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能担起良心国剧称号的片子,《长安十二时辰》必须有姓名,电视剧刚开播的时候,安安写过一篇称赞剧集细节的彩虹文,现在剧集接近尾声,剧情仍然有料,但前天看到严羽幻(杨玉环)出场,略感失望,在这样一部龙套角色都有血有肉的剧集中,居然把杨玉环这个角色脸谱化成具备宫斗属性的后妃?
大量的影视剧文艺作品中,杨玉环姿态各异,这个搅动唐朝盛世的女性,总是被纸片化。
不同作者所塑造出的杨玉环形象,都为了契合自己的作品属性,这当然无可厚非。
《长安十二时辰》小说版中,马亲王笔下的杨玉环,是道姑时期的太真,单纯不谙世事。
这个角色设定,令人拍案叫绝。
而剧集版的太真,俨然一副宫斗女主架势,实在失了一些风采。
50岁的玄宗李隆基,疯狂宠溺20岁的儿媳妇杨玉环,丢了贤主的门面。
能让杀伐半世的玄宗如此这般,杨玉环,真的就只是个一门心思玩宫斗的庸俗后妃吗?
首先,我们得知道,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后世为了凸显帝王的与众不同,总是把帝王的少年时代描摹的特立独行,李隆基也不例外。
只不过,单纯阅读《旧唐书》和《新唐书》,会发现,少年时代的李隆基,只是个窝囊贵族。
他出生时,父亲李旦是皇帝,看起来尊贵荣耀,其实,这个龙椅坐的非常烫屁股。
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大哥李弘和二哥李贤,因为跟母亲武后政见不一致,都早早横死。
三哥李显,短暂的做过一阵皇帝,也因为不受母亲待见,被贬到房州,过着每天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凄惨日子。
李旦看着三个哥哥死的死、惨的惨,自己虽坐在龙椅上,也是每天提心吊胆。
在李隆基5岁时,皇帝父亲李旦为了保命,把帝位让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
李隆基的生母,是李旦的德妃窦氏。
唐朝后宫,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皇后之下,设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个一品头衔。
李隆基的生母被尊为窦德妃,在四妃中排名第三,身份之尊贵,不言而喻。
然而,这位窦德妃实在命运不济。
当时武则天身边有个心机女婢韦团儿,这个婢女仗着跟武后关系亲密,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她看上了李旦,于是各种勾引。
可惜李旦那时候在母亲的淫威之下,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努力看到明天的太阳,对于这种乱搞男女关系的破事,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被拒绝的韦团儿,认为是李旦的宠妃从中作梗,这个假想出来的敌人宠妃,就是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
真是倒霉到了家,窦德妃跟着自己的窝囊老公,每天吃斋念佛,踩死只蚂蚁都大呼阿弥陀佛,居然被心机女韦团儿盯上了。
韦团儿告诉武则天,李旦的妃子搞巫蛊之术,要咒死武皇。
本着宁信其有的原则,武则天诏令窦德妃和另一位刘妃入宫觐见,窦德妃和刘妃以为这只是寻常的向婆婆请安。
然而,窦德妃和刘妃入宫后,再也没有出来,李旦在家等了又等,心急如焚。
但也不敢派人去母亲宫中打听,于是这两位妃子,死的无声无息,连具尸体都没留下。
生母窦德妃死的时候,李隆基才8岁,跟着自己的窝囊老爹,也只能窝窝囊囊接受母亲横死的事实。
窦德妃死后,李隆基也被幽禁在宫中,直到14岁才出阁。
童年的李隆基,就是在这种动荡不安和提心吊胆中慢慢的成长着。
16岁时,李隆基领了个跟孙悟空一样的虚职,给皇室养马,
这时的李隆基,恐怕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抱负,毕竟在血腥杀戮的唐朝宫廷中,活着,就不容易了。
唐代,对于百姓来说,是个美好的朝代。
但在宫廷中,李唐皇室子弟,都在为活着而努力搏杀。
唐玄宗之前,没有任何一任皇帝,是和平上位的,每一个皇帝的脚下,都尸横遍野。
为了登上皇位,他们都踩着自己骨肉兄弟的尸身。
宫廷政变,是唐代皇室的注解。
少年李隆基,第一次见识宫廷政变,就是在16岁时。
张柬之带领朝臣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给中宗李显。
李隆基目睹整个过程,看着叔叔李显,从庐陵王之位登上帝位。
唐中宗李显
如果说自己的父亲李旦是个窝囊废,那幺叔叔李显就是窝囊废2.0。
李家的男儿,被武则天压制的服服帖帖,李隆基从小见到的族亲,无不唯唯诺诺。
但与之相对应的,李朝皇室的女性,个个神采飞扬。
武则天开启了女性执政的先河,于是无数宫廷女性以此为榜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隆基的皇后婶婶韦氏,和姑姑太平公主。
李隆基在奶奶的淫威之下,战战兢兢的长大。
成年后,所见到的都是野心勃勃的女性,为了活着,他选择跟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联手。
在25岁时,发动了“唐隆政变”,干掉了韦后一党,跟姑姑一起,把窝囊老爹李旦又一次扶上了龙椅。
从一个宫廷政变的旁观者,成长为宫廷政变的发动者之后,李隆基再也不是李唐王室的闲散贵族了。
第一次发动政变时,他要依靠姑姑太平公主的力量,但姑侄之间的政治联盟,绝非铁板一块。
因为都是帮助李旦称帝的功臣,姑侄二人为了取得更大的政治权利,明争暗斗。
李旦的窝囊,是从一而终的,早年惧怕母亲,现在,受到妹妹和儿子的两面夹击。
一番明争暗斗之后,李旦选择了儿子,自己让位,让27岁的李隆基登上帝位。
太平公主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姑侄两个开始决一死战了。
李隆基28岁时,又一次发动了“先天政变”,杀死了姑姑太平公主,从此彻底扫除了自己龙椅边的荆棘。
唐玄宗李隆基
幼年时代,他看着奶奶武则天玩弄权术,少年时代,又目睹了婶婶韦后在宫闱内外翻云覆雨,成年后,跟姑姑太平公主达成政治同盟,后又展开争夺,没有人比这个李唐少年,更懂得女性的野心与能量。
因为懂得,所以畏惧。
生母死于女性的心机斗争,叔叔李显死于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政治野心,自己也差点被姑姑的政治手段吞噬,皇帝李隆基,真的会喜爱心机深沉的女子吗?
