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之下,每首乐曲都是情歌

2020-01-11     最高人民法院

17点25分,因为演出灭掉的灯重新亮起。谢幕时,舞台上歌手们挥动着手,仿佛投来一束束光,照得人心中也明亮。

过去的两个半小时,我有幸全程观摩了全国法院优秀原创歌曲汇报演唱会。遗憾的是,由于长了一双木耳,致使听完每个曲目都只觉经历了“开口跪,唱罢泪”,要用文字重现这震撼实在力有未逮。不过,音符的水滴落进再凝滞的深潭,也会激起思绪的波澜。我从中捞起的,就是这么个想法:身为法院人,该如何让舆论认识我们?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问题决定着司法工作的成败。人民法院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公平目标,其中哪个词最关键?我以为是“感受”。人民群众的感受好恶,是评价万物的尺度。最近有一件事让我难以释怀:聚会时与一朋友的友人聊了几句,尽管有着法律交叉学科的教育背景,对方仍对一件事惊诧莫名:法院也加班?人家问出这个问题时,2019年的日历还差几天就要作废。干了多少年的夙兴夜寐,叹了多少年的案多人少,总会遇到声音难以到达的寂静。在舆论这个主考官面前,抱怨试题难并不会带来好成绩。

对于这个困惑,演唱会给了我答案。

让舆论信服,应有执守的底色。就像主题“献给祖国的公平正义之歌”所展示的,演唱会有着浓浓的主旋律元素。《一字千秋》《法官誓言》接连上演,《诺言》压轴全场,传递的都是这个职业在信仰面前不曾放弃、不会动摇、永不退缩。我相信,演唱会之所以通过编排,突出理想的复调,就是因为对公平正义的寻梦与执着是司法给予人民群众的核心承诺,也是我们职业形象的理念质料。

从本质上来说,法院文化必须“飙高音”,因为司法是法治的半径。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司法不只是规则提供者,更是价值提供者。也许普通读者没有耐心把握裁判背后的精微法理,但他们不会错过司法的态度。而在传递价值上,歌曲比话语、甚至有时比行动更直接、更滚烫、更鲜活。因此,与其低吟浅唱,不如纵情高歌。

让舆论理解,应有共情的燃点。众声喧哗的舆论场里,最难得的是理解,最稀缺的是倾听。误解的根源就来源于由此招致的角色错位。作为司法者,守护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应有期待;但我们也希望舆论不要忽视法院人身份的另一个向度:他们也是一群盼望着又忐忑着,在现实的沟沟坎坎面前努力生活的人。向着理想前行的人,不应被还原为一个干瘪单调的概念。

哪怕仅仅从社会沟通的角度说,《宁海路75号》及其姊妹篇《整卷少女》获得特等奖,也是实至名归。它们打破了舆论里黑框眼镜、手拿茶杯、大腹便便、微微谢顶的大院想象,让机关文化看到了突破调侃吐槽、圈地自萌,建构立体形象的可能。对于跌跌撞撞的宽容和体谅,也许就来自于这一点同情的理解:生活并不完美,但他们将它作成了一首歌。

让舆论认可,应有真实的感染力。对于司法传播来说,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就是既不要刻意的光鲜,也不该做作的“苦情”。如其所是地还原,是对公众应有的诚意。在演唱会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曲子是重庆的《溜索法官》。当地群众要过河进山,架在急流上的铁索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法官“入乡随俗”,也许有一点因地制宜的无奈,但绝无塑造人设的蓄意。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总有一些人在用别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平淡地履行职责。真实的反差,带来没有距离感的敬意。

走出会场,这样一个念头久久不散:天平之下,是一群追寻着又坚韧着的人;每首曲子,都是献给公平正义的情歌。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苏航

编辑:赵炜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KdElG8BxtCz63RLdob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