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定义和使用
在实践中,有的老师误把微型课当作了微课,微课和微型课是有"质"的区别的。微型课是常规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与常规课不同的是它没有学生实际参与的过程,教师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包括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节约了课堂中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所以微型课15-20分钟即可,一般适用于赛教、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时用。
我们的线上教学更需要的是微课,而不是微型课。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教学时间短: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二是教学内容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比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三是资源容量小:微课视频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式学习。
实践中,我们把微课总结了四点:短、小、精、撼。短,时间不超过10分钟;小,着眼点要小,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准确把握重难点,录制微课直奔重难点,不要过多牵扯别的问题;精,就是对问题和知识点的理解要精确、精准、精彩;撼,用语言打动人,教师的亲和力要强,语言亲切,温文尔雅,不急不慢,让人感动和温暖。微课,一般是在讲授新知时用,发送群文件里,学生观看很方便。看完后,学生可以在群里发送"1",便于老师准确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微课之后,教师还会利用语音直播和房间直播两种直播方式进行精要点拨,这也是最直观、最能拉进师生距离的方式。
微课设计"三关"和"三个关注"
微课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体现了教师对课标、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能力,体现了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一节优质的微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给教学活动锦上添花。
实践中,笔者认为"三关"很重要:第一关,教学设计要精彩。精,抓住一个知识点说深说透;彩,教法学法巧妙,有亮点,有彩头。第二关,课件制作要精美。精,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字符规范,插图清晰;美,大气舒服,赏心悦目,让人看了是一种享受。第三关,录制技术要精湛。精,技术要领与时俱进,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湛,衔接自然,完美无瑕,找不出漏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设计微课时,怎样准确地突破重难点呢?笔者认为做好"三个关注"很重要:
1.关注单元要素,关注几篇课文之间的前后关系。
比如,在设计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这个单元是"道理篇",意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积极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编排了两则寓言、两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旨在让学生结合生活事例体悟蕴含的道理,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事情要及时改正;《画杨桃》旨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小马过河》旨在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只听别人说,自己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才能把事情做好。三篇课文有不同的切入点,但是却有共同的目标任务: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的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内容板块都是在学习目标统领下,进行系统组织编排的,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学习组织单元,教学时只有进行系统规划、整体设计,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有效落实单元学习目标,才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所以我们首先要研读单元要素,围绕单元要素,思考文本之间的前后关系,把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楚了,再纯净地对照《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以文本为载体,删繁求简,层层推进,达成目标。
2.关注课后习题,关注课后习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设计很有梯度,就一个单元来说,几篇文本的课后习题是有梯度的,对一篇课文来说,分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分别对应的课后习题也是很有层次性的,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后习题浓缩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后习题是保底的、必须突破的教学内容。
比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是单元目标之一,三篇课文后面的第一道练习题分别是:《牛和鹅》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课文做批注,和同学交流;《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和同学交流;《陀螺》默读课文,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我们不难看出,对"学习做批注"这个目标任务,三篇课文做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很有逻辑性,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课后习题的变化。
每课的课后习题一般会有3—4个,有读文的、有交流的、有思考的、有拓展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时目标的确定,来分别处理课后习题,我们不建议把习题单列出来,而是提倡随文处理、读中处理、无痕处理。
3.关注学以致用,关注课内课外之间的衔接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就告诉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课内求方法,课外求拓展,从课内走向课外,学以致用,服务生活。
在设计微课的时候,紧抓重难点,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学练结合。比如设计《画杨桃》微课时,就抓住了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不同的反应,采取了对比式阅读的方法,先让孩子自己读,读中发现,然后放在一起对比读一读,老师点拨引导,范读,帮助体悟,最后重点感悟老师说的话的含义,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对比,老师及时点拨这种方法后,马上推荐读《盲人摸象》,试着读一读、对比一下,谈谈你的感悟。《小马过河》微课中,老师教会孩子们抓关键词,串讲故事的方法,立即推荐了课外阅读《勇敢尝试的小马》,读一读并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小马呢?这只小马遇到了困难又是怎么做的呢?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有效地衔接了课内外的阅读。
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线上教学给我们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课题。微课,成为线上教学的好助手,设计好微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用好微课,是学生成长的助力站,我们将线上研讨重难点,云端相聚共成长。
编辑:史洋
审核:贾伟宏
终审:贺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