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也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所著的《江村经济》还曾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此人便是温和的自由主义者费孝通。
如今,或许鲜少人听说过他的辉煌事迹,也不知此人究竟是哪位大人物,但若是一提作家杨绛,想必就会有许多人知晓。而费孝通,与杨绛关系虽说不大,但也不小,他可是杨绛的众多追求者之一。
但其实比起追求杨绛的那段经历,费孝通一生最为让人感动的经历还是属他那两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仅仅才存续108天,但他却思念了70年;他的第二段婚姻整整持续了55年,但那些回忆,于他而言,却是“星火不熄”。
然而,最让人惊讶且感动的莫过于他对两任妻子的情义——生既同衾,死亦同穴。
图 | 费孝通先生
一
1922年,费孝通12岁。因为身体不好,他总是被学校的男生欺负,费母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费孝通的身心发展,于是便让他转入苏州振华女校高小班就读。也就是在这里,费孝通认识了杨绛。
对于费孝通而言,女校可谓是一个新奇的所在,全是女生。当然,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全校少有的男学生。而当费孝通正对女生感到好奇时,杨绛出现了。杨绛作为学校的万人迷,费孝通很快就被她迷住了。不过,这个时候的他还不敢表白。
一年后,费孝通再度转学,去了东吴大学附中,爱意尚未表达,便已被“转学”一事扼杀在摇篮里。但或许是上天眷顾,4年后他刚好和杨绛同时进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再一次,两人成为了同班同学。
久别重逢,费孝通一改往日害羞样,这一次,他主动向杨绛表白了。只不过,才子有情,佳人无意。
可就算杨绛对费孝通无感,他也并没有就此放下这段恋情,相反,他还非常有理地替杨绛拒绝那些追求者。
当知道杨绛在学校里有数不胜数的追求者后,费孝通便对那些人发话了:“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虽然费孝通这话听起来像是要帮杨绛的追求者,但其实他是在阻止那些男生靠近杨绛,也不准他们追求。然而,就算费孝通这么做,杨绛依旧对他的爱慕无动于衷,对他那句话更是不认同,回应道:“我从十三岁到十七岁的四年间,没见过他一面半面。我已从一个小鬼长成大人,他认识我什么呀!”
然而,费孝通并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尽管杨绛对他毫无想法,但他还是会继续死缠烂打。这不,费孝通经常在杨绛面前晃悠,要求她跟自己做朋友。杨绛看费孝通这么纠缠,也不好拒绝,只能答应做朋友,但绝不可能从普通朋友过渡到男女朋友。
不过,费孝通可不管,既然成为了朋友,那再进一步还是有可能的。
图 | 杨绛
二
1932年,杨绛去清华大学读书,费孝通担心有其他男生追求杨绛,便让好友孙令衔在学校里宣传“杨绛已有男朋友”的消息。
不过,这并不影响杨绛和清华第一才子钱锺书的交往。
当时,钱锺书在与杨绛第二次见面时,便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订婚。”一句话,澄清学校传言他已结婚的事情。而杨绛一听,了然于心,答道:“我也没有男朋友”。也是一句话,否认了费孝通所放出来的谣言。
一个没有订婚,一个没有男朋友,那么就理所当然地,两人一同陷入了爱河。
既然有了男朋友,杨绛就打算和那些追求者说明白,以防关系理不清,其中,最要说清楚的便是费孝通了。因此,杨绛专门给费孝通写了一封信,告知自己有男朋友一事。可当费孝通听到此事后,他第一反应并非放下,而是去清华找杨绛理论,因为他觉得自己比钱锺书更有资格做她的男朋友,毕竟两人已认识多年,而他也自认为是杨绛身边多年的朋友。
可杨绛并不接茬,她直接就断了费孝通的后路。她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确实,谈恋爱并不是靠“认识多年”就可以谈的,一旦对不上眼,那认识再久也没有用。
图 | 费孝通在魁阁
不过,当费孝通知道对方是才子钱锺书后,比起口头上说自己有资格,他更倾向于采取实际行动来向杨绛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往后的日子,费孝通一直在努力学习,打算通过超越钱锺书来让杨绛选择他。
可惜,不管费孝通如何努力,他都不是杨绛生命中的另一半。尽管他在1933年时考入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和杨绛再度成为同班同学。但这个时候,杨绛和钱锺书关系正打得火热,如此深厚的感情怎么可能会被他人破坏?
