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说的是蝴蝶挥动翅膀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产生的威力却难以想象,最后的结果同样出乎预料。正如古语有云:“风起于青萍之末”,晚唐中后期,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外还有一个毒瘤,延续40余年,大大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它就是牛李党争,而它的起因却是一件不起眼的科场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牛僧孺。
牛僧孺画像
唐宪宗永贞三年(公元808年),此时的唐宪宗继位不久,一心想要恢复大唐的荣光。史书记载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广泛搜集治国良策,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也就是开展特殊人才选拔考试,体制内外的人员都可以参与。当时已经考中进士的牛僧孺正值血气方刚,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毫无顾忌的展示自己胸中的治国韬略,针砭时弊。文章写的很好,对现在实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牛僧孺画像
虽然文章很受考官的赏识,但是无形中却得罪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要知道宰相是唐朝的行政首长。你说现有政策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不就是说现在的宰相不行么?而皇帝也不会为了一个基层公务员跟宰相闹不愉快。于是牛僧孺被斥退。但是作为吃瓜群众的其他大臣们却都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
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唐宪宗本来想着各打五十大板,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就完了,谁知朝堂之上从此分成了两个对立派,本来一派的首领是李宗闵、牛僧孺,另一派的首领是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了区分两派,牛派便以二号首长牛僧孺的姓氏命名。此后“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连续四十余年,这边是牛李党争。最后连皇帝唐文宗都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牛僧孺画像
话分两头,虽然李吉甫也被贬出朝堂,但是他的影响力还在,所以直到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受到重用。到了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唐穆宗即位。牛僧孺仕途彻底转运了,当上了御史中丞。不久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入阁拜相,为了排挤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李逢吉把牛僧孺拉到了宰相的行列,至此可以说牛僧孺位极人臣了。之后牛李两党互相打压,李党得势,牛党外放,反之亦然。而牛僧孺作为牛党领袖,前后多次入阁拜相。直唐宣宗即位,李党尽被贬谪,牛李党争才告一段落,此时作为牛党领袖的牛僧孺虽然官复原职任太子少师,但是当年便去世了。
太湖石
纵观牛僧孺一生,按照清官的标准来说,他是一个难得的好官。牛僧孺任御史中丞(类似于今天的监察委)的时候,负责监管大小官员的行为,这时候的牛僧孺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谁犯法就办谁。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按照唐律应该判死刑。李直臣不肯坐以待毙,就贿赂宦官为他说情,连穆宗皇帝也当面对牛僧孺说“欲贷其法”想要宽恕宽容李直臣。但是牛僧孺不吃这一套,直接用法律条文把皇帝怼了回去。唐穆宗也没有办法,完事还得嘉奖牛僧孺,“嘉其守法,面赐金紫”。
牛僧孺不仅正直而且为官极为清廉,《旧唐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叫韩弘的人在朝廷当官的时候,指派他的儿子向朝中的官员们行贿。这哥们行贿完,还清清楚楚的记了一笔账。韩弘父子死后,皇帝派人帮助韩弘的孙子清理财产,发现了这个账本。上面有很多高官的名字,牛僧孺也在,不过备注上写的却是:“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唐穆宗看到之后大受感动,直接提拔牛僧孺当宰相。
太湖石
牛僧孺为官清廉,身无长物,但是却对一样东西情有独钟。那就是石头,看官们不用纳闷,石头有什么稀奇的,牛僧孺喜欢的可不是一般的石头,他喜欢的是太湖石。于是他的朋友和下属们每次送礼不送金银等贵重物品,专门送给他各总各样的石头,牛僧孺全都笑纳了。甚至于牛僧孺在洛阳城东和城南分别购置了一所宅邸和别墅,专门用来放石头,史书上说他“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致之“。
按理说牛僧孺这样的清廉官员应该位列古代名相之列。但是可惜的是,虽然牛僧孺为人正直清廉,但是却在国家战略层面犯下了严重错误。他担任宰相期间,李党领袖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要献城投唐,并建议乘机出兵以图大事。维州地理位置险要,是牵制吐蕃的战略要冲。但是牛僧孺却一心求和,固守所谓的“信用”,当然还可能有公报私仇之嫌。拒绝了悉怛谋的投降,并把它们交还给了吐蕃,毫无意外几千降兵全部被杀。
牛僧孺好友白居易
大唐错失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这一下子就把周边民族归顺大唐的路给堵死了,造成重大战略失误,大大增加了唐朝中后期的边境军事压力,使唐朝没办法腾出手来彻底收拾藩镇,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而牛僧孺的爱石癖好开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风的先河。到了后世宋朝越演愈盛,直至宋徽宗期间频繁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搞得民怨沸腾,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所以说牛僧孺这个清廉的宰相,为两朝灭亡埋下祸根。
参考文献:《唐代名相牛僧孺》《旧唐书-牛僧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