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中国男篮球迷最不愿意回忆的一届大赛,包括笔者本人。每当回忆起这届大赛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那些熟悉的场景:小组赛首战输给韩国后,韩国媒体叫嚣着“万里长城倒了”;随后对阵伊朗,失去了易建联的中国男篮更是毫无抵抗之力;淘汰赛第一场比赛,中国男篮更是耻辱性地以18分的劣势输给了中国台湾队……
大赛结束之后,笼罩在中国男篮上空的乌云也没有散去。球迷的愤怒之火和媒体的质疑声,已经把中国男篮推上了风口浪尖;著名的握手门事件,更是把中国篮协和主帅扬纳基斯的矛盾公之于众。
那么,扬纳基斯所率领的那支中国男篮,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本文将着眼于进攻一侧,进行详细的分析。
也许是受到了前一年奥运会战绩糟糕的影响,当时的中国篮协摒弃了前任主帅邓华德【自由式进攻】的理念,转而选择了所谓【欧式篮球的多传球】理念。在这种背景下,曾经执教过希腊队的扬纳基斯接过了中国男篮的教鞭。
自上任之日起,扬纳基斯似乎也在强调着欧式理念——当年夏天的热身赛上,中国男篮时常要在24秒进攻时间快耗尽之时再出手。彼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无私、很有耐心】的进攻风格。
但这里面的问题是:大量的传球如果不是建立在频繁改变对方阵型基础上的,那这在场面上更像是一种【甩锅】的行为;把进攻时间耗完再出手的选择,在本质上更趋近于【战术打得过于复杂,但球员的能力并不足以去支撑这些战术】。
必须指出的是,即便中国男篮多数球员缺乏频繁改变阵型的能力,球员之间还是存在能力差异的,比如:韩硕。当时的韩硕能够打一些主攻,会靠着突破来改变对方阵型;而站在无球侧的时候,韩硕也能够完成一些定点突破……
在拥有不错传球视野和技巧的情况下,韩硕可能是最适合扬纳基斯体系的大脑。不幸的是,韩硕最终因为腰伤复发无缘12人名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那支中国男篮的命运。
由于韩硕和刘炜均没有参加此次大赛,那支中国男篮的控卫线就剩下了陈江华、刘晓宇和尚未进入完全形态的郭艾伦。在当时的条件下,三人均存在持球投能力不佳的问题,因而打挡拆的价值会大大降低。
陈江华打挡拆时,韩国队中锋根本没有扩大自己的防区,但陈江华没有回应: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郭艾伦身上:
另外,尽管陈江华在前一年的奥运会上交出了较好的突破表现,他在联赛之中还是饱受伤病的困扰,因而到了亚锦赛上已经逐渐失去了突破时的速度优势。像下面这种回合能够取得成功,还是因为易建联的终结能力过于逆天:
所以,中国男篮是不是应该像过去几年那样,在场上多摆双塔阵容,用内线球员来开发进攻机会呢?
从最后的结果看,这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一、王治郅年岁已高。
其实早在这届比赛开始之前,外界就公布了一份似乎是扬纳基斯本人所选定的12人阵容,已经进入生涯末期的王治郅并没有出现在那份名单中。直到最后时刻,中国男篮的名单才被修改,王治郅顶替李慕豪进入了12人大名单。
无论这中间也没有篮协的干预因素,至少在和韩国队对阵的时候,扬纳基斯都认为王治郅是【不适合这种比赛节奏】的。
第二、易建联被伤病困扰。
在本届比赛开始之前,易建联就有伤在身,医生当时给他的恢复期限设定为两个星期。但由于中国男篮首战要对阵韩国队,易建联不得不提早复出,但不幸再次受伤。直到淘汰赛开启后,易建联才重新回到球场。
第三、易建联和王哲林同时在场,是以牺牲空间为代价的。
扬纳基斯认为王治郅不适合在和韩国队交手时多出场,于是他选择了让王哲林和易建联一起首发出场。
俩人的确都拥有一定的低位能力,但同样存在射程不够远的问题(易建联的射程只能到中距离)。因此,其中一人主打低位的时候,另外一人是会拖空间的: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其他球员突破的时候。下面这个回合里,易建联和王哲林一开都站在靠近篮下的区域,这一度造成了韩国队的油漆区出现了4人的现象。如果不是易建联最后命中了被贴防下的长两分跳投,中国男篮的这次进攻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
同样的问题,又出现在了郭艾伦和王哲林打挡拆的时候。王哲林顺下的时候,中国台湾的戴维斯没有管三分线外的易建联,而是去协防王哲林,最终造成了王哲林的失误:
如果非要说易建联和王哲林同时在场有什么优势,那就只能是进攻篮板了。至少在和体型偏小的韩国队(没有河升镇)对决时,王哲林或者易建联同时在场时能够把这一点做到极致:
但是请注意:这种方式的本质是以量补质——在“质”实在过于糟糕的前提下,光靠“量”其实很难把进攻效率做到极致的。
其实,扬纳基斯也并非对上面描述的这种现象无动于衷。至少在和韩国队的后续过程之中,扬纳基斯渐渐意识到了把俩人拆开使用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式。这次衔接段的进攻,“单塔”王哲林顺下过程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
到了那场比赛的关键球阶段,摒弃了双塔模式的中国男篮,也终于开启了最强的挡拆模式——王仕鹏和易建联挡拆。
王仕鹏那时的持球投能力,应该是队内最好的;他又有一定的突破能力,亚洲级别的比赛对于球员的运控技术又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和他搭档的易建联,又拥有黄种人之中极强的运动能力。
王仕鹏和易建联打挡拆,易建联顺下之后造成对方犯规:
这里的问题是,二人之间的挡拆的确可以打出一定纵深,进而改变对方的阵型。但在二人改变阵型之后,队友在那场比赛之中又存在三分球手感极差的问题。时常有人用防守强度高来解释中国男篮国际大赛上三分球命中率低的问题,但至少在这场比赛之中,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而且,王仕鹏的传球能力其实也非常一般。他传易建联的时候,时常会选择击地球;他传另一侧的定点射手,其实也会受到视野和传球手法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方式容易赔上相应的失误:
事实上,如果大家对这场比赛还有印象,就会记得:在这次失误之后,中国队被韩国队打出了反击,陈江华因而赔上了一次违反体育道德犯规(韩国队获得了两罚一掷的机会)。
如果说这场对阵韩国队时,扬纳基斯最后摸索出了一套尚可的阵容;那在对阵中国台湾时,扬纳基斯在进攻端的布阵思维其实是非常混乱的。
我们应该记得,在那场耻辱之战里,中国男篮一度在上半场手握17分的优势,原因在哪里?
