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摆的旅游业如何度过寒冬?内外兼修、转型换档才是突围之道

2020-05-06   当代广西

受疫情影响,空间开阔、环境优美的乡村成为不少自驾游客出行的首选。图为风景优美的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良勇村。 张艺军 摄


景区有序复工复产后,游客在桂林市灵川县大圩古镇游览。 刘峥 摄


“疫情之后游客少了好多,今天就做成了一单生意。” 4月8日,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青瓦房古村落景区做餐饮生意的黄华坐在摊位旁抽烟,神情有些落寞。复工复产以来,为吸引游客,景区不再严格验票,即便如此,偌大的景区也不过零零散散的10来名游客,大部分餐饮店挂出了“休市”的牌子。鹦鹉表演原本是景区的最受欢迎的体验项目之一,如今游客少了,饲养管理员郭天义仍每天早起细心照料这些“鹦哥”,说话、算术、打篮球……每个动作都教得一丝不苟。“趁这个闲当,正好让它们多学一些新本领,等疫情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郭天义并不气馁。

政策纾困化危为机

青瓦房景区面临的难题是广西旅游业现状的缩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区多地旅游业务停歇,如何在困境中活下去,一度成了旅游企业面临的生死考验。随着各大景区有序复工复产,受疫情影响,游客出行愿望依然大打折扣。

“今年清明期间,桂平旅游总人次约3000人次,旅游总消费约185.5万元。”贵港桂平市委宣传部刘操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虽然游客少了,但桂平旅游行业没有停歇,转而在提升景区品位上发力,加快建设西山新山门,还开辟一条新的游览步道,开发思灵湖片区,拉长游览线路,增强景区的可玩性。

往年的三四月份,正是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桃花烂漫的好时节,“今年明显感受到游客锐减,来玩的多是自驾游爱好者。”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如今,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恭城瑶族自治县正开足马力做好疫情防控和旅游复苏工作。“目前来看,全区自驾游已经开始复苏,我们想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以景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相较于非典,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更为复杂和长远。”旅游业研究专家、广西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民坤表示。一方面,旅游从业者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另一方面,为应对疫情后旅游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吸引更多消费者,旅游企业需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产品。

应对危机,政策先行。从政策层面帮助旅游业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关乎国民经济稳定大局。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2月21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出台了《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面振兴文旅经济的若干措施》,大力支持文旅企业渡过难关。“切实用好2020年已安排的各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全面落实暂退8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同时加强线上培训和线下服务,狠抓数字技术开发利用……这些举措将引导广西旅游业在危机之中加强自身建设,寻找下一步发展的良机。”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工作人员表示。

强有力的纾困政策是一剂良方,给危机之中的旅游业带来甘霖。作为旅游大省,我区各地纷纷采取果断措施,强力扶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实行促进旅游业全面复苏5条“硬核”措施:全国医务工作者、警察、军人、教师免门票游恭城,减免全县旅游企业房租,减免中小旅游企业税费,实行住宿餐饮优惠政策,实行星级汽车旅游营地旅游优惠政策等。在桂平市,广电网络公司对全市200多家酒店宾馆减免2月1日至3月15日的数字电视费用,共10多万元。

刘民坤表示,如疫情持续较长时间,一些实力较弱的旅游企业或将陷入运营困境,旅游企业或将面临重组与洗牌,强有力的纾困政策将给旅游企业一定喘息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得以在危机中痛定思痛,着力提升供给质量,迎接疫情之后的旅游业“春天”。

“云旅游”升级体验

宅家抗疫的特殊时期,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悄然兴起,并迅速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那就是“云旅游”。

全国多个城市和景区陆续开通线上游览服务,OTA(Online Travel Agency,在线旅游)服务商如携程、飞猪、马蜂窝等摩拳擦掌,陆续更新“云旅游”服务;新浪微博“#在家云旅行”被识别为热门话题,阅读量过亿……不管是故宫博物院开发的“玩转故宫”,还是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推出的“云游敦煌”,不难预见,“VR+语音导览+图文”的“云旅游”模式将成为未来旅游业一种广受欢迎的新营销模式。

作为旅游大省,广西推广“云旅游”的速度不落人后。今年的“壮族三月三”期间,受疫情影响,旅游线下活动全部取消。各地借助网络力量,突破地域限制,推出一批高水平、有冲击力的主题宣传作品。“云游”“云听”“云看”“云参与”等多种体验模式,带领游客足不出户即可饱览“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的独特魅力。如“三姐带你游广西”线上直播活动,就邀请了广西文化旅游推广大使、旅游达人、网络大V等到我区大景区直播,结合“广西美景随手拍”等互动活动,为广西美景赚足了眼球和流量。网络宣传片、旅游图文视频、刘三姐表情包、有奖问答等形式,大力宣传了广西的美景美食。

从图文语音,到虚拟VR赏景逛馆,再到能够互动的视频直播,近年来,“云旅游”的概念飞速发展。居家抗疫让这种新的旅游体验呈井喷式发展。“云旅游”直播的营销思路,迎合了游客网上观景的心理需求,还锁定了部分可能转化成为潜在线下游客的网民,可谓一举多得。

值得关注的是,“云旅游”模式也反过来促使旅游景区及旅游机构不得不加快新型旅游人才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看,“云旅游”也是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一个突破口。“疫情是危机,但同时也是倒逼政府和企业创新求变、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质量的机遇。”刘民坤表示。

内外兼修自救突围

种种迹象表明,新型肺炎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将倒逼旅游业摆脱传统发展思维,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因此,除短期应急举措外,广西旅游业还应从长远角度不断完善旅游业危机管理策略,提升文旅产品的供给质量,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应对各种冲击。总而言之,内外兼修、转型换档才是突围之道。

“疫情之下,我们应该思考,要如何进一步做好智慧旅游,升级景区服务。只要旅游产品的质量上去了,游客的体验变好了,就不愁没人来。”大新明仕田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的确,通过这次疫情考验,不少景区学会了利用网络、大数据等手段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通过“云旅游”等方式推动旅游消费,“5G+旅游”“大数据+旅游”等旅游业“新基建”正释放出强大的新动能。

实际上,智慧旅游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旅游企业的事。无论景区还是旅行社,都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实现智能化服务,尤其是景区,加大科技硬件投入势在必行,用科技创新为景区工作提质增效,避免排长队进景区等现象发生。

同时,发展旅游业离不开“人”,现代化的旅游管理队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旅游业的“停摆”期,刀刃向内,加大员工培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失为明智之举。如新加坡就明确在疫情期间加强职工培训,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为此,政府对旅游业等受影响行业的技能提升资助最长达6个月,从而使员工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让旅游业的商业模式更加现代化。

“疫情之下,无论是政府还是旅游企业,都应苦练内功、找准方向,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倡导文明旅游,提升旅游体验。一句话,要逆境突围,关键在于抓好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刘民坤说。

疫情之下,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没有变,持续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没有变,因此,旅游业虽面临暂时停摆的“危”,更存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机”,沉下心来,化“危”为“机”,才能闯出发展新方向、转型新机遇。

作者:高霞 周品秋

来源:《当代广西》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