托进行加固,做到修旧如旧,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明代当年的进士第风貌。
薛陇村历代人才辈出,自宋代以来共出过5位进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明代的薛侃。薛侃生于书香世家,明正德丁丑科为正德十二年(1517)与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同科中进士, 在原潮州大街四进士亭巷口有座四进士坊,上坊镌上“为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左镌“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范惟恭,推官秦撰建”。这坊就是为他们四人所立的。薛侃(1480~1540),字尚谦,号中离,明代揭阳龙溪都凤里(今潮安县庵埠镇薛陇村)人。师从理学名家王阳明于赣州,归语其兄薛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往从学,自是王学盛于岭南。靖元年(1522)授官行人(官名,掌传旨、册封等事)。嘉靖三年接母丧讣告,哀痛昏倒。后于桑埔华岩宗山,创建宗山书院(属桑浦山系),兴办宗山院,与其侄薛宗铠在院讲学,传播王阳明学说,宣传“知行合一”观点与造福社会主张,时人称其为中离先生,是明代岭南大儒。
薛侃能文能诗,著述颇多,有《研几录》、《图书质疑》、《经传论义》、《答问诸事》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时与王养明一并齐名的学者湛若水更为撰《宗山祠堂记》,对作为“阳明先生之入室弟子”的薛侃,大加褒扬,说是“中离子行义在乡里,名节在朝野”,“所著《研几录》《图书质疑》,皆以发明师之的指,无后来毫厘之差也;然则其所得必不可量矣”;“行人尚谦,遭大狱于朝,明目张胆于天子之廷,义气冲空,百折不挠,若有之死而不可回者,则其中之存,与平素之所养,一念真切,浩然刚大之气,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日月,无愧于鬼神,是宜其在潮感潮,在惠感惠,闻于诸司感诸司。”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据揭阳县志记载,嘉靖七年,他倡议浚溪。海阳(今潮安县)、海阳、揭阳二县七都民众,于一月动工,三月后竣工。溪起自龙溪,经揭阳西淇,至桃山汇入榕江。为纪薛侃倡修之功,遂用其号“中离”为溪名。 民国学者翁辉东有诗曰: “二水距东西,当中恨隔离”。沟通有薛子,终古姓名题。”赞其疏浚中离溪地功绩。嘉靖十年秋,薛侃独疏请早定皇储,时嘉靖皇帝正求子嗣,讳谈此事,见疏震怒,即下令捕薛侃下狱,追究主使者,薛侃目真 目曰:“明有君父,幽有鬼神,头可断,此心不可欺!”薛侃入狱后,备受严刑拷打,仍坚持奏疏乃自己所为,无人主使,终不能定案,被削职为民。嘉靖十五年(1536),薛侃远游江浙,先与罗洪在青原书院会晤讲学,后至罗浮山(在广东省增城县东)讲学于永福寺,还到过东莞、惠州讲学。4年后返回揭邑,卒于家,终年60岁。薛中离的一生,是有成就有影响的一生。他去世后官宦学者,或驰书缄词致奠,或亲抵凤里哀悼,竟至数年不绝。隆庆元年(1567)追赠御史,入祀乡贤祠。
怀着对先贤的崇敬,在离开薛陇村之前,旭斌兄特地带我们来到我们参观一处已经倒踏了破屋,只剩下一个明代建筑风格门框,门框上写着一副对联:“理学家声;忠臣门第。
”宅院日渐荒废,虽然残墙断瓦,杂草丛生,最后一进门被锁着,已经成为危房,但门面气派依然。旭斌兄告诉我,这就是薛侃当年的府邸,薛侃他与其弟薛侨、侄薛宗铠也于明嘉靖年间同中进士,薛侃一家兄弟六人均在朝廷任职,因此有“一门三进士、六子四登科”的美传。薛侃兄弟发迹以后,在家乡修筑了宅院,其后人迁居外乡后,如今这座薛侃故居还被后人保留着,虽然是破屋一座,但我还是来过,这里毕竟是潮州名贤、岭南大儒的旧居,来到当年薛侃居住的地方。
如今薛陇古村,各处都屹立着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驷马拖车式宅院贡元府、建于清光绪年间规模宏大的家富公祠,以及清末的大夫第等风格不一的古建筑,他们与薛氏家庙、进士第、薛侃故居一起形成别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向人们昭示着薛陇古村有着深后人文历代和宗族曾经的辉煌。
(图/文 卢顺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