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为什么你就是不认错?”多少孩子,在等父母一句对不起

2019-10-22   慢慢科学育儿

最近,一名网友晒出几张妈妈给她道歉的截图:

有天她和妈妈聊天,因为意见相左,妈妈有点火气大。

过后,妈妈意识到自己的不妥,主动反思,并给她道了歉。

作为一个妈妈,能推心置腹,放下身段,主动跟孩子道歉、说对不起,这样的举动,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很多网友都羡慕道:哇,这种感觉太棒了。

更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悲惨”经历:

在育儿中,我们总说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孩子。

可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难免对孩子犯错,却鲜有父母,能像这位网友的母亲一样,郑重地给孩子道一声歉,说一声对不起。

看似很简单的道歉,很平常的一句“对不起”,父母说与不说,效果却大不同。

01

不懂道歉的父母 给孩子带来隐秘的伤害

被父母误解而等不来道歉,是什么样的感觉?

初中时,我一个女同学,有天放学回家,劈头盖脸就被妈妈骂,问她桌上的十块钱去哪了?

同学一脸莫名其妙,同学妈妈已经翻找了好久,设想了无数种丢钱的可能,认定是同学所为,可看到同学无辜的样子,火气一下子就上来。

一番打骂,同学仍然“不招”,她妈妈越说越气,硬是拉着她,挨个到同学家,让同学们证明,她下午到底花没花过零花钱……

那个下午,好长好长,同学说,十几年的委屈和羞辱,都在那几个小时里。

图片来源:电影《狗十三》

直到晚上,爸爸回家,说起拿桌上的十块钱买了烟,才真相大白。

同学趴在床上呜呜大哭,拒绝吃饭。

可妈妈却埋怨她:“这么一点小事,至于吗?!”

让同学最委屈的,不是妈妈冤枉了她,而是事后,妈妈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明明做错事的是妈妈,她却觉得,要求妈妈道歉,是自己的背叛和罪过。

同学说:“从小到大,我都极其不自信。

很多时候,我觉得对的事,可我妈从不认错,我内心就总是揣摩,难道我真的错了?”

图片来源:电影《快把我哥带走》

很多父母不解:做错事或误会孩子后,再加倍对孩子好不就行了,一句道歉,真的很重要吗?

是的。

孩子的生活圈子小,排解情绪的能力有限,每一件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的不舒服的事,都是大事。

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然的忠诚和服从,和父母有悖的东西,孩子潜意识里都认为是不好的。

对孩子做错事却不承认,也会让孩子在内心否定自己,时间长了,很容易不自信。

教育家斯宾塞说,许多成年人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结果却让孩子用一生的痛苦来承担。

父母对孩子做错事却不认错,会让孩子心里永远有个疙瘩。

即使他们长大后知道是父母的原因,潜意识里也不敢接纳自己的行为。

02

不懂道歉的父母 正在失去孩子的信任


很多父母,要么是因为面子问题,要么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权威,羞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

“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

一个能知错就改的父母,才更真实,更可敬。

同事的女儿今年上初二,为了增强孩子们体格,老师要求孩子们每天晨跑20分钟。

起初,同事女儿喊膝盖疼,不愿跑,同事让孩子坚持。

过了几天,孩子又提出让妈妈带她去医院看看,希望开个假条,不再跑操。

同事以为孩子想偷懒,义正言辞地拒绝,并训斥孩子:

“不能善始善终坚持的孩子,是成不了大事的。”

图片来源:电影《小委托人》

有天刚上班,同事就接到老师电话:“孩子跑着跑着,竟瘫坐在了操场……”

到医院一查:孩子半月板损伤严重加韧带断裂!

孩子又疼又委屈,气得背过脸去不理妈妈。

医生也斥责道:“孩子应该早有感觉,为什么还要她过度运动?”

同事一听就蒙了,知道之前自己错怪了女儿。

当着老师、医生和孩子的面,她郑重地对孩子说:

“闺女,这事怪妈妈,对不起,妈妈没重视你的感受。”

简单却真诚的几句话,让那个受了伤,正准备和妈妈对着干到底的孩子,立刻就软了下来,同事女儿埋头大哭。

一边哭一边宽慰妈妈:“没事的妈妈,我知道你也是为我好。”

天下没有完美父母,天下也没有孩子愿意真心记恨父母。

父母做了错事,一声“对不起”,轻易就能解开了孩子心底的疙瘩,让孩子对自己释怀,也会更加敬重那个知错就改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道歉,既是对自己言行的反省,也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孩子们在乎的,不过是道歉背后,父母心中的那把公平秤。

当父母心中有杆公平秤,也愿意把这杆秤用在亲子关系上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样的父母,可亲、可爱,也会日后的相处中,赢得孩子更多的敬重和信任。

03

父母不认错,孩子也学会避重就轻

中国有句古话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有什么样的行为,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学到。

父母做错事顾全面子,死不认错,可能正在给孩子树立坏榜样。

有段时间,我女儿做事特别爱找借口:

碰倒了弟弟,不承认自己冒失,还说:“谁让他在那挡道啊”;

乱放东西,临到上学前还找不到,却怪我没帮她;

借了同学的书忘记归还,却怪同学没提醒她……

有次女儿又因赖床而迟到,我批评了她,女儿却振振有词地说:

“妈妈,你平时不也经常‘放过’自己吗?

你老说我遇事狡辩,不承认错误,可你也从没承认过你自己不好啊?”


那一刻,我真心觉得脸红。

孩子虽小,但他们从来都不傻。

父母遇事迁就客观原因,却不懂反思自己,孩子就学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事也喜欢避重就轻,缺乏同理心。

承认错误,并不是全盘否认我们自己,而是真心接纳自己的不足,调整状态,争取做到最好。

教育家孙瑞雪曾说:“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是最重要的。”

一个不能接纳自己不足的孩子,遇事避重就轻的孩子,是很难发展自己的心智的。

父母做错事后,看似无关紧要的不道歉,却影响着孩子情商甚至人格的发展。

04

父母会道歉,孩子更通透

很多父母做错事,都会用转移注意力或拉拢孩子的行为,来掩饰错误。

比如,事后对孩子说: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吗?”

“我知道我做的不好,可如果不是你每次磨磨蹭蹭,我能批评你吗?”

“行了,事情都过去了,快来吃饭吧。”

……

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种不能直面事件本身、剖析做法的道歉,都不是真正的道歉,也不会达到道歉的意义,对孩子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实,道歉也是有讲究的。

正确的道歉,是父母反思自己的态度+剖析自己不妥的言行+对以后的做法加以保证。

比如:“对不起,妈妈今天对你态度不好,我不该对你大吼大叫,以后妈妈一定会多多考虑你的感受。”

直面事件本身,剖析自己错误的出发点或情绪发泄点,这样的道歉,才会被孩子真正感知到。

其实,孩子们要的,只是父母的一个态度而已。

而每位父母,无论是和蔼可亲型,孩子严肃威严型,都应该懂得——

给孩子道歉,不丢人。

生活完美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犯错误,即使是晋升为父母,我们也会犯错。

就像我们常常告诉孩子的那句话:“错了不要紧,只要你改正。”

每个父母,也应该在心里谨记一句话:

作为父母,犯错不要紧,我们要学会向孩子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