而且,于1935年7月,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心上人已为人妻,费孝通也只能死心了。
然而,不知是凑巧,还是有意,一个月后,费孝通也结婚了,对象是燕京大学的学生王同惠。
图 | 费孝通王同惠结婚照
三
“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江村经济》
这句话是费孝通在1938年时所撰写的著作上的卷首语,这本书可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其功臣不只是费孝通一人,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完成,多多少少也和王同惠有关。她是中国民族考察研究的第一个女子,也是为费孝通而死的女性。
王同惠和费孝通一样,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也是同一个导师吴文藻的学生。虽然是同门,但两人第一次相识是在一次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聚会上,他们在一个学术问题上产生了争论,彼此都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但这只是一点小摩擦而已,平日里两人还是合得来的,尤其是在学习上,两人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有许多共同话题可以聊。有时聊嗨了,两人还会开始计划一起出合译著作。
1933年的圣诞节,费孝通送给了王同惠一本关于人口学的书,他本是想用这本书的观点去影响王同惠,不料后面反而成为了定情信物。
自王同惠接受了这本书之后,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慢慢地,感情就产生了。虽然刚开始认识王同惠时,费孝通心中还是思慕着杨绛,但自她和钱锺书在1934年订婚后,费孝通也算是放弃了追逐。而且,与王同惠的交流也让他慢慢地忘记了失恋的伤痛。
随着两人相处时间渐长,费孝通和王同惠开始谈恋爱了。那个时候,费孝通是这么形容自己和王同惠的恋爱: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畅,生活最优裕,学业最有劲。
可惜,这种舒服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
当时,费孝通和王同惠都要到广西大瑶山这种偏远地区做实地调查,身旁的人都觉得既然两个人都是情侣身份了,一起去也有个照应,但前提是要以一种合法的身份去,那便是结婚,以夫妻身份。
因此,1935年8月,费孝通和王同惠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举行了婚礼,这个地方正是两人的共同老师吴文藻和作家冰心六年前的结婚场所。
六年后,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证婚人,见证同样美好的爱情。只不过,这段爱情相对来说,要短暂许多。
四
在结婚后的第四天,费孝通便和王同惠一起去了广西南宁。说好听点,其实这也算是两人的蜜月旅行。
由于大瑶山的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也不方便,两人只能以骑马、坐轿代替步行。费孝通那时还对王同惠开玩笑道:“娶你的时候没让你坐上花轿,今天就算补上了”。一句甜言蜜语,给这段行程增添了不少幸福感。
但是,路途上的艰难并非是两人面临的最大痛苦。于费孝通和王同惠而言,最难的莫过于和瑶人的沟通。
据说,在他们来实地调查的前几年,当地曾发生过瑶人叛乱事件,其中死伤无数,包括汉人和瑶人。而就是因为这件事,当地瑶人开始警惕起从山外来的汉人,对他们总是持疏远态度。
而由于费孝通调查的需要,他总是需要先对人体进行测量,王同惠则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与当地人聊天,以便获得有用消息。如此一来,当地人都开始怀疑这两人是要来招兵。
为了减轻当地人的敌视态度,当地村长便谎称费孝通和王同惠是医生,是他请来给村民看病的。可费孝通不认同这种做法,他觉得学者要有基本的学术道德,不能欺骗人。因此,费孝通向所有人说明自己的身份,并且通过给当地人画画,吸引他们的兴趣这种方法来取得他们的信任。
就这样,解决完旅程中最大的交流问题后,费孝通和王同惠开始过起了难得的恩爱日子。
除开调查时间,两人总是会腻歪在一起。每次吃红薯的时候,费孝通会帮王同惠剥了红薯的外皮,然后再给她吃;而在吃饭的时候,因为费孝通吃不惯肥油,所以他从不会吃鸡肉上面的鸡皮,而王同惠就会趁热帮他剥掉鸡皮,然后再喂他吃。
然而,两人这种相处模式虽然甜蜜,可在瑶人眼里,他们有点接受不了。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悲剧的发生。
五
1935年12月16日,费孝通和王同惠在向导的带领下,开始着手下一个目的地罗运村的调查。在此之前,两个人已经在山里接受了两个月的锻炼,可走山路依旧还是让他们吃不消。有的时候走着走着走不动了,费孝通就会停下来,给王同惠擦汗,让她也踹口气。
一般来说,这是丈夫对妻子的细心照顾,于情于理,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在向导看来,两人的这个举动给他带来了不适的感觉,于是,他提出先走一步。这一步先走,费孝通和王同惠就开始迷路了,怎么找都走不回正确的方向。
在大自然面前,在这巍峨的大山面前,费孝通和王同惠什么都做不了,他们只能一直大声喊,期待向导听见他们的声音。可惜,发出去的声音,传回来的却是他们自己的回声。
也就是在这时,费孝通不小心中了瑶族猎户为捕捉野兽而设的陷阱,双腿被木石压住,难以动弹。王同惠一看费孝通受伤,心中一急,赶忙上前去帮他把石块逐一移开。可惜,费孝通的足部受到重伤,不能站立。因此,为了让他及时得到医治,王同惠对费孝通说:“我们是生死夫妻,我去找人救助。”
这一走,便是一去不返。
图 | 王同惠和瑶族居民
在原地等待的费孝通一边忍着伤痛,一边祈祷着王同惠顺利找到外援。可是,直到天黑,王同惠都没有回来。费孝通不放心,便强忍疼痛,爬着下山。好在途中遇见了上山赶牛的瑶族妇女,在对方的帮助下,费孝通成功得到救助。只是,他依旧没有王同惠的消息。
直到王同惠失踪的第七天,瑶人们在一处悬崖下的山洞急流中发现了她的尸体。原来,在王同惠独自跑去找救援时,由于救夫心切,她不小心踩空,坠下了悬崖。
当费孝通看到王同惠的尸体时,可以说是痛不欲生。这才结婚108天,两人还没有好好地享受新婚幸福,还没有一起走遍世界,这说好的白头偕老,少了一个人,那该如何是好?
