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1
艺术评论
靳尚谊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他的基础雄厚扎实,创作紧随时代,画面总是色彩强烈、笔触粗犷、感情奔放而具有震撼力,并且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在中国油画领域获得了很高成就。在和詹建俊的交往中,我向他学习了不少东西。他是最早对形式感进行探索的油画家;他不仅关注造型,而且在画面构成的处理上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也是在中国油画界对现代感进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摘自《我所熟悉的詹建俊》
范迪安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油画的“写实”与“写意”,油画的西洋风与民族性,都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画坛探讨的问题。对此,詹先生似乎从来不匆忙表态,也不牵强地试解这些命题。他所做的是在作品中融入自己逐步吸收的多种营养,把东方的审美观有机地渗透到形式语言的研究之中。他曾经说过:“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我更加注重在油画艺术特性上的发挥,无论是构图、色彩、造型、笔触、肌理等方面,都更多地融入了主观精神因素,突出审美的艺术表现和视觉的冲击力,在似与不似之间把握强烈鲜明的艺术效果,并追求心随笔动、笔底见物、笔底见情,把形质与心气相结合,在写意的境界中发挥绘画艺术独有的魅力,同时营造出画面的气势、意境、韵律等方面的特质,以体现个人的艺术表现上的整体特色。”詹先生没有谈到他受到何种西方绘画流派的影响,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是注意从西方油画中汲取营养的,只不过他不直接搬用某家某法,而是择选其中与自己的兴味、志向相符合的因素,化而融之,合而相生,因而如出天然,不留履痕。
——摘自《从象征写实到抒情表现 ——对詹建俊油画的再认识》
孙美兰 | 艺术评论家
詹建俊将写意精神和意笔语言的流动变化,通过再创造,成功地运用于油画艺术之中,为传达他意念里的恢弘境界、浪漫诗情、东方神韵,找到了十分契合的运动节奏和现代形式。詹建俊认为,“西方的表现主义相通于中国写意画,中国大写意其实就是东方的表现主义”。
——评“詹建俊艺术展”
2
作品欣赏
《马大爷》
纸本油画
54.5cm×60cm
1977
《老渔民》
布面油画
39.5cm×50.5cm
1973
《青年牧民》
布面油画
77.4cm×53.4cm
1977
《壮汉》
布面油画
54cm×39cm
1961
《塔吉克斯坦老山民》
布面油画
78.8cm×54.8cm
1981
《长者》
纸本油画
76.8cm×53cm
1981
《景颇族老干部》
纸本油画
77.8cm×54.3cm
1977
《小泽波》
纸本油画
77.5cm×53.5cm
1977
《龙日坝女学生》
纸本油画
77.5cm×53.3cm
1977
《蒙古族青年》
纸本油画
78cm×54.7cm
1976
《渔民》
纸本油画
51.5cm×39.5cm
1973
《洱海渔妇》
纸本油画
78.6cm×54.6cm
1977
《红帽》
布面油画
45.8cm×37.8cm
1985
《早春》
纸本油画
54.5cm×62cm
1978
《花旁》
布面油画
116cm×73cm
1975
《芭蕉树下》
布面油画
78.8cm×54.2cm
1977
《新疆少女》
布面油画
77.5cm×57cm
1961
《李木兰像》
布面油画
80.5cm×65.5cm
1995
《女人体》
布面油画
80cm×112cm
1983
《静》
布面油画
116.5cm×80.5cm
1988
《岩松》
布面油画
116cm×80cm
1989
《大理小巷》
纸本油画
77cm×54cm
1977
《峡口》
布面油画
53.6cm×77.5cm
1978
3
自 述
从开始学画到现在,古今中外有相当多我所喜爱的绘画大师和前辈,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无数的教益和营养,但在艺术实践中我无意追随其中任何一家一派,在风格面貌上任由自然发展。我追求的只是在作品如何能表达出我的意趣,如何能体现好个在中国北方生长和工作的当代油画家的审美意趣和思想情怀。
——詹建俊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触类旁通的,都是创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罢了。画家因为见到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而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他会拿起画笔开始创作;诗人就用语言,而音乐家呢,则要通过旋律。 ”
“手中的画笔就像是我的指挥棒,情绪随着旋律自然而然就激动起来,它丝毫不会是沉闷、忧伤或者自怨自艾的。只有那么带劲儿的作品,才能表现出豪迈、炽热的生命激情,那是只属于青春的色彩。 ”
——摘自《詹建俊:画了一辈子还像画第一张一样》
4
艺术家简介
詹建俊
生于1931年,辽宁省盖县人。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7年自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副主席,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3年荣获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颁发的“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5
关于写生研究的学术性推广计划
学术形态:“写生研究”是以开放的学术形态策划,针对“写生”这一课题的综合性学术推广项目,按照以美术史为脉络的梳理方法,通过系统地扫描整理当下优秀作者的作品与相关文献,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
推广对象:当代油画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中青年油画作者。
作品要求:生动的、鲜活的,尤其欢迎具有当代意识的,以及具有东方意蕴或中国人文精神的写生作品。作品达到选稿标准的即列入线上推广计划。优秀作品推荐参与《当代油画-写生作品研究专辑》的出版。
投稿要求:摘编艺术评论文字材料一到三份;作品图片20幅左右,尽可能用最新的作品;作者本人撰写的关于“写生”的心得体会、看法、认知等;肖像照片及作者简介。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咨询电话:13552642966。
配套活动:“写生研究”作为“当代油画”持续性的学术研究项目,除了在线上推广外,同期配套写生研究专辑的出版、国内外写生作品展览、写生活动,意在通过多层次的配套活动,真正将写生研究的学术性课题做得深入、完整、扎实,树立写生研究的新标杆,最终推动“写生”创作的现代化进程。
相关链接:
“写生研究”栏目:写生研究学术性推广计划启动
【写生研究】生趣盎然:李铁夫
【写生研究】尽精微,致广大:徐悲鸿
【写生研究】出入中西:刘海粟
【写生研究】色彩丰富细腻凝炼:颜文梁
【写生研究】创造为上:吴大羽
【写生研究】法由我变,艺为人生:吴作人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写生研究】斑斓异彩:卫天霖
【写生研究】恬静幽远:吕斯百
【写生研究】匠心独具:庞薰琹
【写生研究】恬淡静谧的民国才女:丘堤
【写生研究】匠心穿针:朱乃正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写生研究】不负丹青:吴冠中
【写生研究】雅致宁静:夏葆元
【写生研究】以思代笔、以情入画:毛岱宗
【写生研究】钟情“心灵的风景”:杨松林
【写生研究】浮世绘心:任传文
【写生研究】诗与思、意与境:翁凯旋
-END-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