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士薛方,靠一句话保全名节和性命,会说话的魅力莫过于此

2019-10-21   二飞写字

公元9年1月15日,已经当上假皇帝的王莽终于更进一步,逼迫自己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据说在争夺的过程中还摔坏了玉玺的一角,接受了孺子婴的禅让,当上了真皇帝,改国号为“新”,史称代汉建新。从24岁的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算起,到今天的54岁登上皇位,30年间王莽从一个黄门郎,历任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之后又加封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直至真皇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篡夺的先河。

王莽剧照

虽然说在篡汉之前王莽已经通过自身的温良恭俭让,推行平民恩惠政策,重金引诱外族政策博得了贵族的信任,朝野的好感,外族的归顺。但是他干的毕竟是篡位的事,还是有一些汉朝的忠臣元老不服气,这些人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大多采取“其骸骨”的形式,提前退休。为了达到尽可能多的团结人这一目的,王莽决定邀请这些有名望的人士来给他站台助威,可是但凡是读书人都有一些所谓的风骨,他们认为王莽是篡位者,得国不正,自己是汉朝的臣子,怎么能侍奉这个篡位者呢?

这些人中有一位名叫龚胜,这人在没做官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声。后来再哀帝时期就做到了谏议大夫,屡次上书抨击刑罚严酷、赋敛苛重,最后一直做到位列九卿的光禄大夫,可以说既是儒生领袖又是官中翘楚。王莽当政后,就告老还乡了。王莽为了请出龚胜排出了豪华使团,带着诏书、印信,驾着四匹马的安车去接他,要拜授他为师友祭酒。师友祭酒是王莽专门设置的为辅佐太子的官员。地位跟九卿一样,可以说是拿出了最高的诚意来邀请龚胜。

到达龚胜的住所后,使者与郡太守、县府高级官员、三老、郡县属官、行义、学生多达千人,到龚胜所住的街巷宣读诏书。这就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人员以及省委班子,市委班子以及大学师生千余人来请一个人,这个阵仗,反正我是没见过。使者毕竟是皇命在身,打算让龚胜站起来迎接,就长久地站在门外。龚胜这时声称病情严重,就把床放到卧室门西侧、南窗之下,头向东方,穿上官服。

使者把皇帝诏书、印信交给他,把四匹马驾的安车拉到院子里,向龚胜致意说:“圣明的新朝未曾忘记先生。制度的厘订还没有完成,等待先生主持。皇帝想听到您的治国之道以安定天下。”龚胜回答:“我向来愚昧,加上年纪老迈,而又身染重病,命在旦夕,如果随阁下上道,一定死在途中,实在是极端无益!”使者要完成使命,一定要把印信佩戴到他身上,龚胜却总是推辞。

使者只好向王莽奏报:“现在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龚胜有病,缺少气力,是不是可以等到秋季凉爽时再动身?”王莽下诏允许。于是使者每隔五天,就与郡太守一同去问候龚胜起居,并告诉龚胜的两个儿子和学生高晖等说:“朝廷这么虚心地用爵位封地等待龚先生,他虽然身患疾病,但至少应该移住在驿站官舍,表示有应征进京的意思,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后世子孙。”

王莽铸造的钱币

高晖等人把使者的话转告龚胜,龚胜自己知道推辞没有用,便对高晖等人说:“我接受汉朝的厚恩,无法报答,而今年已衰老,随时都会埋入地下,从道义出发,岂可以一身而侍奉两姓君王?在地下如何面对故主?”

汉书记载“吾受汉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岂以一身事二姓哉!”

龚胜于是吩咐他们准备后事,说:“衣服只要能包住身体就够了,棺材只要能包住衣服就够了。不要随时下流行的风俗一样,在墓上动土,种植松柏,建立祠堂!”说完,就不再喝水吃饭,历时十四日而死,终年七十九岁。

好好地一个名士,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前朝的忠贞,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是做法是在有待商榷,同时代的另外一个人的做法就比较高明。

王莽统治后期各地起义

与龚胜同一时期一位大儒人叫薛方,王莽以同样的礼仪去接他出山,薛方通过使者推辞:“当年唐尧、虞舜在位的时候,民间准许有巢父、许由。而今圣明的主上就像唐尧、虞舜一样,小臣我愿像许由隐居箕山一样,不再入世。”巢父、许由都是上古时期有名的隐士。使者把这些奏报给王莽之后,王莽听到薛方把自己比作唐尧虞舜,也就不好在追着薛方了。如果他还追着不放那就说明他与这些上古贤君背道而驰,这与自己的估测方针是相背离的,他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

薛方这个小人物在史书上仅有这一件事记录,却向我们完美展示了一个人会说话会有多么大的力量,不仅保全的生命,同样留住了气节。同样的一件事,龚胜如果能像薛方一样处理,岂能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会说话关键时刻能保命。

位面之子-刘秀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虽然说韩信是因为功高震主被被汉高祖刘邦所猜忌,最后终致身死。但是他那个口无遮拦的嘴巴,肯定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反观教唆韩信叛乱的说客蒯通却因为口若悬河、舌灿莲花说服了刘邦而免除一死。刘邦得知韩信已死后,就问吕后:“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刘邦就马上下令捕捉蒯通。

韩信舞台照

蒯通很快就被捉到了,刘邦就问他说:“是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通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很生气要下令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韩信舞台照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刘邦于是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蒯通同样是把刘邦比作唐尧,把自己比做了一只狗,不是唐尧不英明,只是我蒯通这只狗当时只认识我的主人,一番话把自己从鬼门关拉了出来。

说话,可以说是一个人向世界表达自己最重要的方式。很多人会以“我这个人心直口快,你别介意啊”“我就是不会说话”等等来开脱自己。第一次这样说没有问题,如果每次都这样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既然你不会说,那就要去学习。上面的例子我们也看到了,会说话关键时刻能保命。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会碰到这种一句话决定自己生死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碰到报告、开会、道歉、要求加薪、演讲等等一系列需要说话的地方,把说话练好,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说话,每个人天生就会,但是要会说话确实需要学习和练习。市面上有很多教人说话的技巧的书,这些内容的确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所谓的“术”的层面,我们学习一件事首先要认识的不是术,而是“道”。

说话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这就是说话的道。

如果对自己说话不自信,怕说错话,那就先学会倾听。倾听并不是简单的沉默不语,真正用心倾听,对于认同的地方要有回应。我们可以从倾听中获取对方的信息,初步了解对方。如果自己善于聊天,要多关心对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如果每个人都想要畅所欲言的机会,那这样的聊天肯定是一团糟。薛方和蒯通能够把说话的对象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让对方听到后很舒服,因此避免了被杀的命运。

学习古人,学习历史,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炫耀知识,猎奇探怪,更多的是借用古人的智慧指导今天的生活,上面几个会说话的人,都是站在了对方的立场,把对方放在了一个很舒服的地方,把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地方,通过自己的言辞,让对方不得不放过自己。这既是最重要的说话之道。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