第一、三分球准星极佳,运气较好。
前文已经提及,用对抗程度激烈来解释中国男篮首场比赛三分球命中率低下是不成立的;而在这场比赛的上半场中,中国男篮却在对方的防守下命中了很多高难度的三分球,比如这样:
第二、王治郅和易建联首发,破坏了对方的联防。
相比于三分球准星极佳的运气因素,扬纳基斯这场让王治郅和易建联同时首发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中国台湾开场守了一段时间2-3联防,王治郅策应能力强、射程能够到达三分线外的特点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王治郅拿球之后,中国台湾的戴维斯上前顶防,易建联随即完成空切:
王治郅这次又在联防相对难以控制的45度区域投三分球,戴维斯从篮下位置往外扑根本来不及:
因此,后面中国台湾队就很少使用2-3联防了;而当易建联和王治郅同时在场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用戴维斯去对位王治郅,而是更愿意用他去对位射程不够远的易建联。
第三、王治郅领衔的一大四小阵容,空间非常出色。
请注意,如果王治郅出现在一大四小阵容的5号位位置,中国台湾就只能用戴维斯去对位他了。这会造成一个什么现象?如果戴维斯优先去篮下协防,王治郅的投篮回应能力极强:
场上更好的空间,对于中国男篮的进攻还是有帮助的。郭艾伦这次突破之中找到了另一侧的朱芳雨,后者命中底角三分球:
总体而言,王治郅这场在进攻端的影响力有点类似于霍福德:他三分球投得也不算多,因而站4号位对于空间的加成作用不是特别大;如果他去5五号位,这个价值就会被放大,因为他会把对方最好的协防球员(戴维斯)调离篮下。
所以,下半场的扬纳基斯究竟犯了什么错呢?
我们刚才提到的三个要点里,其实第一个点是很难去分析的。我们下面要提到的两点,就是针对刚才的第二点和第三点。
第一、王哲林和易建联再次首发出场。
动笔之前,笔者和一位比较熟悉欧洲篮球的朋友交流过,他透露:欧洲的教练是比较提倡给更多球员出场机会的。从这届比赛看,扬纳基斯确实有这种倾向,他时常会出做出上下半场首发不一样的选择。
具体到这场比赛,扬纳基斯下半场沿用了第二节表现出色的郭艾伦,但却再次把王哲林和易建联放入了首发。所以,中国男篮进攻侧的画风是这样子的。
王仕鹏和王哲林一侧打配合,王哲林顺下之后攻框,但易建联不能把戴维斯带到三分线附近,戴维斯随即上协防:
王仕鹏和易建联一侧打挡拆,易建联外拆只能到中距离。戴维斯随后站到了协防位置,两次干扰了中国男篮的突破路线。另一侧的王哲林,也基本没有牵制力,这使得篮下非常拥挤。最后易建联被迫去跑了一次空切,但随即被站在篮下的戴维斯把球断走:
第三、没有读懂王治郅和戴维斯的价值。
在意识到王哲林的问题之后,扬纳基斯终于用王治郅撤下了王哲林。但是请注意,由于中国台湾队此时很少使用2-3联防,王治郅在破联防方面的这些作用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此时的中国男篮,只能让王治郅去打一些低位背身了。但由于戴维斯此时主防易建联,他可以相对轻松地做好协防工作:
请注意,戴维斯在对位易建联的时候,确实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协防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单防易建联时可以占到多大优势。因此,那场比赛的下半场我们时常看到这种易建联单挑成功的镜头:
扬纳基斯最为失败的地方是,他从始至终没有意识到我们前文提到的一个观点:在这场比赛里,王治郅想要在进攻端给予球队更多的帮助,还是应该出现在5号位上。
下面这个回合里,参与完双掩护之后,王治郅选择了顺下,戴维斯优先去接管王治郅。随后易建联往篮下突破之后,戴维斯就可以更为从容地进行协防了:
理论上说,扬纳基斯手里应该有两种方案来应对这一切。
方案一、把王治郅放到5号位上。由于戴维斯要主防王治郅,他就要在盯防和协防之间顾此失彼。当然,这套方案要冒着弃用易建联的风险,其实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方案二、摆出真正的一大四小阵容。扬纳基斯可以在易建联身边配搭一个能够投三分球的侧翼球员,该球员可以比王治郅更为频繁地站在三分线外,这才会让球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大四小目标。
可惜的是,扬纳基斯并没有及时做出这些改变。
从事后的角度看,那支中国男篮青黄不接是球队在进攻端束手无策的主因,而扬纳基斯对于场面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队员不够熟悉(有人爆料他在队内一度只能认识一个“NBA”)的情况,无疑又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有关于那支中国男篮防守侧的问题,我们将在下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