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三度拜相,背后是怎样的出招与变招?

2019-09-18   岱岱岱安

这是一个宦海浮沉终溺水的故事。

宋朝,发迹于陈桥驿(河南新乡),开国皇帝赵匡胤宿醉过后,被动披上黄袍,一场不流血的王朝更替,就此完成。

在这个摆拍痕迹明显的政治事件中,赵普脱颖而出。

当我们提到赵普,关键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三度拜相”、“雪夜访普”。

这让很多人把赵普当做一个仕途赢家,甚至由此杜撰出了丰富多彩的忠臣故事和君臣兄弟情。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冷酷的。

赵普,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诤臣加忠臣,仕途的三分之一时间,担当过皇帝倚重的肱股之臣。

量化评估赵普的职业生涯,甚至还不如一个明朝大太监来的风光。

1、而立之年,当立不立

赵普生在官僚世家,其曾祖父是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县令一枚,祖父和父亲,都是地方司马,属于根正苗红的职业军人。

家庭出身决定了赵普做不成博古通今的大儒,也注定了此生势必围着军营转。

人生的前30年,赵普籍籍无名。

34岁时,赵普靠着侍奉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跟赵匡胤有了一面之缘,《宋史 · 赵普传》记载:“尝与语,奇之”。

赵弘殷

赵匡胤的这个评价,略显暧昧,说赵普这人,有点意思。那究竟是正面的有意思还是负面的有意思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解读。

我选择用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来解读赵普的“奇”。

赵普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高级秘书时,曾审理过一起团伙盗窃案。这个盗窃团伙,共有一百多号人,是个特大涉黑组织,犯罪行为极其恶劣,当时的司法惯例是,抓到算你倒霉,团伙作案,不分主次,大家共赴黄泉。但赵普认为,一百多人聚在一起,共同犯罪,其中必然有罪责轻的个体,甚至有些人可能是被胁迫犯罪的,一刀切都砍头,未免矫枉过正。于是,赵普进行了二审,拯救了犯罪团伙中一部分没有实质犯罪行为的人。

这个现在看来理所应当的公正执法行为,在五代十国这种乱世,确实罕见,但并没什么实际意义。

兵连祸结的时代,权贵们玩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权力游戏,乐此不疲,实在没功夫褒奖小小官员的一次小小执法公正行为。

而百姓呢,管你是否主动为非作歹,你出现在犯罪团伙里,就是罪不可赦,人张王李赵家老实务农的儿子们,怎么就没有被当成盗匪呢?被砍头简直活该!

权贵无心理政,百姓愚昧无知,赵普的执政为民,显得滑稽且不合时宜,很奇。

三十而立,赵普当立,然而立不起来。是生不逢时,也是自身疲软,此时的他,对赵匡胤而言,利用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2、彀中人,以其不惑而功成

公元959年,后周的权力场出现了重大变故,周世宗柴荣撒手人寰,帝国权柄被硬塞进了7岁的柴宗训手中。

幼主临朝,成年臣子们难免心猿意马,尤其是手中有兵、目中无人的武将们。

赵匡胤在各种蠢蠢欲动的势力中,显得低眉顺眼、忠心耿耿,换来了殿前都点检这个实权职位,掌握了后周禁军。

历朝历代,掌握了禁军这个直接拱卫皇帝的军队体系话语权,几乎等同于拥有了最高话语权,赵匡胤这时候再来低眉顺眼的那一套,就显得表演痕迹太重了。

所以在公元960年,赵匡胤以率军北征为借口,调动兵马,驻扎在开封东北方向的陈桥驿,坐等风云变色。

赵匡胤的想法很简单,不管三七二十一,穿上黄袍再做打算。

于是马仔们投其所好,搞了一出民心所向、强制上位。赵匡胤摆手三连,不行啊、不好吧、可以吗?

可以可以,当然可以!

