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亲子专家刘志雄讲过一个故事:
他去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看见朋友7岁的儿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家中大人完全无视。即使他和朋友在客厅聊天,小男孩依旧吵吵闹闹,还不时地拍他的脑袋进行恶作剧,朋友家人也完全没有阻拦的意思,甚至还笑意盈盈地看着孩子胡闹。
更让刘志雄震惊的是,男孩闹着闹着突然停下来大喊:“我要尿尿!”
大人们仿佛听到了军令,一窝蜂地全往洗手间冲,抢着去拿便盆。
最终爷爷胜利“凯旋”,只见这位老人用双手把便盆举高,喊着:“好孙孙,快尿快尿!”
7岁的男孩就这样,在家人热切的期盼下,站在沙发上撒尿,尿完还被夸赞尿得好。
刘志雄目瞪口呆。
男孩在家里无上的地位,不难想象,他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是有求必应的。
有求必应,要什么都毫不费吹灰之力的孩子,会怎样呢?
电视剧《都挺好》中,二儿子苏明成就是妈妈最宠爱的孩子。
小时候,他打苏明玉,妈妈不仅不会拦着,还反过来数落苏明玉,帮着苏明成。
他从来不知道,做错事是要负责任的,更不知道如何成熟处理问题。
在他的概念里,他很好,他没错。万一出问题了呢?那一定是对方的错,一定是对方很坏,故意攻击自己,陷害自己。
这些自小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特别容易遭遇挫败。因为等他们独自去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会发现,没人能够一直满足他、认可他,随时都有人拒绝他。
作家李月亮曾说:被溺爱的孩子,他的幸福很可能仅限于童年。
去年有一则新闻很让人唏嘘。
丁某是一名海归硕士,从小就是父母的骄傲。2012年学成回国,母亲本以为可以安享清福,却没想到儿子从来没有出去找工作的想法,白天在家里睡觉,晚上熬夜打游戏。
就这样,他一直啃老啃了7年。48岁的他,有手有脚有学历,却靠着82岁,患有尿毒症的老母亲养活。
老人每个月3000多退休金,2000留给自己做透析,剩下的要养活两个人。老母亲走投无路,以不养老的名义状告儿子,想借此逼他去找工作,结果最终自己又撤诉。
在记者上门采访时,海归硕士对自己的母亲咆哮:都怪你从小给我事事包办,什么都是弄现成的,除了依赖你们我什么都不会,是你亲手毁了我!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会让孩子心里结出自信的果实;用得过头,会滋养孩子内心无止境的贪欲。
被溺爱喂大的孩子,可能会让父母用悲剧,甚至生命买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说,爱孩子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不断学习掌握的。
很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是不懂爱。学会“无条件的爱”,这也是每位父母应该修习的课题。
无条件的爱,真正的含义在于: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有条件地接纳孩子的行为。
立规矩,是让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立规矩并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更多能做什么的选择,即明确告诉孩子,他还可以做什么。
比如,你不允许孩子看电视(不可以),那么你就应该同时提供给孩子更多别的好玩儿的活动(可以)。
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因为这个规矩,我丧失了所有的乐趣。孩子才能心甘情愿地去遵守规矩。在你立的规矩里,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会变得“无法无天”。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孩子因为得不到某样东西而大发脾气、大声哭闹,众目睽睽之下,会让家长觉得颜面尽失,迫切想要制止孩子的行为。
这时,不接纳孩子的家长会气急败坏地想:“丢死人了,还不快给我起来!这孩子真难管教!说了不能买就不能买!再哭闹就揍你!”
接纳孩子的做法则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明白孩子想要某东西但被拒绝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惩罚。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绪稍微平复再跟他沟通。
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满足”、马上满足。孩子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也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有足够的爱和足够的温暖,自然就有足够的底气和安全感。
这样的家,不仅仅是孩子的避风港,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而这种幸福感,能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不辜负自己。同时,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时,孩子也会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
溺爱不能养出幸福快乐的孩子,但无条件且有规则的爱可以。爱孩子,父母需要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