费孝通越想越心痛,他本想一头往大石头上撞去,一了百了。好在他身旁的人及时制止了他的寻死行为。然而当天晚上,费孝通又企图吃药自杀。他把带来的所有药都吃了下去,没过多久,又全部吐了出来,第二次寻死失败。
事后回想起这事,费孝通说:“这就是同惠在天之灵不让我死,要让我以一人之力做两人之功,所以当我想到这个思路,我就不求死而求生了。”
待费孝通从王同惠的死讯中走出来后,他开始着手整理他和王同惠在瑶山调查中搜集的资料,并撰写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可以说,这本书充满了他对王同惠的无尽思念以及深沉爱意,他在书中便写道:“同惠死后,我曾打定主意把我们两人一同埋葬在瑶山里,但是不知老天存什么心,屡次把我从死中拖出来,一直到现在,正似一个自己打不醒的噩梦!”
直到第二年,每每想起王同惠,费孝通依旧还会心痛,会难过,会哭泣。于是,为了治疗心伤,他决意离开城市,前往姐姐费达生居住的开弦弓村。在那里,他开始了一次田野调查,完成了《江村经济》这一大作。
在卷首语的后面,他还写道:“1935年,我们考察瑶山时,她为人类学献出了生命。她的庄严牺牲使我别无选择地永远跟随着她。”
图 | 费孝通1936年留影
六
1939年,在兄长费振东的牵线下,费孝通结识了从印尼回到昆明的乡下姑娘孟吟。
虽然孟吟不像王同惠那样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她也很有教养,是个安静温婉的女子。两人相识不久便结了婚,费孝通曾如此评价道:“我的爱人是农村来的,她的父亲是村民,但不是真正的农民,我喜欢她是由于她有一些我所缺少的东西。她单纯,有乡土气息。她喜欢在屋里屋外劳动。她殷勤好客,这是在农村养成的性格。”
1940年12月,孟吟为费孝通诞下一女,为了纪念王同惠,费孝通特意给女儿起名叫费宗惠,昵称“小惠”。对此,孟吟并没有表示不满,相反,通情达理的她很理解费孝通这一番心思,也表示支持。
而且,在与费孝通相处的55年里,有20多年是极其难熬的,有不少知识分子的妻子都选择了离婚,可孟吟依旧陪伴在费孝通身旁,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
图 | 费孝通与夫人孟吟
也正是有了孟吟的陪伴,在十年风起云涌的岁月里,费孝通撑了下来。而在接下来的那几年,费孝通先后还写出了许多颇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成为了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
就这样,两人一直和谐地共同生活着,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直到1994年12月1日,孟吟病逝,两人同甘共苦的生活就此结束。费孝通为了悼念她,特意作诗:
老妻久病,终得永息。
老夫忆旧,幽明难接。
往事如烟,忧患重积。
少怀初衷,今犹如昔。
残枫经秋,星火不熄。
自孟吟逝世后,费孝通便开始思考起一个问题:自己该和谁合葬?只和王同惠一人合葬,那便对不起孟吟这55年来的陪伴;若是和孟吟合葬,那就剩王同惠孤独一人,这绝对行不通;要是三人合葬,那也不太合乎情理。
于是,为了顾全两边,费孝通表示要将自己的骨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安葬在孟吟身边,一部分送至广西瑶山,和王同惠葬在一起。如此一来,他谁也没落下,两位爱人他都顾及到了。
2005年4月24日,费孝通逝世,享年95岁。
或许,在九泉之下,费孝通和王同惠,孟吟三人正欢乐地团聚着吧。一位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爱人,一位则是陪伴他后半生的伴侣,两者于他而言,都是重要的存在。如果没有王同惠,那便不会有后来的费孝通;若是没有孟吟,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功的费孝通。
换句话说,费孝通的成功除了源于他自身的才能之外,还多亏了王同惠和孟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位佳人,才子的光芒才如此耀眼。
文 | 千拾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