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1 艺术评论
水天中 |美术评论家
保持新鲜、明朗的感觉,是谌北新风景画作品的一大特色。虽然他出自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但他不像苏俄风景画家那样总是在构筑鸿篇巨制,不像苏俄风景画家那样在自然景色中寻找文学性甚至悲剧性。作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陕西的画家,不熟悉谌北新的人们往往以“长安画派”模式比照和想象他的艺术。实际上谌北新走着一完全独立的道路,他并不以陕西风物为风景画的题材中心,也并不依附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长安想象。他的风景是沉静、明快和爽朗的,不但阳光下的海滩,积雪的山村如此,阴沉的林木或残破的村落也充盈着爽朗的韵致,这种韵致使人联想起宗炳首倡的”畅神”和辛弃疾向往的“爽气”。谌北新的艺术格调与这些观念泉脉相沿,它既是自然气象,也是人文理想,它萌生于画家的眼神和胸襟,扩充于画家明朗的色彩与自由的笔意。而以画家与观众在观察与欣赏方面的充分自由为立足点,摆脱了“教化”、”说明” 与“鼓动”的负担。
——摘自《谌北新的艺术气质与风景画的新空间》
郎绍君 |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
在水墨画里,有一种说法是“色不碍墨”、“色不碍笔”,这是中国画的要求,油画应该反过来是“笔不碍色”,这样油画艺术的特点才能显现。谌北新先生做了这一点,强调笔法,但不影响他在色彩上的发挥,不妨碍色彩上的表现力。油画不应该在表现上去模仿中国画用笔的形态,因为水墨材料与油画材料性质完全不同。谌先生的油画不是线,而是块面,用一种有肌理的笔触,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挥油画的特点。笔触具有肌理性,块面的笔触与色彩达到了双美。但色彩始终是主角,这是恰当的方式。造型是一种简约,这种简约是因为强调了笔触,强调了意对形的简化,从而形成的笔触化的简约。
2 作品欣赏
《薄暮》
布面油彩
120cm×120cm
1957
中国美术馆馆藏
《晨》
布面油彩
100cm×130cm
1957
中国美术馆馆藏
《冬》
布面油彩
80cm×100cm
1957
中国美术馆馆藏
《神枪手》
布面油彩
29cm×26cm
1964
中国美术馆馆藏
《浦江》
纸面油彩
20cm×27cm
1974
中国美术馆馆藏
《青岛印象》
布面油彩
20cm×26cm
1979
中国美术馆馆藏
《白云》
纸面油彩
26cm×27.3cm
1979
中国美术馆馆藏
《于右任》
纸面油彩
150cm×90cm
1984
私人藏
《巴黎郊外》
纸面油彩
25cm×27cm
1988
中国美术馆馆藏
《金秋》
布面油彩
20cm×25cm
1988
中国美术馆馆藏
《小白船》
布面油彩
52.5cm×72cm
1999
《腊月》
布面油彩
25cm×20cm
2000
中国美术馆藏
《早春》
布面油彩
40cm×50cm
2001
《早市》
布面油彩
20cm×25cm
2003
中国美术馆藏
《鲁玛》
布面油彩
25cm×25cm
2004
中国美术馆藏
《长安雪》
布面油彩
25cm×25cm
2006
中国美术馆藏
《长安雪之八》
布面油彩
25cm×20cm
2007
《暖冬》
布面油彩
32cm×36cm
2010
中国美术馆藏
《秦岭家园》
布面油彩
120cm×80cm
2011
中国美术馆藏
《疍民之家二》
布面油彩
45cm×60cm
2012
《路上》
布面油彩
30cm×40cm
2013
《牧屋》
布面油彩
50cm×60cm
2013
《太平洋西海岸》
布面油彩
100cm×100cm
2013
《休渔之二》
布面油彩
120cm×80cm
2013
《南国渔港之一》
布面油彩
120cm×80cm
2014
《渔家之二》
布面油彩
60cm×50cm
2014
《湖边》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14
《太平洋上小码头》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14
《伯克利小码头》
布面油彩
100cm×80cm
2015
《废船》
布面油彩
60cm×60cm
2015
《礁石》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15
《海南所见》
布面油彩
29cm×29cm
2015
《红房顶》
布面油彩
27cm×29cm
2015
