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聪明在一起工作总是很自卑?3种方法,教你如何跟聪明人打交道

诺贝尔奖得主、DNA之父、生物学界的泰斗詹姆斯·沃森:

人一定要呆在那种有你可以向他学习、比自己聪明的人的社交圈里,并且,永远不要成为你社交圈里那个最聪明的人。但是,在这种社交圈呆着的前提,是你有能力跟比自己聪明的人交往

很多人跟比自己聪明的人在一起会产生“自卑”

前几天,读者小A私信我,说出了自己的境遇:

小A以前在一家传统型企业工作,单位里很多文档都是他设计的,同事们经常为了表格的设计、程序的运用这类问题而请他帮忙,虽然总是被求助也有点负担,但是,被需要、被肯定这种感觉非常好,给了小A很大的自信,他觉得自己聪明能干,很有成就感。

不久前,小A换到一家85后为主的互联网企业工作,局面立马就不同了:虽然他有几年工作经历,但是在新的岗位上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并且,很多同事既年轻还是名校毕业,有留学经历的同事也不少。在整体水平很高的一群聪明人当中,小A感觉自己不但不再被需要,甚至还要努力追赶才能跟上其他人的脚步,压力很大,各种不适应。

大家都有这种感觉,与特别聪明,能力特别强的人打交道,确实能够学到本事。

可是,我们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

面对职场上那些比自己聪明的人,我们的心情往往很复杂,很多朋友过不了自卑的关卡,选择故步自封或者干脆放弃,退回到原来的圈子和水平,很难在进步,也没有办法打开局面。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鸵鸟心态”阻碍了我们跟聪明人打交道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

从心理上说,不愿意跟更聪明更优秀的人打交道,大多是由于内心的舒适区被打破之后产生的不适应。

在水平不对等的状态下,处于弱势的那一方其实心里非常的纠结,他们担心被小看、嘲笑和冷落,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怀疑。你对他们友善他们担心你心里其实是瞧不起的,不敢开口,特别害怕打扰强大的那一方,于是社交恐惧症越来越严重。

就像小A在私信里说的,他害怕那些比自己更聪明的同事流漏出一丁点看不上的意思,特别担心向他们求助的时候被回绝。

自卑的人会认为,只有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才有存在的价值,他们觉得,人的存在价值是由外部的某个参考系数决定的。比如:聪明,跟这个参数一对比,立刻就感觉自己非常弱,自我认同感特别差,接着就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

可是,自尊和自卑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越自卑的人越喜欢戴一副厚厚的自尊面具,自尊心强的过分敏感,既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又担心被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不足够热情的反馈都会导致他们内心冲突很激烈,从而恐惧跟聪明人交往。

面对聪明人在职场带来的压力,采取了回避的策略,逐渐形成了逃避现实的“鸵鸟心态”:认为只要不跟比自己聪明的人接触、交流就不会有比较和区分,自己就会变得所谓的安全

面对职场上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种缩回来,不接触的态度真的可行吗?大家想一下,如果你交往的所有圈子当中,所有的朋友都不如你,那么你的进步空间就很小,甚至停止。

学会跟能力更强、更聪明的人交往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下面就给你提供3个方法:

第一:增强“钝感力”,戒除“玻璃心”,塑造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钝感力》,在书中,他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对日常生活过于敏感,培养迟钝的能力也是一种获得幸福的有效手段。

缺乏“钝感力”的人,很容易给人造成玻璃心的印象,他们经常觉得生活特别的丧,一点小事就能触发崩溃的开关。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然价值,遇到比自己更强的能人是常事也是常态,并不是小概率事件。虽然在职场上每个人都有自尊需要,但是,如果把自己摆在学习前面,总是担心别人的轻视,跟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在一起就浑身不自在,太过敏感,毫无“钝感力”,那你就很容易受到自卑情绪的影响,产生“玻璃心”。

小B在某公司工作,特别擅长制作视频,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这个项目就由小B来主导,刚招来的应届生小C成了他的助手。

有一天很晚了,C同学仍然在对着他的电脑编写视频的素材,各种叹气、满脸沮丧。

其他同事说,你哪里不懂可以问小B啊,小C犹豫了半天,说:“这个渲染导出的清晰度问题,我已经问过小B了。可是,他回答我以后,我还是不会,但是又不好意思总是麻烦人家,怕他对我不耐烦,就开始自己对着网络教程做,不过总是出状况。”