当然不会!
但处在政治权利顶端,要找到一个全无心机的女子,太难了。
皇帝李隆基,最开始,选择了一个成长于宫廷的女子——武则天的侄孙女。
这位武氏女,从小跟着武则天长大,在风云诡谲的李唐王朝里,经历了无数宫廷政变,还能活命,说她没有心机,是不可能的。
但也同样因为她能在权谋与竞争中活下来,说明她的心机并不外露。
《新唐书》记载,这位武氏女,性情乖巧,善于逢迎。
皇帝李隆基在众多女子中,选中了武氏,说明他倾向于乖巧听话的女子。
李隆基废除了之前的四妃制度,将四妃改为惠妃、丽妃、华妃,三妃地位由高而低。
这位武氏,被封为武惠妃,居于三妃之首。
因为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朝臣是存在偏见的,所以李隆基始终没有立她为后。
但武惠妃在李隆基的后宫之中,荣宠有加,生下了四子三女,直接威胁到了太子李瑛。
武惠妃,是个见过世面的女子,但不够心狠手辣,在李林甫和女婿杨洄的怂恿下,害死了李隆基的太子和另外两位亲王。
昔日乖巧的女子居然一朝变了脸,成了自己最痛恨的心机女,李隆基的内心震颤。
武惠妃本质上只是个希望荣宠不衰的普通女子而已,害死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后,她也日日揪心,害怕李隆基迁怒自己,最终郁郁而亡。
李隆基算是个有情有义的皇帝,武惠妃死后,给了她皇后的封号,但并未按皇后礼仪下葬,也没有将武惠妃的儿子立为太子,这也说明了李隆基对心机女还是膈应的慌。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迷茫了一阵子,直到他见到了武惠妃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王妃杨氏。
这其实是非常戏剧性的,武惠妃在世时,寿王李瑁是李隆基最喜爱的儿子,武惠妃铤而走险,害死李隆基的太子,就是为了扶李瑁上位。
而杨氏成为李瑁的王妃,也正是武惠妃向李隆基求来的。
最终,武惠妃被自己玩死了,李瑁的王妃被李隆基看上了,李瑁从此也丧失了李隆基的宠爱。
这场多角关系里,唯一的赢家,只有杨氏。
50岁的李隆基,在腥风血雨里走了半生,宁可跟最钟爱的儿子翻脸,也要夺来的女人杨氏,一定是触动了李隆基最深的情结。
李隆基最缺什么?
缺的是一颗赤诚干净的心。
宫廷太脏了,人心都是黑的,20岁的杨氏,却是干净澄澈的。
于是,皇帝李隆基,说什么都要得到杨氏。
这位杨氏,当然就是杨玉环,但玉环只是个绰号,“环”是戏称杨氏圆润,杨氏,名玉。
杨玉还叫玉奴和玉娘,《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杨玉,刚被李隆基看上没多久。
为了合法化将儿媳妇变成媳妇,李隆基学习自己的爷爷高宗李治,把杨玉送进了道观,赐道号太真。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严羽幻被叫做太真,这时的太真,并没有封号,只是个李隆基钟爱的女人而已。
这个时期的杨玉,绝对是不是热衷宫斗的心机美人儿,不然李隆基是不会看上她的。
李隆基,在无数个心思深沉的女性中成长和衰老,他具备判断能力。
同时,他是痛恨心机女的,这很自然,因为见过太多心机女引发的血案了,如果到了50岁,依然迷恋心机女,难道李隆基有受虐倾向吗?
《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中的杨玉,始终是天真的。
李隆基为了她,重启了唐初的贵妃制度,封其为贵妃。
距离后位,只差一步。
但杨贵妃终其一生,都没有要求李隆基立其为后,这说明,杨氏对自己的地位是满足的,压根无心上位。
杨贵妃被人诟病的,是她的红颜祸水,其实,这真的是欲加之罪。
唐朝由盛转衰,有没有杨贵妃,都是必然发生的事实,杨氏,只不过成为了人民痛恨朝廷腐败的靶子而已。
杨贵妃,在史料记载中,从未在宫闱之中搞过宫斗。
很多影视剧作品中,说李隆基还有一个宠妃——梅妃,她是杨贵妃唯一的劲敌,两人缠斗多年。
可惜,这位梅妃,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并无其人。
其实,从梅妃的封号就能看出端倪,能够跟杨贵妃分庭抗礼的女人,居然不在四妃或三妃之列,只被称为梅妃,是不合常理的。
杨贵妃,在李隆基的后宫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她并不需要心机,只需要傻单纯,就能获得皇帝源源不断的爱恋。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里,还是道姑太真的杨氏,绝对不会跟歌女许鹤子搞争风吃醋的桥段。
也许是为了让剧情更有看头,所以编剧把太真做了戏剧化的处理。
但作为一部难得一遇的良心剧集,如果能更尊重史实一点,就真的趋向完美了。
以上,都是我个人读史的观点,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