中国美术馆馆藏
3 自 述
须其自来 不以力构
我画的风景不属于“祖国山河”那种魂魄之作,它们只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小景。这大概是由于少年时在巴山蜀水的乡间度过,且受如《陋室铭》和冰心的那种“须其自来,不以力构”影响至深的缘故。我是南昌人,小时候就知道“青云谱”里有过一个八大山人,以后我更喜欢上了虚谷。五十年代学风景画时,印象最深的又是俄国的柯罗文和法国的莫奈。大树下面好乘凉,也就得过且过。这就是我的习画过程。
谌北新
2000.7
4 艺术家简介
谌北新
1932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南昌。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油画学会会长及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等职。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油画展及在北京、西安、台湾、香港和法国、荷兰和美国等地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牛津大学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2002年 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学员在北京聚会
1988年 在泊多瓦写生
2002年 在杭州写生
2004年 在美国西部写生
关注【写生研究】
“写生研究”栏目:写生研究学术性推广计划启动
【写生研究】生趣盎然:李铁夫
【写生研究】尽精微,致广大:徐悲鸿
【写生研究】出入中西:刘海粟
【写生研究】色彩丰富细腻凝炼:颜文梁
【写生研究】创造为上:吴大羽
【写生研究】法由我变,艺为人生:吴作人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写生研究】斑斓异彩:卫天霖
【写生研究】笔意贵留:关良
【写生研究】优雅与宏阔:艾中信
【写生研究】韵律与意境:潘玉良
【写生研究】雅致鲜艳:关紫兰
【写生研究】恬静幽远:吕斯百
【写生研究】画坛的一只孤鸿:林风眠
【写生研究】匠心独具:庞薰琹
【写生研究】恬淡静谧的民国才女:丘堤
【写生研究】真切自然:冯法祀
【写生研究】不负丹青:吴冠中
【写生研究】观澜索源:罗工柳
【写生研究】清新诗性:苏天赐
【写生研究】激情大写意:靳之林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写生研究】至诚谦和:苏高礼
【写生研究】西域风格的开拓者:阿布都克里木·纳斯尔丁
【写生研究】朴素纯粹:戴泽
【写生研究】情感激越,画风雄健:詹建俊
【写生研究】雅致宁静:夏葆元
【写生研究】以思代笔、以情入画:毛岱宗
【写生研究】钟情“心灵的风景”:杨松林
【写生研究】出塞入疆:刘秉江
【写生研究】抒情写意:宋惠民
【写生研究】以真见美:路璋
【写生研究】帕米尔情缘:文国璋
【写生研究】饱满的笔触,交响的形色:全山石
【写生研究】驻守心灵的净土:鄂圭俊
【写生研究】素雅清新:沈行工
【写生研究】写真见性,守正创新:杨飞云
【写生研究】诗与思、意与境:翁凯旋
【写生研究】宁静、简约、诗意:章晓明
【写生研究】天山流彩:卓然木·雅森
【写生研究】精致入微:冷军
【写生研究】浮世绘心:任传文
【写生研究】技艺精湛:涂志伟
【写生研究】寻找真实:杨参军
【写生研究】循善致美:何红舟
【写生研究】才情并茂:焦小健
【写生研究】漫山云水驻我心:白羽平
【写生研究】微妙的律动:忻东旺
【写生研究】与自然对话:赵开坤
【写生研究】浑厚粗犷,灵动鲜活:闫平
【写生研究】自然和心灵的风景:王克举
【写生研究】曲径通幽:陈和西
【写生研究】微妙的诗意:庞茂琨
【写生研究】直抒胸臆,回归本源:丁一林
【写生研究】浓郁热烈、淋漓酣畅:管朴学
【写生研究】简约与塑形:赵培智
【写生研究】意写群山:王辉
【写生研究】坦然而沉醉:崔国强
【写生研究】得之自然:袁文彬
【写生研究】青春的歌颂:杜建奇
【写生研究】肆意挥写,酣畅淋漓:王彦文
【写生研究】朴素亲切:王嵬
【写生研究】直面肖像:童雁汝南
【写生研究】荷风水韵:刘文星
【写生研究】形与色的交响:杨继锋
【写生研究】寓情风景:吴建陵
【写生研究】质朴丰富:金凡
-END-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6W0IHEBiuFnsJQVaL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