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海鲈鱼富了全村人!“白蕉海鲈”产业造就“中国千强镇”!

2019-06-01     珠海微资讯

珠海市白蕉镇昭信村的村路边,

是连片的鱼塘,

鱼塘里的增氧机不停地运作,

掀起的浪花在阳光下绚烂夺目。

白蕉镇昭信村

梁秋业眯起双眼,

右臂不断挥动,

一次又一次往鱼塘里投下饲料。

梁秋业在鱼塘里喂食

梁秋业鱼塘里养的,

正是大名鼎鼎的“白蕉海鲈”。

白蕉镇是“中国海鲈之乡”,

当地特产“白蕉海鲈”

作为珠海市首个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早已声名远扬。

辛勤汗水换来累累硕果

‘白蕉海鲈’养殖,

一看天气,二看鱼价。

42岁的梁秋业说。他子承父业,从事养殖20多年,早已摸透海鲈的脾气。

进入5月,珠三角地区晴雨交替,变幻无常的天气成为养殖大敌。“春夏之交,最容易发生闷塘事故,我这50亩鱼塘的几十台增氧机24小时运转,一个月光电费就要3万多元。”梁秋业说。

5月到6月中旬,是海鲈生长的关键期。目前,梁秋业塘内大部分还是些巴掌长的半大鱼苗,能否顺利长大,最终成为端上人们餐桌的美味,这40多天至关重要。这些日子,梁秋业和妻子吃住都在鱼棚里。“清晨4时就要起床,拿着手电筒,穿上长筒雨靴,每隔两小时巡一次塘。”梁秋业说。

夫妻俩要不时观测水位、打捞病鱼、给池塘消毒、投喂饲料,一直工作到夜里10时,每天如保姆般精细打理着鱼塘。

辛勤的汗水换来累累硕果。目前,梁秋业所在昭信村的养殖户平均年收入达10万元,鱼塘面积200亩至300亩的养殖户,年收入近百万元。全村常住人口3133人,海鲈产值超过4亿元。2018年10月,昭信村荣获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由村及镇到全区,“白蕉海鲈”产业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

斗门区“白蕉海鲈”

养殖面积3.1万亩,

产量12.28万吨,产值近22亿元,

年产量约占全国的八成,

白蕉镇成为国内最大的

“白蕉海鲈”养殖基地,

入选“2018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一条鱼“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就是要农村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

昭信村与“白蕉海鲈”的致富故事,

书写了近40年。

上世纪80年代,昭信村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但收入甚少。村干部吴郁光介绍,村民林金华、陈明照、赵长杰等人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养殖海鲈的人。

“当时鱼苗的运输条件简陋,养殖户在塑料布外面套一层编织袋,再搭乘公交车和长途车将宝贵的鱼苗运回来,这样折腾下来,鱼苗成活率不到四成。”吴郁光介绍,“如今,我们的鱼苗大多来自福建漳州等地,拥有专业的配送车辆。”咸淡水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让“白蕉海鲈”产业做大做强。

这些年,村里陆续成立了粤盛水产销售合作社、联生养殖场、进才水产养殖合作社,建立了昭信村市场,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对全村水产品实行统一销售。这些措施吸引客户主动上门定购,减少了中间商差价,大大降低了“白蕉海鲈”的运输损耗和销售成本。

进入5月,仅粤盛水产销售合作社就接到来自省内、香港、澳门、福建、上海、山东、沈阳的大量订单,每天“白蕉海鲈”销售超过5万斤。

斗门区海鲈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综合产值已过百亿,带动大量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目前,斗门区正在全力建设白蕉现代农业示范园,总投资约20亿元,将于今年年底建成,以进一步将“白蕉海鲈”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现代渔业最具特色、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品牌!

如了解更多珠海户口问题,可点开下面链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OxYFWwBmyVoG_1Z-H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