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说理】中国疫情防控中的“危”与“机”

2020-04-22   中国社会科学网

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全方位大考,给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广泛的影响,既有消极的负面冲击和严峻挑战,也凸显出客观的发展机遇和创新契机。面对不可避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成本损耗,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了科学有效地措施,努力将损失将至最低。目前,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化“危”为“机”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如何辩证地看待新冠疫情造成的得与失,恰是最契时“疫”的反思、提升机会。

  就经济领域来看,疫情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显而易见。疫情应对中,救治感染者、隔离疑似者必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资,产生直接的经济成本损耗,各级财政安排防疫资金已超千亿元。严格贯彻落实“封城”政策,限制人员流动和聚集,直接导致消费需求、生产供给、贸易流通、投资续能骤降,尤其是以生活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遭受重创,使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市场主体面对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在这场经济战“疫”中,全部免费收治救助的应对政策,极短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应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和各大方舱医院,有条不紊地供应保障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和防疫物资,都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雄厚实力和强劲韧力,也再次印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正确性。同时,疫情也带来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契机。非常态的生产生活情境“倒逼”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创新,在线消费、智能制造、远程服务等新兴产业凸显出逆势增长的活力,为战“疫”期间经济社会的持续运转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推动了“新型消费革命”的普及,全面的网络消费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有序复工复产深入细致地推进,不仅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将获得反弹性释放;而且,相关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与重大传染疾病和大健康相关产业必将激增,相关城市生态、卫生、基础性建设必将加大投入,对经济形成新的拉动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上述客观的经济机遇和潜力,只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短期的经济冲击不会阻断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



  就政治领域来看,疫情防控最鲜明地体现了党的领导的绝对优势,彰显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凸显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也暴露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建设法治国家中的某些短板和不足。疫情状态下, 党和政府的形象面临着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分水岭。在事件初期疫势变的糟糕时,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恐慌的公众首先归咎政府的过失,对政府抱怨。在疫情蔓延期,党和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反应行动、科学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地遏制疫情蔓延;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迎难而上投身战“疫”一线,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点赞,大大提升了党的执政形象,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拥护党和政府的政治氛围空前浓烈。疫情防控为了人民,更需要人民。党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以解决民众实际问题为导向,保障人民权利,依靠人民力量,凝聚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了群众根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疫情防控是全民普法的重要课堂,加快了国家法治化进程。同时,也凸显出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方面法治建设的一些问题。这些显性化的问题催化了生物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及其配套制度的出台、优化。

  就文化领域来看,疫情似一面“放大镜”,既彰显了真善美,也暴露了假恶丑。抗疫中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的榜样模范,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勇敢逆行,以生命担使命站在抗疫最前线;广大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敬业坚守、不辞辛劳,以职责担使命守候抗疫大后方;广大志愿者主动担当、默默奉献,以萤火微光温暖各条抗疫防线。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们,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勇毅担当尽责,续写了“仁者爱人”的大爱情怀,诠释着爱国奉献、责任担当、团结奋斗的中华精神,为战“疫”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彰显出思想文化的强大引领力和凝聚力。同时,一小部分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昭然若揭,哄抬物价、假冒伪劣,大发国难财;自私自利、隐瞒病情,无视他人安危;蛮横无理、任性妄为,拒不执行疫情管理规定,这些不诚信、不道德、不守法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其文明素质的欠缺,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抗“疫”大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凝聚精神力量,坚定必胜信心,中央文明办适时印发《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高度重视思想“软供给”,强化战“疫”精神之盾。目前,正是进一步讲好“战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培育社会共识的最佳时机。我们应当结合党和国家宏观政策叙理,结合身边抗疫故事渗微释情,树立典型人物群像,激扬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示范教育意义;聚焦疫情热点关切,针对性地引导认识偏差和思想误区,加强生命健康理念、科学素养和规则意识等教育,在战“疫”中将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就社会领域来看,疫情直接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冲击着广大职工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广大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受疫情冲击,社会心理更加脆弱,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巨大挑战。同时,疫情也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暴露出了重大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催化相关政策窗口的开启,倒逼社会治理创新,是社会政策制定和完善的重要机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紧急出台,补上了以往的制度漏洞。群防群控团结应对疫情,充分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凸显了我国社会治理的鲜明底色,也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补齐社会合作层面存在的体制性短板提供了着力抓手。疫情聚焦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引发人们对健康、医药等紧密相关话题的思考和关注,为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和健康、食品安全和保障、中西医统筹和发展、重大疫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基层公共卫生等相关社会政策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立足疫情大课堂,各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积极践行“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主动探索与疫情大考同频共振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全面渗透疫情教育,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助力思想战“疫”,实现教育新突破。战“疫”中对危机心理的干预力度空前加大,凸显出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对战胜矛盾风险的重要性。其中折射出来的倾向性社会心态,也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指明了方向。

  从生态领域来看,这次生态危机应对中产生的大量医疗废弃物、医疗污水、个人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防疫废物处理稍有不慎将会带来“二次污染”;超常规的大范围室外大气消毒,也会对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风险,对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相关动植物的不利影响也将增加。同时,疫情直接引发了对捕杀、售卖、食用野生动物行为的集体声讨,促使公众审视和反思对生态环境的深层次认识,为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带来了客观契机。疫情防控虽然给日常污染防治工作带了巨大压力,但也给污染防治形势研判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窗口和研判机遇,通过大数据系统观察、比较分析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为进一步细化分类、精准治污、应急预案提供坚实的支撑。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疫情不仅考验着人们对环境和健康关系的知识储备,也快速唤醒、激活了全民生态自觉。我们应当在一时聚焦的生态保护舆论氛围下,适时推进“战疫环保行”,进一步抓细抓实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污染防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环保意识,利用好垃圾分类这个利器,督促引导培养公民良好健康生活习惯,催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变为民众的自觉行动,迎来全民环保意识、健康理念和生态行为新拐点。

  从国际领域来看,疫情正在全球加速蔓延,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近60多万例,死亡已超3万人,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这场全球性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国在继续慎终如始地做好本土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贡献中国力量,分享中国经验,以切实的驰援行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熠熠生辉。不管是对内及时有效的抗疫举措,还是对外公开负责的驰援行动,都极大地提振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支持、感激点赞,患难之中快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共识和友谊,加速推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同时有些国际媒体出于政治性或商业性目的对中国疫情进行歧视性、偏见性报道,以“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污名化中国,伺机制造“信息疫情”,加剧全球范围内的心理恐慌,强化刻板印象,阻碍交流与合作。通过疫情应对的国际比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彰显,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出。面对复杂严峻的疫势,我们应当直击热点关切,“硬核”回应发声,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凸显中国力量;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践行共同理念,彰显大国担当;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宣传理性认知,激发爱国情怀,全面提升国家形象、提高公民国际素养。

  疫情大考仍在继续,这是一道“综合题”,全面检验着中国的应对能力。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带领着人民最大限度地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最低,更善于化危为机,适时推动突破性改革创新,走向更加辉煌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岳会丹 樊明方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