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在感恩教育座谈会上发言。通讯员 覃捷 摄
“每一个贫困户就好比一辆正在上陡坡的手扶拖拉机。没油了、轮子没气了、发动机坏了,政府帮你们加油、维修、打气,还有帮扶干部在后面使劲地推。但最终要攻上这个陡坡,度过难关,还是需要拖拉机自己能发动起来。”这是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党委书记陆文威在每一个村开展“扶贫感恩教育”时都会讲的一段话,在台下聆听的贫困户和村民代表频频点头。据统计,近年来,那楼镇深入各村开展“感恩教育” 30余场次,参加人员3000余人次。当地贫困户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感恩意识不断增强,激发了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
最精准的示范 书记讲给书记听
为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及非贫困户摒弃“眼红病”,鼓励贫困户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找准出路,争取早日脱贫,那楼镇先后召开班子成员、全体镇干部、村干部、扶贫队员干部会议,决定每个乡领导蹲点一个村,利用乡村大课堂,面对全体村民、贫困户开展精神扶贫,即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增强贫困户自强、自立、感恩意识。
陆文威率先垂范,结合开展贫困户集中遍访活动,向遍访的1250户贫困户开展感恩教育,不仅仅面向农户,更是要求所有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到场聆听。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国家惠农助农政策,鼓励贫困户克服困难,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通过自身努力奔小康,过上幸福生活。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深切帮扶,感恩党在扶贫路上一个不落,让他们在思想上走出“深山”,消除极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感恩,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创收致富。目前,那楼镇组织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已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
最朴实的语言 群众讲给群众听
在那楼镇那盆村的“感恩教育”宣讲活动中,因为前来听讲的村民人数太多,原先预计在村委会议室召开的宣讲会改在村委会楼前的小广场举行。脱贫户杨泽登在听完陆文威的宣讲后自告奋勇拿起来话筒,分享他生活的美好变化。他说:“之前我家里真的很穷,前几年好不容易取上了老婆,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才刚满两岁,前妻因为嫌我太穷就走了,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这时,在座的几位年纪稍大的妇女,眼眶已经湿润。“精准扶贫来了,党和政府不仅帮助我发展产业,帮扶干部介绍我到镇上的龙头企业去打工,教育资助解决了我小孩上幼儿园的问题。通过产业帮扶资金发展鱼养殖,种植甘蔗、水稻、板栗南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每月打工有2000多元收入。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又娶上老婆啦!”此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贫困户用他们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漏雨的房子住了大半辈子,感谢我的帮扶干部,为了危房改造的事情帮我跑了不知道多少趟,让我现在住上了新房子。”“我要感谢政府,有了教育帮扶资金,解决了我小孩上学问题,现在也毕业找到工作了。”道路通了、住房好了、产业多了、辍学少了,群众感受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吃水不忘挖井人。忆往昔比今朝,一句句朴实的“感谢”发自肺腑,溢于言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最有力的带动 群众带着群众干
同样在那盆村,脱贫户周其包演绎着一个不仅自己脱贫致富,更要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周其包的两个儿子都在上大学,仅靠种地供他们上学让周其包的负担十分沉重。2016年初,政策的帮扶给了他希望。扶贫教育资助解决了两个孩子上大学的问题,让他放下心来发展产业。2016年,他第一次领到了5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他全部用于购买西瓜种苗、地膜、化肥等农资,种上了10亩西瓜。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当年就有近5万元收入。因为种西瓜,第二年他就建起了新房。不仅如此,附近的村民都看到他种西瓜赚了钱,在他的带动下纷纷加入西瓜种植大军。目前,周其包带动了12户农户一起种植,其中有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两年,这12户都陆续新建、加建了房子,大家都亲切地将这些房子称为“西瓜楼”。
那楼镇党委宣传委员李焕鳞说:“周其包对于政府的帮扶非常珍惜,他没有“等靠要”,而是用自己努力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他还不忘反哺乡亲,带领了一批村民一起走上了产业致富的道路。”2019年,周其包的家里又传来了好消息,他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在深圳的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每月的工资有1万多元,他们家也真正走上了小康之路。
贫困户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感恩,更学会了珍惜。党委、政府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克服困难,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润物细无声,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消除了,“想脱贫”的干劲更足了,“会脱贫”的能力增强了,“争脱贫”的氛围更浓了,那楼镇贫困发生率从 2016 年初的 14.9%降至 2019 年底的 0.15%。(通讯员 覃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