宋朝建立了,赵匡胤完成了从掌兵权臣到开国皇帝的身份认证,黄袍穿好了。接下来,就要考验真正的技术了。

赵匡胤有点迷茫,手下的狂欢者们,除了没头脑,就是太高兴,起哄水平一流,谋略手段堪忧。

38岁的赵普,虽年界不惑,但很清醒,他看到了“黄袍加身”的彀中局限,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普振臂一呼,叫醒了沉迷于改朝换代成功的人群。

他说:革命尚未成功,低调,低调!谁做皇帝,不仅要看天意,更要看人心,当务之急是稳住军心,摆平柴宗训,防止其他藩镇势力趁火打劫。

赵匡胤深以为然,他派人安抚留守后周都城的石守信和王审琦,安抚工作很成功,倒不是使者能力超群,而是这两位仁兄本来就跟赵匡胤交好,好兄弟一朝登上皇位,当然是祝福啊!

柴宗训以捏尿泥之低龄,气度恢弘的发布了禅位诏书,帝国交替,和平演变。

论功行赏的时刻到了,开国功臣和前朝权贵都获得了适当幅度的升职加薪,朝中喜气洋洋,一派祥和。

赵普是个例外,虽然他担当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关键角色,但分享胜利果实时,他只捞到了一个正四品下的闲职。

彀中人赵普,并未不惑,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终会到来,此时此刻,忍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捷径!



3、首次拜相,请开始你的表演

战乱是宋朝开国时的主旋律,无论如何洗白,赵匡胤的上位之路都是存在争议的,有争议,就有斗争。

效忠后周的节度使李筠联合北汉睿宗,誓要推翻赵匡胤的新王朝,这是个劲敌,论武力值,李筠跟赵匡胤五五开,又有北汉政权加持,相当于开挂上阵,赵匡胤处于理论上的下风。

闲人赵普,此时开启了仕途进阶冲击,在赵匡胤晃神的时刻,赵普一剂清凉油激的皇帝汗毛倒立。

赵普表示:赵匡胤必须御驾亲征,虽然凶险,但收益是不可多得的。

赵匡胤心里打鼓,觉得李筠是个狠角色,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

赵普苦口婆心:陛下的皇位说到底不是正路得来的,与其以后买水军造舆论洗白,不如趁现在因势制宜,李筠效忠前朝,但策略失误,居然找了北汉做靠山,要知道北汉可是后周的死对头啊,即便是打着为后周皇室讨伐逆臣的旗号,也不应该认贼作父,如果我们反咬一口,说李筠勾结北汉,企图瓦解后周两代帝王打下的疆土,在道义上,我们就反转了。屁民哪懂得这其中的弯弯绕,只要我们嗓门高,正义就是我们的!

赵匡胤恍然大悟:有道理,北汉跟李筠合作,无非想坐收渔翁之利,空手套白狼而已,血让李筠流,成果由北汉收,北汉时刻都在提防李筠势力膨胀。这两方势力的结合,并不是强强联合,而是各怀鬼胎。

君臣二人越聊越明朗,御驾亲征,势在必行!

事实正如二人的预判,甚至更糟糕一些,北汉的掌权者心眼儿如针尖儿,逼的李筠只能分兵,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实力。

而赵匡胤,从后周的篡权者,摇身一变,成为清除后周投敌势力的正义力量,轻轻松松灭掉了李筠的军队,逼的李筠自焚而终。

嗯,赵普很靠谱,太祖很满意。

当一个人运势上升时,机会就层出不穷。

灭掉李筠后三个月, 又有人给赵普送大礼了。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举兵伐宋。

跟李筠不一样,李重进是后周的贵戚,讨伐赵匡胤,于家于国都是师出有名的,于家这是报血海深仇,于国这是报效君主。

这就是为什么历朝的开国之君,总是热衷于把前朝的姻亲有生势力全部歼灭,因为在任何时候,一旦这些前朝姻亲要讨伐自己,于法理道统之上,都能压自己一头。

派谁去迎战李重进呢,赵匡胤手下的将领,无一不是北周旧臣,放他们带兵出征,说不准他们就被李重进策反了,割据的时代,没有永远的老板,只有更会忽悠的创业领袖。

赵普冷眼旁观,知道自己的高光时刻又一次到来了,《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普又一次力劝赵匡胤御驾亲征。

