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的他不忘老家,给在海外出生的孙子起名“黄鄢陵”‖老家许昌
文‖黄汉臣
我家老宅虽没有电视剧里百年老宅那样的古色古香,却也见证了我们一家几代人的苦辣酸甜。
听老辈人讲,我家这一支是从曾祖父开始在此居住。曾祖父兄弟四人,全家总人口到三十八口人时才分锅起灶。我祖父兄弟二人,我父辈兄弟四人,我本人兄弟三个——几代人从小都在老宅生存长大,对老宅有着无以言表的感情。成家后,不管走到哪里,住到哪里,我对老宅都很怀念。
1985年前后,我大伯父从台湾绕道回大陆探亲,他看到老家老宅眼含泪花,说:“这才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1939年前后,大伯父从学校不辞而别离开家乡,胸怀报国之志,投奔抗日战场。多年后他回到老家老宅,可以看出一个炎黄子孙对老家老宅炽热的感情。
大伯父不忘家乡,给在海外出生的孙子起名“黄鄢陵”。他还对我们说,老宅尽量别动,给后辈子孙留个念想。
我的老妈今年80多岁,我搬进县城生活后,不放心她一个人在老家生活,就把她带进了县城。
说实话,老妈真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室内卫生间不习惯,上下楼电梯不会操作,时常念叨着要回到老家老宅。
老家的老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父亲母亲耗尽一生辛苦的“杰作”,他们把茅草房翻盖成了青砖包土坯的低瓦房。母亲经常唠叨,过去盖这样两栋房要比你们现在盖两栋楼房还不容易,当时作那难你们后辈人根本体会不到。
今年夏季天气炎热,一关空调晚上就睡不着觉,想想小时候在老家、老宅、老屋,就让人感慨。
院子里有参天大树,母亲用大芭蕉叶驱蚊送凉,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个酷暑盛夏,她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记得我小时有一次生病,老妈背起我步行来回几公里到乡卫生院就诊,躺在母亲脊背上睡觉成了我最幸福的回忆。
现在衣食无忧,住进县城的老妈时常想念老家,没事的时候我就带她回去看看她的老姐妹,瞧她们在一起的开心劲儿,我也兴奋不已……
2019年8月5日
【作者简介】黄汉臣,鄢陵人,农民,文学爱好者。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IC photo,版权归IC photo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