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重塑思维,摆脱“认知缺陷”,才能避开祸患

2019-12-08   国学书舍

《道德经》:人生糟糕的根源,都源于“认知缺陷”。

01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子说: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贵难得的货物,行不言之教,反众人之过失而行之。所以圣人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去变化,而不是轻举妄动。

任何事物本身都存在着客观规律,而人的主观意识在面对客观事情时总是产生偏颇。而真正的圣人,也就是具备智慧的人,他能够抛开表象,抛开自己的情绪,按照事物本身的演化去对待,这便是超脱于世俗的思维。

通常情况下,我们面对看似不好的事情就变得非常沮丧,看到一些事情有好的苗头,就马上居功自傲,耀武扬威,这都是没有认知事物本源的愚昧心态。

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其实是在我们的认知之外存在的。

好和坏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每一件事物都有好和坏不同的影响,看似好的事情也会有坏的一面,看似坏的事情也会有好的影响。

以世俗的思维很难客观的看待问题,而人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在于世俗的“认知偏颇”。

当你不能正确认知问题时,就会受自身主观情绪的迷惑,背离根本,这个时候自己说所说的话,做的事都是错的,只会让人生越来越糟,这就是有的人越活越被动的根源。

处理这一人性弱点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三个字:平常心

正所谓“平常心即是道”,平常心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却很难,我们需要对于自己的思维有一种颠覆性的改变和重塑。

《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万事之中福祸相依,如同塞翁失马一般,好的事情也会存在着坏的状态,坏的事情也会延伸出好的结果,上天是公平的,乐极生悲,苦尽自然甘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经历过风雨,梅花自能飘香。

司马迁曾经在书中写到:“屈原被放逐之后写下了《离骚》这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左丘失明之后,写下了《国语》这一部经典;孙膑被受到惩罚之后,写下了《孙子兵法》这一部奇书。”

这一些圣贤之人所写的经典,都是在经历了苦难之后所铸成的精华,而司马迁也是在受到刑罚之后,写下了《史记》这样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

所以,有的时候苦难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它能够逼出一个人的潜在能量。

02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国学智慧: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世俗之人总是把内心的欲望得到满足当做快乐,然而快乐却时常被引诱到痛苦中;痛苦的人,却能以经受不如意的事为快乐,最后用自己的一片苦心,换得真正的快乐。

所以面对人生的是是非非,即便看到外界呈现的好也不过于兴奋,看到外界呈现的坏,也没有过于沮丧,以平常心对待人生的起起伏伏,这便是超脱于世俗的智慧。

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就是让我们用平常心去看待无常事,得意失意皆能宠辱不惊,认知事物的实际状态,看到事物的不同影响,而不是被事物表象所主导和屈服。

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将“平常心”彻悟的心态:

孙叔敖曾经是一个隐士,后来被人推荐给了楚庄王,做了宰相,他能够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

有一天,一个老人关心的问孙叔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说:“您说的三怨是什么呢?”

这个老人就说:“地位高的人别人会嫉妒他,官位高的人君王会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

孙叔敖说:“我的权威越高,我的内心越是谦虚;官位越大,我的欲望越小;俸禄越高,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多,我用这三种状态来避免三怨,您觉得可以吗?”

老人听了之后笑着离开了。

老人的提点就是告诉孙叔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不能抛开表象看本质,就一定会招来祸患

而孙叔敖的应对策略就是以平常心去看待世间的所有事情,即便是看似荣耀的辉煌,也能够淡然处之以谦逊低调对待。

平常心是面对事情的最好态度,同时也是化解事情另外一番影响的根源,如果不能以平常心去对待,遇到好事就居功自傲,必然会引发好事产生的坏的影响。

比如孙叔敖,如果不能谦虚低调的处事,一定会引来君王的讨厌,别人的嫉妒,最后给自己埋下祸端的影子。

所以用道家的思想来看,我们所认为的好未必是好,我们认为的坏也未必是坏,以平常心认知,就是道家中所说的符合大道的“圣人”。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