这一次,赵普给出的理由更加有理有据:李重进据守在扬州孤城,唯一的优势是占据了舆论先机,但劣势一抓一大把,比如扬州补给有限啦、李重进没有强大的外部势力支援啦、没有打持久战的实力啦。

理由充分的让赵匡胤没办法拒绝,所以,赵匡胤又御驾亲征了,结果是李重进大败,走了李筠自焚的老路。

两次御驾亲征,扑灭了两股强劲的灭国之火,赵匡胤不得不对赵普另眼相看了。

赵普,继续表演,不要停,属于你的灿烂仕途,即将开启!

虽然平息了眼前的战火,但谁知道未来还有什么样的磨难呢,赵匡胤希望自己建立的王朝可以千秋百代,不要只领风骚几十年。

面对皇帝的思虑,赵普有备而来:不是您的皇位不稳当,是下面佣兵的藩镇势力太稳当了,要建立只效忠于自己的军队,让别人没有军队守护!用糖衣炮弹腐蚀掉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割据势力,让他们膨胀、疯狂、沦落!

赵匡胤一拍大腿:不用说了,我都知道了!

很魔幻,你都知道为什么还要问赵普呢?不装能死?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还是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收回了部分军权,但面对当年帮助自己上位的老战友们,赵匡胤开始面软了,都是老哥们儿,你们办事,我放心。

赵普不以为然,说即便他们自己不想谋反,难保他们的马仔不会再来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

赵匡胤无言以对,在公元961年,“杯酒释兵权”,从此消除了武装叛乱的隐患。

赵普彻底俘获了赵匡胤的心,这个曾经只是“奇之”的小官员,现在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心腹之臣啊。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雪夜访赵普”的君臣佳话,有图有真相。

公元964年,42岁的赵普出任平章事,成为大宋王朝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仕途的烟花,已经升空,渐次爆裂,美不胜收。

然而,烟花只是一瞬繁华,盛宠之下,赵普迷失了自我。




4、宦海沉底,心态决定命运

职业生涯到达顶峰后,赵普诤臣的一面完全显露出来,当年那个坚持公正司法、不杀无辜之人的木讷老赵,再次上线。

可惜宋太祖不是唐太宗,他的后宫缺少深明大义的长孙皇后,所以赵普的耿直中正成了他的性格缺陷。

《东都事略 · 赵普传》记载,赵普举荐官员,第一次上书,赵匡胤没反应,赵普再接再厉,第二次上书,赵匡胤黑了脸,赵普选择性无视,第三次上书,赵匡胤暴怒,撕烂了奏折,赵普毫不气馁,并第四次上书,赵匡胤血压爆表,但无可奈何,遇上这样死心眼儿的臣子,自认倒霉吧,只好接纳了赵普的举荐,同时,也对这个肱股之臣生发出了一丝不满。

很多人觉得赵普此时的举动非常不明智,完全丧失了当年替赵匡胤筹谋时的智商水准。

其实,赵普从来都是如此的,当年看出李筠和李重进弱点的人,不止赵普一个,但只有他敢不计后果的主张皇帝御驾亲征,直言不讳从来都是赵普的特质。

江山未定时,赵匡胤需要有这么个人做主心骨,因为赵匡胤不是个心坚志硬的铁血派,作为皇帝,他稍微仁厚了点。

这一点,在“金匮之盟”事件中,可以印证。

公元961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才两年,生母杜太后就跟赵匡胤和赵普秘密商议,希望未来赵匡胤的皇位可以传给弟弟赵光义,然后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光美,再由赵光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如此循环往复,帝国的继承者在三兄弟及其后嗣之间,形成闭环。

杜太后的理由是,这样可以确保大宋江山一直由赵家的成年人接管,有效避免了主少国疑的危险局面。

说起来冠冕堂皇,并不能掩盖杜太后的狭隘心机。

亲生的三个儿子,都能有机会做皇帝,自己这个当妈的,与有荣焉还在其次,关键是一碗水端平,儿子们都能享受至高无上的荣耀啊。不然赵匡胤异母的兄弟还有很多,干嘛不把继承权扩大下,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优继位,不是更有利于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么?

