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PMI虽暂时下降但很快会恢复正常水平

2020-03-03   中国网观点中国

谭浩俊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2月29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2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制造业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36.3%、35.5%和34.1%,比上月下降14.1、14.6和14.5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可以预想到的。但是,2月份的PMI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特殊后果,显然不具有可比性,也不具有必然性。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相信PMI很快就会步入恢复通道。

事实上,从2月下旬开始,企业就逐步开始复工了。截至2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78.9%,其中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达到85.6%,表明企业复工率回升较快,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复。如果再进一步加大复产效率,不断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产出率,那么,PMI会很快将得到恢复。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尚没有完全控制,防控工作还不能放松,防控措施也不能解除。因此,对复工复产还有一些影响,还无法做到全面复工复产。尤其是中小企业,受用工、资金、市场、大企业复工效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复工复产的速度会更慢一些。因此,3月份的PMI,可能会比2月份有所好转,但还不会有太明显改变。可能要到4月份企业复工复产基本到位以后,PMI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变。

正因为如此,面对2月份PMI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不需要过度担忧,也不必过度惊讶,更不必产生恐慌情绪。但是,要高度重视。要正确面对目前经济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制造业面临的强大压力。因为,制造业既是复工效率最高、复工速度最快的行业,也是复产难度、尤其是复产全面达标难度最大的行业,更是对经济恢复影响力最大的行业。只要制造业保持良好的恢复状态,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会小得多,对包括PMI在内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也会小得多。

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疫情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得到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控制,就是正式宣布拐点到来。相关专家已经多次表示,疫情最迟在4月底可以全面控制。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新增病例已接近零。即使是湖北,新增病例也在大大减少。因此,4月底前解除措施,是完全可能的。而在此前,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和行业,也会尽企业的最大努力,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加快复工复产。所以,疫情防控措施解除得越早,PMI恢复得就越快,对稳定经济增长也越重要。

其次,企业的发展信心何时才能完全恢复。切不要以为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只是利益损失,更主要的还是信心影响。只要信心不降、决心不减,眼前的损失是能够补回来的,企业也是能够挺过难关的。一旦信心失去了,企业也就很难挺过去了。所以,在如何指导和帮助企业渡难关方面,一定要有办法、有措施、有手段、有工具,要让企业不因疫情而失去信心,要让企业看到希望。如果各地在帮助企业方面措施和手段更多一些,企业复工复产的效果更好一点,3月份的PMI可能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弹,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信心。所以,加快企业信心的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出口形势何时能够好转。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企业出口成了很大的问题,一度处于严重下滑、增幅下降、出口衰退状态。但是,随着欧美国家经济企稳,特别是国内各种稳定外贸、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发力,外贸出口也有了一些好转,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但是,一场疫情,让刚刚好转的外贸掉入严寒之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为28.7%,较上月下降了20.0个百分点。通过对企业的调查了解到,受疫情影响,订单取消、延迟交货等情况有所增加。而其他国家疫情的加剧,也必然会对产品出口带来影响。何时才能出现好转,可能是更难预测和把控的一个方面。

所以,2月份的PMI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不是需要过度担心和害怕的事。但也不要掉以轻心和盲目乐观,影响还是存在的,需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积极应对,确保疫情不对中国经济带来太大影响。(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