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2岁了,在公司很多人的眼里,我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开会不愿意发言,同事聚会不愿意参加,从来不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没有喝醉酒之后痛快的吐露自己心声的时候。
但是,我的内心世界并不像外界看的这样。
我其实特别自恋,甚至有点自负和看不起人。
比如,公司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是点头微笑。
但是,在我心里,其实想说的是,你们真低级,这样的想法还用讨论吗?
同事邀请我去一起吃饭,我会笑着说自己没有时间。
但是,我心里的想法是,你们太幼稚了,没事吃什么饭?
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特别别扭,为什么我在外人看来这么内向,但是内心又这么自恋呢?
其实,上面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隐秘自恋思维,那么,什么是隐秘自恋,隐秘自恋有哪些特征呢?
“隐秘自恋者”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安静的自恋者”的文章。
在韦尔斯利学院的Jonathan Cheek看来,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的自恋者,都觉得自己“自带光环”,隐秘自恋者在外表上并没有那种咄咄逼人、虚张声势的气息,会对自己的能力给予很低的评价,并且害怕将成就展示在他人面前。但实际上,他们会在心里暗暗地觉得:“人们为什么没有对我表现出更多的欣赏呢?他们都不懂我。”
隐秘自恋者经常被称为“披着羊皮的狼”:他们有一张无害的脸,展露给外人的是纯真、无知的形象,总是表现得很谦虚,尽最大的努力去避免暴露自己,在一开始,会给人一种可以信赖、没有缺点的感觉。
但他们的内心却是自大、偏执、喜爱猜疑的,永远有一种自恋者的幻想,认为自己被低估、被忽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内部的需求和期望并没有得到满足。
简而言之就是,隐性自恋者依然会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世界焦点,但内心的空虚感和无力感却让他们对于这种幻想感到羞愧和内疚。一方面他们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用高傲的姿态安静地俯视着周遭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对别人的评价和反应保持高度敏感,任何一个细微的眼神都会刺痛他们脆弱的神经。
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Craig Malkin指出,所有的自恋者身上都会表现出三个特点,他将其称为“3个E”。
1. 充分利用(exploitation):自恋者会做一切让自己感觉到“我很特别”的事情。为此,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利用周遭的资源和人。因此,他们通常也都很会操控他人,只是两者使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差别。Malkin认为,越是对追求“我很特别”这件事上瘾的人,自恋程度就越高。
2. 特权感(entitlement): 他们都相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显性自恋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而隐性自恋虽不会如此直白,但却会在行为和言语中体现出一种莫名的“别人/这个世界都欠我”或是“我脆弱所以理应被呵护”的感觉。当自己的特权感受到威胁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强的敌意和攻击性。
3. 共情匮乏(empathy impairments):自恋者并不真的关心他人。如果他们表现出共情,多半是为了营造自己的人设,或者事件本身也与自己的利益挂钩。自恋者本质上是冷漠而自私的。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他们只想谈论自己的事,只关心自己的烦恼和利益。当话题与自己无关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得很敷衍,希望主题尽快回到自己身上。
心理学家Jonathan Cheek开发了一套测题,列出了一系列这个人群典型的内心独白,其中包括:
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我感到自己的气质和大多数人都不同
当我走进一间屋子时,我总感觉其他人都看我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评伤害
我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我
当其他人来诉说他们的烦恼,占用我的时间并期望得到我的同情时,我会暗地里感到麻烦
我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他人的评价
我并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荣誉
我不愿意待在一个团体里,除非我知道里面很多人都欣赏我
如果你发现以上陈述道出了你的心声的话,你可能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类人:隐秘自恋者。
给你三种方法:
第一:放下自我“合理化”的心理,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敢于还原事情的真相
“合理化”就是当你实现不了自己想法,或者达不成自己愿望的时候,会找一些理由来进行开脱,自我安慰,甚至是掩饰一些自己不想承认的事实,在心理学上,这属于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但是,这种机制却经常造成自我欺骗。
自我“合理化”表现为3中常见的心理模式:
“酸葡萄”心理:主要表现是,当我们对目标求而不得的时候,就故意贬低目标,就像狐狸“吃葡萄就说葡萄酸”一样。比如,没有得到年终奖的员工说,不就是奖励了一台洗衣机吗?那洗衣机根本就不好,噪音非常大,白送给我,我都不会要的!
“甜柠檬”心理:这种情况恰恰与“酸葡萄”相反,为了掩饰真实情况所带来的失望,人们往往会自欺欺人的认定,自己是对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比如,工作中,你被调到一个非常边缘的部门,但你又不愿意承认,所以拼命的对朋友说,这个新岗位真的很好,“油水”
很多,特别适合你等等。
“推诿”心理:这通常情况下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把原因推到客观的事物身上,或者是嫁祸他人。比如,升职加薪没有你,你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逢人就说领导不公平,偏袒了同事,反而对你的辛勤付出视而不见。
这3种心理,会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真实判断,只有先停止自我粉饰和自我安慰,拿起“照妖镜”,勇于还原事情的真相,才能击碎我们的玻璃心!
第二:增强“钝感力”,尽量减少情绪劳动。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钝感力》,在书中,他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对日常生活过于敏感,培养迟钝的能力也是一种获得幸福的有效手段。
缺乏“钝感力”的人,很容易给人造成玻璃心的印象,他们经常觉得生活特别的丧,一点小事就能触发崩溃的开关。
对此,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说: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非常艰辛的的劳动,情绪劳动。刚开始,情绪劳动只针对对面部表情要求比较高的职业,比如教师要付出耐心的情绪,空姐要付出微笑的情绪,法官要付出冷静的情绪劳动。
后来,霍克希尔德教授又把情绪劳动的范围扩大了,不管任何职业,只要涉及情绪波动,都需要付出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由两方面的落差决定。一方面是你真实的情绪,另一方面是你表现出来的情绪,当两者的落差较大时,你付出的情绪劳动就大,反之就付出的情绪劳动就小。
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增加的自己的钝感力,尽量减少由于情绪落差所带来的情绪劳动。
前段时间,伦敦大学研究了100位百岁老人,他们发现,这些老人除了在生活、运动上特别注意外,80%的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耳聋,耳聋让他们不能感受到儿女的吵闹,也就影响不到他们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钝感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寿命。
隐秘自恋者难以与他人亲近,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时刻都想表现出一种“我比你厉害/我比你特别”的感觉。一旦在他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弱点或脆弱,他们就会有一种“这样我就输了”的感觉。
但事实上,不管是与朋友、伴侣还是家人的关系中,适当地暴露自己的脆弱,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都是建立真正的联结不可少的一部分。
放下心中那种“别人都在等我犯错,等着嘲笑我”的预设,练习在下意识地想要率先发起攻击来“保护”自己时,先告诉对方你此时的感受。这样做并不代表你的虚弱,而是在向对方传达:我想努力和你好好相处。
自尊与自恋的区别在于,自尊是指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的情况下,依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而不是靠着没有依据的、空洞的“我很特别”、“我很厉害”来支撑自己。自尊和自信的来源不是优越感,也不是关于自身完美的幻觉,而是从内心肯定自我的价值。
当你真正能够面对并接受,你像每个人一样,有闪闪发光的优点,也有不那么讨喜的缺点,是这些特质共同组成了你。缺点没有让你显得更虚弱,也不会让你成为一个不再值得被爱的人。能如此想,或许才是真正的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