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打不成器VS好孩子是惯出来的?孩子要“管”也要“惯”

目前,绝大多数的家庭当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家中的头等大事。怎样才能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是父母们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

作为一名80后的宝妈,我小时候听的最多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小孩子“不打不成器”这类的话。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有这么一句:“严父多孝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深入父母们的心,所以,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父母都会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动不动“棍棒相加”。“管”,是那个年代教育孩子的“标准化模式”。

如今,80后甚至90后都已经为人父母了,自然也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却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惯出来的”。有不少明星大腕在一些综艺或者访谈节目中还会来个“现身说法”。比如:马伊琍就说她早期对大女儿采用的是“严加管教”的方式,结果孩子问题一大堆。到了小女儿出生后,就改为“惯养模式”,小女儿果然被“惯”成了“妈妈欣慰的样子”。“惯”,是这个年代教育孩子的“时尚潮流”。

现在,各种育儿观念百花齐放,并且支持者都不在少数。那么,孩子到底是该“管”还是该“惯”?若兰妈咪认为:孩子要“管”也要“惯”,“管”要分情况,“惯”要有分寸。

一、小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教育”其实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中国人历来就有“望子成龙”的心理,特别是男孩子,从小就会被家长“严加管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样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很多人看来,对“不听话”的孩子的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就是“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类所谓的“古训”,更是被很多家长奉为家庭教育的良方,以“为了孩子好”为借口,动辄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

但是,无数的研究和事实证明:打骂、惩罚,都只能对孩子起到短暂的、表面的效果,但并不能起到“管教”的作用。“棍棒教育”(打骂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畸形教育方式,是不人性、不文明、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也出不了人才,却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1、打骂孩子,解决不了问题,“负面影响”倒有一大堆。

该不该打骂孩子,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老话题。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无理取闹时,很多家长往往都是采用打骂、惩罚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管教。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是80、90后,大部分都是“棍棒教育”的“受害者”,对“棍棒教育”的危害也会深有体会。

(1)身体上的创伤。有些家长生气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认错态度良好则罢,如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但是,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曾有爸爸用棍子打孩子的屁股,肾脏受到了损伤,家里花了好几万,才治好这个“打”带来的“病”。

(2)心理上的创伤。打骂孩子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对父母也会产生胆怯心理,孩子往往变得冷漠、孤僻、自信心差、攻击性强、仇视等等,并且这些心灵的创伤将永远无法抹去,往往是导致孩子犯罪的根源。

(3)让孩子染上“暴力”恶习。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样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4)让孩子养成“爱撒谎”的习惯。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是,下一次再“犯错”之后,就可能会找理由掩饰,以此避免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5)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如果孩子经常被打骂,慢慢的就会对打骂有了“免疫性”,自然不再害怕,被打骂后反而不听话了,变得越来越“犟”,什么事都喜欢跟父母作对。

(6)影响孩子智力发育。经常在孩子的打骂下成长的孩子,由于缺乏肯定,而且长期存在暴力之下,因为智商也得不到开发。

(7)阻碍孩子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孩子不断试错,构建认知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孩子做错什么事情都采取打骂的方式进行制止,那样只会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做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不敢自己去发现,变得没有主见。

2、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打骂、说教,无异于“对牛弹琴”,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很多新式教育都提倡不能打骂孩子,而且,作为“棍棒教育”的“受害者”,也都深知打骂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一大堆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也不想对孩子动辄打骂。但是,孩子总是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让父母觉得“不打不行”。可是,打了、骂了,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岁之前的小孩子,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懂任何规矩和基本道德。只有等到4岁之后,才能逐渐形成所谓的“换位思考”能力。所以,对4岁以下的孩子,不论是打骂还是讲道理,都是在“对牛弹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于年龄稍微大一点(比如4-6岁)的孩子,他们会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情了“。这时候家长的打骂,不但不能让孩子乖乖”听话“,还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想要”挑战“父母的”权威“,进行”反抗“,争取自己的”权利“。所以,打骂孩子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是在”火上浇油“,让事情变得更糟。

教育家尹建莉说: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的顺从,但不会让孩子变的聪明和懂事;能让孩子变的听话,却不能让他们变的自觉和上进。很多家长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打骂、说教,无异于“对牛弹琴”,没有任何意义。

3、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最好的“管教”就是父母能够“以身作则”。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将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自己的孩子虽然很多父母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很多父母只知道单方面地管教孩子,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讲大道理,甚至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却完全忘了, 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父母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

榜样的力量远胜说教!如果自己的表现都不够好,却总是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只会让孩子不胜其烦,根本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最该“管”的,其实是父母自己,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以身作则!