第二天,小B了解了小C的境遇,一脸遗憾的说:“我忽视他之前一点都没接触过视频制作了,所以才简单的告诉他怎么做渲染,但是,最后一步渲染清晰的问题,我以为他会呢。”

其实,小B是一个性格非常粗放的女孩,没有很多女孩漫长的心路历程,别人跟她请教技术问题,一般不会不耐烦或者逃避。

小C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了非常弱势的位置,别人的语言行为一旦跟他的设想有一丁点的不同,就认为自己被嫌弃,立刻放弃跟强人求教,白白的浪费时间。

所以,跟强人在一起不要轻易地把不耐烦、高傲、优越感这种形容词扣在他们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你的核心目标是学到本事,不是维护优雅和自尊。

坦率的说,本事强的人,多少都有点脾气,你看武侠小说了,哪个武林高手没有个性呢?在《射雕英雄传》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高手,估计脾气最好的就是北丐洪七公了,但是,他在收郭靖当徒弟的时候,还制作了很多考验呢。更何况我们身边的高手呢?

所以,我们要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坚持要事第一,在其他事情上尽量增强“钝感力”,把自尊心排在学习的后面,塑造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

第二:利用“金字塔原则”和“电梯原则”,主动而有技巧的寻求帮助

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他们的畅销书《麦肯锡工作法》中首次提到了“金字塔原则”“电梯原则”。

“金字塔原则”的核心意思是:先从结论说起,先说中心思想,然后再向前推演。开门见山,直接表达那你的观点,结论优先

“电梯原则”的核心意思意思是:简单清楚的说明你的观点,要在电梯升降的时间内把你的观点表达清楚

在职场跟聪明人打交道,需要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去主动的寻求帮助,要把主动求助当做突破口,聪明人很少会主动来帮你,毕竟人家根本不知道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所以,说出你的问题,尤其是你解决问题的思路,便于他知道,你是在哪里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但是,大多数聪明人对时间都非常敏感,自己的精力也很有限,所以,你的求助必须要有技巧和方法。

大家可以巧妙地利用“金字塔原则”和“电梯原则”,也就是先从结论谈起,然后再向前推进。

一方面尽量浓缩,尽量简单清晰的说出你的观点,得到对方的肯定或者否定后,可以迅速的了解对方对于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先说结论,然后再从结论往前推。

很多人求助的时候,说了大段的细节,总是讲不到结论的点子上。

聪明人理解能力都很强,千万不要做太多的铺设和过度。

比如,前面案例中,C同学要想B同学请教视频,正确的开口方式是:B老师,我制作视频渲染的清晰度有问题,你能告诉我怎样处理一下吗?

错误的方式是:B老师,我用来各种各样的办法,还在网上搜了教材,但是这段视频就是看上去不够理想……

这就是“金字塔原则”和“电梯原则”的使用,先说结论,而且尽量缩短时间,不要讲了半天,别人还不知道你讲了什么,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内容。

第三:用好“同理心”,及时进行“有效反馈”,建立愉悦的双方关系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我们在与聪明人交往过程中,一定要用好“同理心”,真诚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他们帮助我们是为了什么,并尽量洞悉他们内心需要的是什么,是一句感谢,一句奉承还是一句在朋友面前的赞美,亦或者是一顿每餐或者小礼品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别人在帮助过我们之后,如果我们表现出及时的“有效反馈”,那么帮助人的心情将获得更高的愉悦,大脑的多巴胺分布也更多。而且,相对于没有“有效反馈”的人,他们进行二次帮助的几率要高出56个百分点。

所以,获得聪明人的帮助以后,进行及时的“有效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获得认可甚至是建立长久关系的基础,更是我们跟聪明人进行交往,甚至建立长期关系的前提条件,而且这种“有效反馈”还可能进一步帮助你解决接下来的问题。

比如,前文的案例中,小B在给小C帮助以后,可以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以后对B这样说:您刚才给我的指点太到位了,一看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啊,我有2个地方没听明白,您能再说一下吗?

总结一下,今天主要讲了怎么跟比我们聪明的人交往,阻碍交往的原因是“鸵鸟心态”,要想跟他们有效交往,主要有3个方法:第一:增强“钝感力”,戒除“玻璃心”,塑造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第二:利用“金字塔原则”和“电梯原则”,主动而有技巧的寻求帮助;第三:用好“同理心”,及时进行“有效反馈”,建立愉悦的双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