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断忠奸。”这句朗朗上口的唱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唱的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的大清官,包拯包青天。要说历朝历代为国为民着想的好官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他一个人能够享负盛誉,以至于他的故事至今仍然颇受人们欢迎?
除了包拯此人确实在史料记载中十分清正廉洁,广受人民爱戴这个自身的硬核原因外。就要谈谈民间画本对其杜撰的功劳了,正是因为这些民间的杜撰故事,不仅让包青天铁面无私、清正廉洁的形象深入人心,还给他塑造出一个明察秋毫、逢案必破的绝世清官的人设。
换句话说,包拯的故事简直就是宋代版的“名侦探柯南”,但凡是包拯出现的地方必然要有大案悬案发生,而包拯总是能够排除万难,明察秋毫揪出最终元凶,称其为断案之神都不为过。
不过历史上真正的包拯真的没有文艺作品中写的那么神,他也就是一介普通的读书人而已,要说硬要找一个对得上的地方,也只有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这一点勉强说的过去。因为历史上的包拯虽没有寻私舞弊,但也确实是断错过案件的,并非像文艺作品中描述的那般桩桩案件都能明察秋毫。
不过包拯在历史上确实极擅断案的,割牛舌案能够流传至今,也的确说明包拯在断案方面极富天分。他在断案时头脑十分灵活,敢于在死局中大胆的另辟蹊径,作为一方父母官确实为百姓们尽到了为官的职责。
历史上记载的包拯,不仅善于断案,且在惩恶除奸一事上从不手软,一向是秉公执法对犯人进行严厉的处罚。也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京城有这么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在夸赞包拯审案公正英明,这里就与画本中描述的包拯形象对上了。
虽然真实的包拯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确跟画本中描述的形象出入不大,但画本中对包拯的外貌形象的描述可就与真实的包拯差出个天南海北了。我们现在一提到包拯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必然是一张炭一般的黑脸,额间还挂着一个小小的月牙,这个形象就是画本让我们产生的误会。
真实的包拯虽然史料中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根据事实推测,古代读书人大多都是“白面书生”的形象。包拯的身世也并非像画本中讲的那般,自小出身贫苦爹不疼娘不爱的。恰恰相反,包拯家庭出身还算不错,从小爹娘就对他的教育十分上心,包拯在幼年饱读诗书受到的是精英似的教育,才不是什么穷苦出身。根据他的出身推测他的形象也不可能是一张黑脸嘛,古时候的读书人有哪个不是白白净净,文质彬彬的。
并且在安徽合肥有座包公祠,里面留有一副包公的写真像,写真像上的包公不仅脸不是黑似碳而且额头上也没有月牙痕迹。但是为什么我们熟知的的包公变成了这么一副形象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戏曲文化中的脸谱文化了,有句唱词是这样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我国古时候戏曲文化喜欢将用不同颜色的脸谱来赋予其不同的品性。比如白脸代表奸诈,红脸代表忠义,而黑脸代表着猛智,与包拯的铁面无私、不畏强权、英明决断等特质相符合。人们便用黑色的脸谱来给包公进行了文学艺术上的加工,久而久之包公有着一张黑如碳的脸这一形象就深入人心了。
关于包拯额头上的小月牙,传说有不少,但流传的最多的一个版本是说,包拯在幼年时曾被马蹄不小心踩了下额头,自此留下了这么一道弯弯的小月牙型伤疤。上面已经说过了,真实的包拯额头上是没有月牙的,这个月牙自然也是文学加工的产物。人们因为爱戴包拯,后期将包拯的形象进行神化,将包拯说是文曲星下凡,而包拯额间的那个月牙就是包拯作为文曲星身份的象征。更有甚者称包拯通过额间的月牙,可以与神界取得感应,因此他作为人们心中公平正义的代表再适合不过了。
虽然历史上的包拯并非是我们所熟知的包拯,但从民间这么多杜撰包拯的故事就能看出,包拯确实在历史上曾是一介清官,广受人们爱戴。不管他是黑脸的包大人还是面容秀气的包大人,不变的是他永远都是人们心中那个刚正不阿,正直的包大人。
喜欢更多历史知识,欢迎点击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3NAZ3gB9EJ7ZLmJzNG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