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凡是黏膜上任何可见的异常增生(突起),无论部位、大小、形状及组织类型,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现代医学对息肉生成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与局部慢性刺激和微环境改变有关,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遗传、饮食等因素。息肉大多为良性病变,但不排除它有恶变的可能及合并有恶性存在。常见的息肉有:鼻息肉、声带息肉、食道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肠道息肉、子宫颈息肉和膀胱息肉等。发现息肉怎么办呢?这要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和具体形态等特征来确定。
1.
鼻息肉
鼻息肉多见于成年人,它是由鼻部黏膜长期水肿所致,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鼻塞、鼻涕增多、嗅觉障碍及头痛头昏等症状。可单发或多发,单侧和双侧,但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鼻息肉多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后复发率高。
目前的治疗手段有:
1.采用鼻内镜技术。由于鼻息肉不仅限于鼻腔,还可向周围侵犯鼻窦等,使用圈套器摘除的传统方法很容易复发,而采用鼻内镜手术可达到较深的和隐蔽的部位,将鼻息肉彻底摘除,从而大大降低手术的复发率。
2.手术后要定期复诊。必要时应进行术腔清理,将新生的肉芽或囊泡去除,以确保手术效果。
3.要坚持局部用药。局部使用激素类药物,可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手术复发率。
2.
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好发于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边缘,多为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多为单侧,也可见双侧,是常见的引起声音嘶哑的疾病之一。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喉炎、吸烟、长期发声不当等病史。因为对正常发声影响比较明显,声带息肉在很小的时候就应及时处理。
声带息肉需与声门型喉癌区分开来。声带息肉临床表明主要是较长时间的声嘶,其程度和息肉大小及部位有关。确诊后,应采用手术切除,手术方法有多种,可视息肉大小、部位等具体情况而定,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声音嘶哑,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及时处理,用电子鼻咽喉镜检查,排除声门型喉癌的可能。
3.
食道息肉
食道息肉又称食管息肉,起源于食管上皮细胞,在食管良性肿瘤中仅次于平滑肌瘤而居第二位。食道息肉可发生于食管任何部位,但大部分发生于颈段食管,以环咽肌附近最为多见。它一般单发,两个或两个以上息肉的病例极为少见。食道息肉都比较长,可达10cm~20cm,有的可以从颈段食管腔向下延长到贲门甚至胃腔内。
食道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它与食道癌虽有本质区别,但若不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极易恶变成食道癌。食道息肉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它生长较慢,临床症状出现较晚,其主要症状是吞咽困难,也可发生溃疡出血、堵塞食管腔或发生恶变。个别病人的食道息肉在呕吐到口腔后不能还纳食道内,而突然堵塞咽喉部,可导致病人窒息死亡。
食道息肉的诊断主要依据X线吞钡造影和食管镜检查。一经确诊,理应切除,其手术应根据息肉的大小而定,息肉直径小于2cm,可经颈内镜用圈套器将其摘除;如果息肉的长度大于8cm或息肉呈卵圆形,则须经颈部切口剖开颈段食管腔摘除息肉。手术后可完全缓解病人的吞咽困难。
4.
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突入胃内的隆起性病变,它虽然相较胃溃疡及结肠息肉更少见,但由于内镜检查的问世,发现率明显提高。胃息肉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很不典型,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有的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溃肠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
胃息肉的诊断:因无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通过X线、胃钡餐造影和胃镜检查发现并送病理检查。一般为再生性息肉,常不会恶变,而肿瘤性息肉(腺瘤、管状瘤)有癌变的可能。胃息肉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多伴有萎缩性胃炎及黄色瘤等,这类患者应注意定期随访,同时,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和心理负担较重者,应尽早求医,明确息肉性质,争取早治疗。
总之,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增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恶变,经内科对症处理后效果一般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后,应手术治疗。
5.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胆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它的病因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肥胖、吸烟、高血脂、糖尿病、肝病等是其好发因素。大都表现无不适,个别有轻度上腹闷胀,极个别因病变在胆囊颈部,影响排空,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
常规彩超、CT增强扫描、内镜超声等即可发现胆囊息肉,有的还有助判定息肉良恶性。息肉有单发和多发,单发约占40%,多为肿瘤性;多发约占60%,以非肿瘤性居多。
一般认为肿瘤性息肉的高危因素为:单发,病变直径≥10mm,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基底部宽或蒂粗大,合并胆结石,超声见有丰富血流,患者年龄大于60岁。其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多数学者认为,高度怀疑为肿瘤性息肉、有明显临床症状或病变短期内明显增大,都应积极手术治疗。对于病变直径<5mm,无症状的息肉患者,主要予以随访,6个月行一次B超检查。
6.
大肠息肉
所有向肠腔突出的息肉状(赘生物)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其中,长在结肠上的被称为结肠息肉,长在直肠上的则被称为直肠息肉,两者总称为结直肠息肉即大肠息肉。
此病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环境及饮食等相关因素共同引起。临床症状尚不明显,一般认为便血、腹泻、大便带血或粘液样血便,时间一长会造成贫血。所以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尤其是口服止血药或外用痔疮药后,无明显疗效时,应进一步检查。纤维肠镜是发现大肠息肉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大肠息肉可分为新生物性息肉、非新生物性息肉和黏膜下损害三种。新生物性又称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的病变。非新生物性息肉包括黏膜赘生物、增生息肉和炎性息肉等,很少癌变。黏膜下损害病例罕见,如脂肪瘤等均不易癌变。一旦确诊为肠道息肉,无论哪种类型,无论息肉的大小,均建议能切则切,切后送检,定期复查,以防癌变。
7.
子宫颈息肉
子宫颈息肉是最常见的子宫颈良性病变,是小的宫颈赘生物,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最常见于育龄妇女。绝大多数息肉来源于子宫颈管,只有少数来源于阴道部。子宫颈息肉发生来源尚不明确,可能与慢性炎症、激素刺激充血等因素有关。
它无症状,一旦出现症状最常见的是经间期出血或性交后出血,有时可有白带增多或月经过多。根据症状和体征,诊断起来并不困难。从子宫颈突出的赘生物也可能是息肉样的赘生物,并不都是息肉。子宫颈息肉虽是良性肿瘤,恶变的发生率很低(小于1%),但仍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因此,当确诊后,最好选择摘除。
总之,从上述七个息肉来看,发现息肉怎么办呢?谨记一句话,息肉不可怕,尽早发现它,及时处理它,莫等变成癌,后悔就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