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和分裂是历史的双重面貌。古代曾经多次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我们只有一本三国演义,只有一个特定的三国时期。
现在人们说起三国,都约定俗称的指的是东汉 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期。这个主要是因为有一本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太过于出名了。然历史上还有以下几个时期也是比较典型的三国局面:1,南北朝时期的:东魏,西魏,南梁并立,2,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北齐,南陈并立,3,北宋,辽,西夏并立,4,南宋,金,西夏并立。而在这里有一个概念,应当要注意作出区分:“小三国”和“大三国”。
以上所提及的三国时期,性质,状态和鼎立局面是不一样的,有这很大的区别。这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小和大的区别。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是最为标准的三国鼎立状态:其一,他们都是中原河洛文明的分支,都属于东汉王朝内部的军阀分支。其二,他们实力大概相当,一个占尽天时,一个占尽地利,一个占尽人和。其三,他们谁也攻克不了谁。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三国状态,形势则大有不同。
首先是西晋时期,中原内部的军阀和武装发生了严重的内乱,中原河洛文明不再统治黄河流域,伴随着中原巨变的是五胡内迁,先后有以下五大游牧民族,越过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进入关内,他们分别是:鲜卑,匈奴,羌,邸,羯族。实际上,到了西晋末年,岂止五胡,当时东汉衰落以后,中原文明再也无力像西汉卫青,霍去病,或者像东汉窦固,窦宪那样能够“却匈奴七百余里”,特别是魏蜀吴三国时期,群雄并起的局面,和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都导致了中原河洛文明的实力大减。
再也无力逐鹿草原。因此,到了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其性质已经是完全的不同,其中北朝里的东魏,西魏,北周和北齐长期占据着黄河流域的中心,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河洛文明,而是五胡内迁和中原汉族长期征战融合的政权。而这个时期的三国,只有南朝的梁和陈,还算是比较正统的继承秦汉文化吧。同样的道理,到了宋朝时期,虽然也是三国的局面,但是这一次的三国又是对南北朝时期的三国进一步升华。
宋,辽,金三国之间鼎立的局面(其中也有西夏,大理,吐蕃,西辽等)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进一步呈现。辽的崛起,是从唐朝衰落以后开始的,金的崛起则是东北平原的民族第一次入关的时期。此时,的辽金更加以中华正统自居,他们跟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的“正统”之争又不一样,魏蜀吴还是基本上以“汉”为正统,而到了宋朝时期,宋,辽,金,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特别是金国时期,黄河流域由其主导,他们自称汉人,称南宋为蛮族,也正是这一时期特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