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明星邓超发了一条向广大网友求助的微博。
他声称自己遇到大麻烦了:两个孩子都需要自己陪,一个要运动,一个要画画,场面一度震撼到痛哭,问自己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父亲,深受孩子的喜爱,拥有如此幸福的纠结,真是让人感慨。
很多父亲可能会觉得在育儿过程中自己的重要性不如母亲,所以也懒得投入精力去带娃。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父亲在养育的过程中有着和母亲同等的作用,只是这样的作用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而已。
一般来说,母亲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阶段,承担着情感沟通的任务。
所以,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关系影响着他们的独立性,和未来婚姻的幸福程度。
而父亲具有和妈妈不一样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较深刻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等。
而这些,却对孩子视野的开阔、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所以,我们绝不能说父亲的作用不重要。
作为一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和一位父亲,今天我想重点分享下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该做出哪些担当。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父亲在教育中缺位?
结合曾经的咨询案例,我总结出以下3个原因:
正是这种传统观念,使得不少父亲把带孩子的责任都交给母亲,认为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
有的父亲甚至认为只要多花钱将子女送进名校,给孩子请名师辅导,进培训班等,就是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了,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殊不知有句话概括的好:一个好父亲胜过十个好校长!
更严重的是,当孩子出现一些负面现象的时候,父亲会将责任全推给母亲,
“怎么连个孩子都带不好”,
“我天天辛苦在外面工作,带孩子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这是最影响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错误观念。
越来越多的父亲因为工作,呆在家里的时间明显缩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自然越来越少。
即便在周末,孩子特别希望父亲能陪伴自己,父亲自己还想歇一歇,跟朋友小聚放松一下,把带孩子本身当成了一项任务和负担。
他们从来没考虑过父亲陪伴孩子是更重要的一种责任。
很多父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其实还是很愿意带娃的,可是由于母亲过度干预、批评,让父亲逐渐远离了孩子的教育,逐渐开始不再主动带娃。
现在的家长会,幼儿园/学校的活动,基本都是母亲在参与,每年的开学季,朋友圈就会出现对孩子父亲的各种吐槽。
父亲越来越缺乏带孩子的知识与经验,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聊天,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妈妈管得过多,导致爸爸什么都不会管,这也是育儿过程中的一大误区。
作为父亲,扮演着母亲所无法取代的角色。
以3岁孩子为例,如果父亲角色缺失的话,会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影响:
相对于母亲,父亲的动手能力更强,如鼓捣修理一些家里的小东西等,使孩子对动手操作充满兴趣。
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激发探索欲、想象力和创造性。
孩子动手实践能力越强,越能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父亲和孩子玩游戏,经常会用令人刺激和激动的方式进行,甚至会有一些看起来相对比较危险的行为,但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互动,会让孩子逐渐表现出自信和快乐,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父亲影响了孩子品质的形成。
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父亲会帮助孩子建立游戏规则,培养规则意识。
这种规则意识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水平越低,孩子的问题行为越多;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孩子社会化行为水平也会更高。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亲的角色应该有所不同。
这个阶段的父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他们能感受父亲的温暖和关爱,未来他们通常能用安全而稳当的方式与其他人建立关系。
这个阶段的父亲可以跟孩子一起拆装玩具等,孩子会逐渐懂得角色的定位,开始学会观察和想象。
孩子稍大一点后,父亲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阅读、运动。
这个阶段父亲主要是规则示范者,父亲应该替孩子树立正确的规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自信的态度面对人生。12岁以前的儿童希望“我是被爱的被关注的”。
同时,他们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希望“我能行”,希望在班级、家庭当中被接纳。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父亲不仅需要作为陪伴者而存在.
而且需要了解孩子心理的变化,并放下家长的架子,主动亲近孩子。
这阶段,父亲应该协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即让孩子找到自己在学校中和社会中的位置,了解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
父亲可以采用情景体验式沟通技巧,设计“家庭读书会”、“家庭卡拉OK”、“亲子同游大自然”等活动,创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与话题。
另外,为了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家长还要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以此来激活孩子强大的自信能量,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和坚毅的性格。
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点赞、转发和收藏
有什么想说、想问的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果老师将及时为您回复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