“好孩子”是“惯”出来的?“熊孩子”也是“惯”出来的!

我们80后这一代,很多人都是被父母辈“打大的”。比如我家若兰爸爸,现在还时常和我说起,他小时候被婆婆(也就是他的母亲)打得有多惨。作为一名“挨打专业户”,若兰爸爸对“打骂教育”是“深恶痛绝”。现在,很多专家又提出了“好孩子是惯出来的”的观点,这应该迎合了很大一部分被“棍棒教育”伤害过的父母的心思,于是,纷纷改“管”为“惯”了。

好孩子真的可以“惯出来”吗?这话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惯”是遵从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一味违背孩子的天性,更不能一律按照家长喜欢的方式拘着孩子。

国外的教育研究证明:学龄前和小学初期这一段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这时期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世界的认识受大人的影响少,有独特的思维和观点,虽然有幼稚的成分,但其中有不少智慧的火花和未来创造的灵感。所以,我们不要嫌麻烦怕收拾烂摊子,就轻易拒绝孩子的尝试,打击了孩子的探索热情。我们要“惯”着孩子多尝试,要适当“惯”着孩子的天性。

但是,中国家长有一个毛病,喜欢“娇惯”孩子。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也是正常的,对小孩一些“作恶多端”的行为都不以为然。所谓的“熊孩子”,就是这样惯出来的。

生活中,我们都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闹心的熊孩子。电影院里,乱踢前排人的椅子;公交、地铁等公共场合,大喊大叫……这些看起来似乎无伤大雅,我们通常说,孩子还小,别和他计较。确实有时候孩子捣捣蛋,释放下天性也不失可爱。但一旦影响到他人,往小了说是没礼貌,往大了说,就是一种恶。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作为一张“白纸”,尚且没有辨是非的能力,若家长一味地放任,一点点地累积,终是会影响他一整个人生,乃至人格的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娇惯”,终究会让孩子成长为不知善恶、不懂感恩、没有教养的人。

孩子要“管”也要“惯”,“管”要分情况,“惯”要有分寸!

作为一名80后,我坚决反对“打骂教育”或者“棍棒教育”。但是,我认为孩子还是需要“管”的,但是要注意“管教的方法”,而且需要分情况,不能什么都管。

1、孩子需要“管”,管子如修枝。

老话说:小树在砍,孩子在管。孩子就像一棵树,在孩子成长路上,父母充当这“花匠”的角色,修剪,除草,通过外力来促使这棵树枝繁叶茂。

未成年的孩子,必须要管教,必须要惩戒。通过管与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2、孩子需要“管”,但要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心灵的交流与爱的结果。孩子是有自尊心、自爱心的一个独立的人,粗暴的打骂只会使孩子从心理上远离父母,叛逆性增强,亲情减弱。经常打孩子,不仅使孩子受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管,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是命令孩子,也不是对孩子大喊大叫,更不是对孩子打骂责罚,而是通过温和的沟通交流与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

3、孩子需要“管”,但不能什么都管。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管,是要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比如,孩子出现了说谎、偷东西、打人等错误行为。不想让自家娃成为“熊孩子”,有些情况必须管!

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作家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曾说:你们(父母)应该由着他(孩子)冒险,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冒险。

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是人之常情,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指导”。但是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父母不可能陪他走一辈子。如果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管教与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而且,时时事事都管着孩子,孩子也会失去动力。

所以,对孩子不要管得太多,在没有危险和伤害的情况尽量给他自由。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去做,不要包办代替。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头,受点挫折,锻炼他的毅力。因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经过这样锻炼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突遇挫折,往往会一蹶不振。

孩子做的不对的地方,家长不要斥责,要耐心引导。有时在大人眼里是天大的错误,而在孩子眼里是很平常的事。孩子犯了错误,要耐心的讲解错误的原因和危害,以后应该怎样做,不要粗暴的训斥,打骂,其结果是令孩子胆小怕事,遇事畏缩不前,或是产生逆反心里,让孩子变得崇尚暴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4、孩子需要“惯”,“惯”要有分寸

说完了“管”,我们接着说“惯”。"惯"不是娇惯孩子,不是放任、纵容孩子,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孩子一个自由表现和发挥的空间,顺着孩子的思路,采用引导和培养、规范和纠正、肯定和鼓励等方式来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使孩子养成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好习惯。

总之,“惯孩子”不是不管,一味纵容,而是以引导为前提,以约束为准绳,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好的心态和品质。以“养成好习惯”为目的的"惯",才更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