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全省全国率先免费开放80个景区景点,同步推行“公安+卫健+文旅广+N”联动共治机制,至5月2日共出动警力3299人次,接待游客1928734人,助推全州旅游业复工复产“抢时间、补损失”取得显著成效。
未雨绸缪保障景区有序开放
从2月23日15时起,黔西南州内景区景点全部免费开放,餐饮、酒店、民宿全部恢复营业,直至3月31日止。
景区恢复开放前,黔西南州公安机关科学制定《黔西南州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服务操作指南》,采取“公安+卫健+景区工作人员+文广旅+N”联动共治工作模式,在景区景点全部搭建疫情防控服务点,由旅游民警担任服务组长,全州385名公安民警、111个卫健工作者、673名景区疫情防控志愿者、46名文化广电旅游部门督导员全部投入到景区疫情防控服务和秩序维护中。
各景区景点疫情防控服务点具体负责提示游客戴口罩,保持一米距离排队,宣传告知景区疫情防控措施,严把景区景点入口安全关,对每一个进入景区游客进行测温,扫码,一键登记和分类管理,有序放行,加强景区内巡逻和景区社会治安管理和做好游客报警求助服务等,确保对疫情风险重点关注对象“知道、找到、管到、报告”和不堵不乱平安稳定。
规范流程高效实施分类防控
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全面规范细化景区景点疫情防控工作流程,由山地旅游警察牵头划分景区景点疫情防控服务区、隔离区和游览区,严格落实“分时进入、分组检测、分段放行、分区用餐、分点防护”措施。
——分时进入。采取网上预约、现场取号,实行网上预约优先,省外游客优先。将景区游客控制在容客量的30%以内,经测温、扫码、采集录入排除疫情风险后,发放分时段“景区游客通行证”,精准控制流量。
——分组检测。采用合理分散、协作统一、按需配置的方式设置疫情防控服务点,每个服务点同时段接待游客数不超过3人,每名游客间隔1.5米以上,确保快速、有序检测。
——分段放行。落实外地旅游团包车优先、网上预约游客车辆优先、自驾游车辆优先,按景区停车场容量50%放行。交通警察专班负责进入景区车辆远端疏导、近端控制,有效防止未预约的游客车辆大量涌入景区。
——分区用餐。加强景区餐饮业清洁消毒监督,营业期间实行分区、多点、限量、分餐制,视具体用餐席位限定同一时段同一餐点用餐人数,提倡打包带离,分散就餐。
——分点防护。在景区每一台观光车及小火车、每一个停车观摩拍照点、每一家餐饮点开展宣传督导,提示游客佩戴口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妥善处理。同时加强观光车辆的清洁消毒,实行座位间隔乘坐。
大数据布网实现风险零盲点
黔西南州公安机关紧盯疫情重点关注人员管控难点,扎实抓好各类风险防范,充分发挥黔西南州大数据云平台和大数据山地旅游警务系统平台优势,实现景区景点疫情防控智慧警务全覆盖。
在落实“贵州健康110”分色列管的基础上,以黔西南州公安局为主导的州交通和流动人员指挥部搭建旅游人员服务管理系统,由景区景点疫情防控服务点将游客信息、重点情况处置结果分类采集录入系统,通过数据汇集、建模管理等程序,保证景区疫情风险重点关注对象尽在掌握。
通过严格、规范、细致的“人防+技防”,各景区景点始终没有一起疫情传播发生,景区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赢得了游客广泛好评。
5月1日8时30分,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景区,黔西南州公安局山地旅游警察支队和兴义市公安局山地旅游警察大队的民警、辅警照常早早就忙开了。游客岑南希及家人乐呵呵的配合着检测、扫码,她不禁感叹:“服务真周到,快捷又安全,来这点玩还是蛮放心的!”
黔西南州“公安+卫健+文旅广+N”联动共治机制构筑起坚实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钢铁防线”,确保了景区景点疫情防控好、旅游秩序好、平安稳定好、服务保障好和游客满意。
来源:黔西南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