赵普当然一眼看破了杜太后的小把戏,这个耿直boy,钻进了牛角尖。

换一个心思活络的佞臣,深谙看破不说破之道,此时的要务就是揣测赵匡胤的心思,随帮唱曲。

而赵普呢,完全忽略了赵匡胤的想法,陷入了家国天下的情怀之中。

皇位要由三支血脉轮流坐庄,这无疑是在给未来的帝位更替埋雷:三兄弟的后人,理论上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一旦有野心家想提前上位,就会发生流血事件,这太可怕了,赵普不能接受。

此时的赵匡胤,更倾向于听取母亲的建议,这个仁厚的长子,并不觉得帝位由自己的两个弟弟继任有什么不妥。

至此,曾经两心相印的君臣二人,开始产生了分歧,赵普不希望赵光义上位,阻挠赵光义的亲信出任要职,并公然反对赵光义封王。

事实证明,一母同胞的兄弟之情是坚不可摧的,赵普的行为激怒了赵匡胤,皇帝在职位划定上,默默架空了赵普的权力。

坦白讲,赵姓一家天下,谁来做皇帝,真的没什么区别,到了流血冲突的时刻,自然有强势者出面统一局面,帝国更替,从来如此。

赵普看不开,一心为赵家江山操没用的心。

更要命的是,赵普为官耿直,却不注重私德。

他让自己的儿子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搞政治联姻,刺痛了赵家皇帝的私密心事——担心实权臣子搞串联。

同时还无所顾忌的收取吴越王钱俶的黄金贿赂,甚至纵容下属倒卖违禁商品。

凡此种种,成了赵普沦为政治弃子的最后几根稻草,如果赵普谨慎一些,或许他的仕途滑坡速度能减缓一些,甚至可以熬到某个危局时刻,重新在皇帝心中站稳脚跟。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公元974年,52岁的赵普,在大宋权力中心挥汗如雨了10年后,皇帝一纸诏书将他外派为河阳三城节度。

仕途的轮盘重新开启,赵普在做离心运动,而对手赵光义,则凭着强大的血缘向心力,一步步趋近权力中心。

赵普被放逐前,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晋王,这是用实际行动告诉赵普,朕的弟弟,朕来封赏,朕的江山,也是弟弟的江山,你们这些外人,早点洗洗睡吧。

当危机来临,赵普的智商引擎升级为转子动力,他知道,赵光义的上位,几乎成了不可阻挡的定局,自己决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赵普离京前上书皇帝,一改之前的态度,大赞晋王赵光义,并不露声色的表达出对杜太后主导的“金匮之盟”十分赞同。

这个看似马后炮的举动,成了赵光义登基后的一面旗帜,象征着法统的纯正性。赵普这一步棋,为自己未来二十年人生,埋下了保命符。

这都是后话,总之此时此刻,赵普被外派了,在鼠目寸光的官场角力者眼中,赵普败了。




5、二度拜相,向权力妥协

公元976年,赵普离京两年后,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疑案。

宋太宗赵光义承继大统,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赵光义在哥哥去世仅两个月后,就急吼吼的改元太平兴国,这是个不寻常的举动,历代新君继位,都要等前任皇帝去世周年,才昭告天下更改年号。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赵光义内心有愧,觉得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才急着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讲真,杜太后生的三个儿子,论公信力和领袖号召力,赵匡胤最佳。而论政治手腕和治国才能,当属赵光义最强,三子赵廷美(避太宗讳,改名廷美)远远不及两个哥哥。

所以赵光义急着改年号,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用强权镇压不同的声音,心虚之说,听听就好,赵光义,不是个软柿子。

此时的赵普,正在遭受排挤,由新皇帝赵光义支持的地方势力,正润物细无声的给赵普下绊子,这个偏安一隅养老的差事,自己也干不长了。

与其坐等圣旨,不如主动出击。

赵普上书赵光义,请求进京为老领导赵匡胤吊唁,赵光义准了。

赵普这次进京,摆出了一副不想离京的态度,赵光义乐得成全,索性免了他三城节度的职位,只赐了个太子少保的闲职。

新朝官场,刮起了一股嘲笑赵普的歪风,大家都等着看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怎样苟延残喘。

很遗憾,能玩弄权术的人,从来都是少数。

那些等着看热闹的人们,根本不懂何为弄权,正在谷底蹉跎的赵普,马上就要给他们上演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官场实践教学了,你们,都学着点!

