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反映了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195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要求各地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四害”最初包括:鼠、蚊、蝇和麻雀,后来改为鼠、蚊、蝇、蟑螂。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剿灭“四害”运动的高潮,全国人民参与其中,有效降低了病媒生物密度,显著减少了鼠疫、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1989年,全国爱卫会第八次扩大会议确定,自当年起,每年4月份为“爱国卫生月”。
2020年的爱国卫生月因为新冠疫情被赋予了特殊任务,全国爱卫办、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个部委联合开展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强化预防优先,打造健康环境,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求各地组织开展以环境卫生治理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随着4月气温转暖,降水增加,鼠、蚊、蝇、蟑等病媒生物逐渐进入繁殖和活动的高峰时节。此时正是针对各种病媒生物的活动习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其进行科学防制以降低密度的关键时期。
鼠类的数量和食物、栖息地密切相关。破坏老鼠的生存条件,虽不直接杀死个体,却能使其种群密度下降。做好垃圾、粪便及时清理,食物安全存放,能有效减少鼠类食物来源。硬化、绿化街道,定期清理建筑物周围的杂草和杂物,保持整室内外环境整洁,能够减少鼠类孳生。对门窗、排气孔、下水道、电线管道、墙体漏洞等易成为鼠类进入室内通道的部位采取加装挡鼠板、防鼠栅栏、防鼠网等措施进行防护。室内有鼠类入侵可利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进行捕捉,室外鼠密度过高时可选择投放毒饵站降低鼠密度。
蚊虫的防制要广泛发动群众,清除蚊虫孳生地。各类积水是蚊虫孳生的主要场所。通过翻缸倒罐,清除废旧器具、空瓶、轮胎等,填塞水坑、洼地、废弃池塘,整治河道,改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积水。一些湖泊、喷水池、景观水体等可养殖鱼类捕食蚊幼及蛹。改善居住条件和习惯,住房装置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等减少与蚊虫接触。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不能密封的水井、下水道等可投放灭蚊幼药物,杀灭蚊幼虫。必要时可在树木、草从等蚊虫密度较高处采用药物超低容量喷雾或热烟雾处理杀灭成蚊。
蝇类孳生于生活区垃圾,人畜粪便,特殊行业如食品加工企业、酿造企业、农贸市场产生的废弃物、下脚料等。蝇类防制要做到孳生物清除,即各种垃圾、粪便及特殊行业废弃物、下脚料应做到密闭储放,及时收集、清运。利用光诱电杀、粘捕、拍打等方法杀灭室内成蝇,增设纱门、纱窗、胶帘、风幕机等防蝇设施。对室外无法及时清除的孳生地,采用喷洒药物的方式进行杀灭。
蟑螂多孳生在年限长、设施陈旧、卫生状况欠佳、孔洞较多的建筑内。保持室内环境整洁,保管好食物,控制其食源和水源,能减少蟑螂取食源头。封堵抹平墙体或地面的孔洞、缝隙,清扫橱、柜、桌抽屉及更衣室、仓库、杂物堆放间等场所暗角处蟑螂活动留下的粪便、虫尸、卵鞘等,可减少蟑螂躲避场所,降低蟑螂的侵害。蟑螂密度较低的场所可使用毒饵进行防制;密度较高时,可使用喷洒药物的方式快速降低密度。
稿件来源: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