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破碎了7年的亲情得到修复

2019-11-26   贵州长安网

母亲身体好吗?孩子成绩好吗?亲人们原谅自己了吗?

入狱七年多了,康某虽牵挂亲人,却从未主动联系过,这是为何呢。

监狱民警,该如何解开他的心结,修复破碎的亲情,筑起新生的希望……

服刑七年  从未主动联系家里

2013年,康某因琐事和弟弟发生争执,一时情绪失控,抡起铁铲砸向弟弟,致其死亡。事后,康某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一夜之间康某的家垮了,弟弟的死让母亲伤心欲绝,患病的妻子和俩个孩子没了经济来源,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服刑七年来,康某一直不敢面对亲人,于是从未主动和家里联系,家人也没到监狱探望过。久而久之,他和家里断了联系,成了贵州省平坝监狱监区的“三无”人员。

每次分监区民警与康某进行个别教育谈话,聊到家人时,他总是低头不语,习惯性地摘掉眼镜,用衣袖擦了又擦镜片,脸上满是悔恨。

渴望亲情,却又不敢迈出这一步,康某的内心一直压着一块大石头,精神时常恍惚。为让康某积极投入到改造中,监狱决定对康某进行一次“恢复性司法”家访帮教活动,尝试修复康某与家人的亲情关系。

破冰之旅  帮教走访化矛盾

今年11月上旬,平坝监狱的家访小组驱车翻山越岭4小时,辗转了280多公里,到了贵州乌蒙山区的一个乡村——康某的老家。

下高速,离开国道,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穿过烟雾缭绕的山区。一路上,车外蒙蒙细雨,车内民警一边联系着康某亲属和当地村委会,一边思考着如何修复这一破裂的亲情关系。

家访当日下午13时许,家访小组到达了康某所在地的村委会,双方经过简单的沟通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康某家。路途中,民警和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当地政府已根据康某家的实际情况,将他家列为精准贫困户,为他家援建住房,并帮他患病的妻子办理了医疗救助,每月可以报销部分护理费,两个子女读书均有贫困补助。

面对民警的到来,康某的母亲显得有点意外,直到一旁的小儿子(康某三弟)介绍了监狱家访小组的来意,她才反应过来,急忙招呼民警们进屋。

屋内十分简陋,里面生着火盆。监狱家访小组详细告知了康某在监狱的改造情况,并播放了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康某在视频中说道:“妈,三弟,我对不起你们!请你们原谅我,是我一时冲动给你们带来了痛苦……”。

视频播放时,康母将凳子往前挪了挪,尽力靠近笔记本电脑,仔细端详着屏幕里的康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对着电脑喃喃自语:“儿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怨你了!你早点回来了嘛……”

康某的三弟,开始并不愿提大哥的事。“他们都是我哥哥,都是一家人……唉!事情都过去了,现在也说不上恨。大哥坐牢后,大嫂生病回娘家住去了,我妈和两个侄儿(女)由我在照顾,希望大哥努力改造,能早点回家,担负起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警官麻烦你们转告他,我会抽时间去看他的。”


看到苍老的母亲  他潸然泪下

回监后,民警将康某家里的情况告知了他,并把录制好的视频放给他看。

画面中,康母佝偻着身体,帽沿下露出花白的头发,脸上爬满的皱纹无不在诉说着岁月和生活的无情。“我妈看起来比以前苍老了好多啊。”康某用手捂住了嘴巴,声音哽咽,几欲泪下。

“你在里头(监狱)安安心心的,好好改造,早点回家…………”视频中,康母一句句厚重的叮咛、一声声殷切的期盼,使康某泪遮双眼,心潮起伏。

看完母亲录制的视频,得知亲人们已原谅了自己,知晓了政府对家里的帮助,康某摘下了眼镜,擦拭眼角的泪水,再度啜泣起来。

他希望  在母亲有生之年可以尽孝

当初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这些年无法在母亲跟前陪伴尽孝,照顾家中的病妻幼儿是他最大的遗憾。不过,监狱民警对他服刑改造的关心,以及当地政府对家里的帮助,让他十分感激,也有了新生的勇气。

经过多年的努力改造,康某得到了一次减刑机会。“现在家人都原谅我了……,我现在余刑还有1年多,一定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早点回家,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弥补我犯下的过错。”

此次家访,是平坝监狱落实贵州省监狱管理局关于“恢复性司法”实践的一次尝试。在走访中,为罪犯和亲人架起一座沟通、谅解的桥梁,深层次化解矛盾,修复亲情关系,从而促使罪犯增强改造动力和信心,达到了良好效果。

来源:平坝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