赵普是了解赵光义的,有手段有心机,新帝登基,赵光义就把旧朝老臣个个安抚的舒舒服服,堵上了他们的进谏之口。

而对前任皇帝哥哥的子孙们,采用了明褒暗贬的手段,给他们看起来有实权的外派官职,让他们远离权力核心。

至于自己的弟弟赵廷美,赵光义大方的封王,似乎要把兄终弟及的传统继承下去。

朝野上下,只有赵普看穿了赵光义的用心,皇位,只能被留在赵光义子孙一脉。

这时,一个突发事件,让赵普确定了自己的判断:被外派的太祖儿子赵德昭,大宋王朝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居然因赵光义的猜忌而自杀身亡了。

赵普知道,自己复出的时刻到了,只要他能利用好皇帝和第一顺位继承人赵廷美之间的矛盾关系,前途将无可限量。

赵德昭死后,赵廷美真的慌了,他知道自己这个有野心的二哥,就要对自己下手了。

赵普凭借“金匮之盟”唯一见证人的身份,给赵光义站台,力证赵光义皇位的合法性。

当年离京时写给先皇的文字,此时成了最好的证据,先皇是认可“金匮之盟”的,赵光义继位名正言顺。

而有关于赵廷美的继承人身份,赵普表示,当年杜太后与先皇定下金匮之盟,并不是无条件的,继承者必须没有瑕疵才能继位。

赵廷美,已经被官员以“骄恣”之名目弹劾了,很显然,赵廷美丧失了继位权。

赵普的这一波操作,深得赵光义赞许,于是皇帝投桃报李,让赵普二度拜相。

这一次,赵普的相位来的多少有点猥琐,但是,权力斗争,哪讲什么文明礼貌呢?




6、三度拜相,宦海溺水

刚刚重回权力顶峰的赵普,还没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又一次被罢相外派了。

很正常,当皇帝需要他为自己作证时,他就是个值得倚重的心腹,但皇帝的位子坐稳了,这个知道自己最多秘密的臣子,就成了眼中钉。

赵普算到了自己如何上位,却没算到,自己会这么快跌倒,时耶命耶,只好领受了。

赵普第二次离京,内心怆然,给赵光义写书剖白内心,字字泣血。

赵光义最懂安抚人心:赵普对国家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

君臣一来一往,高下立判,赵普,带着皇帝的祝福,您一路走好吧!

可是走到哪里,赵普永远都是那个赵普,他坚持不懈的给赵光义上书提各种意见,赵光义即便内心反感,也总是做好表面功夫,摆出一副尊重老臣的姿态,滴水不漏的四两拨千斤。

坦白说,赵光义对赵普算得上仁义了,日常赏赐和赞许不断,只不过不允许他掌握实权而已。

公元992年,在赵光义儿子赵元僖的运作下,71岁的赵普又一次享受了宰相待遇,名义上三度拜相,实际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

就在这一年的7月,赵普走完了70多年的人生,也终于溺死在无边的宦海之中。

宋太宗赵光义对外表现的悲恸不已:“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我也有旧交情,他果断能决断大事,之前和我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我即位以来,常常待他优厚礼遇,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我,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我失去他非常痛惜。”

  • 赵普死后,荣宠不绝:
  • 宋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
  •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韩王。
  • 咸平二年(999年)八月,赵普得以配飨宋太祖庙庭。
  • 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赵昀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

这些追封,成了后世人判定赵普官位亨通的铁证,可事实上,如果赵普魂灵有知,恐怕更希望用这些死后哀荣,换一丝生前的实际利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