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考就是最贵的逃避现实|随笔

2020-01-05     思想假Kyle



01

前天去街里一家颇有好评的小餐厅吃份广式葱油鸡,发现味道变淡了。


回去路上回想了会:不是味道变了,是我变了。


第一次去吃的时候,是味觉刺激最强的1次,再往后的任何一次都必然没有第一次强,所以要么改菜,要么控制来这的频率,或者饭店增菜。


一想到这点,就顿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大V写文风格多多少少有些改变,风格不变就是等死。


02

知乎经常会有怎么进行深度思考类的提问和回答,其实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维度切入。


很多小吃街都会面临一种现象:乞丐挨家挨户地乞讨。


乞丐可是非常有底气的:客人都在这。


老板都不想影响生意,都会给点小钱打发了。


这种事都会成为现场客人的谈资:服务员太迟钝、乞丐太无耻......


从一个局外人,评论家的角度看问题当然没毛病;如果能从局内人,从服务员和乞丐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这同样没毛病,迟钝和无耻一点都非常符合服务员和乞丐的个人利益。


03

私聊里一直建议读者多读理论。


学者从复杂的社会现象里提炼出规律性的理论,受益群体再综合性地运用理论工具去解释复杂/更复杂的社会现象。


很明显:理论是中间环节。


04

如果你是学生,那就对学校的老头好一点。


年轻人的成功是希望得到提携,老头的成功是希望有得意的学生,桃李天下;相向而驰是最容易得到最完美的结局。


05

关于选专业,我平生最遗憾的事就是高中选了理科,大学选了工科,毕业去当了工程师,最后却操起了文科的活。


把专业当成以后的职业,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只是内心的执念,我们做的任何一件稍微复杂点的事,都不是小小的一个专业能够解决的事,都需要几个专业的知识配合。


所以建议选专业就该选工具性较强,对工作、生活最有帮助的,而不是最能成为职业的专业。


Ex,心理学、英语......


06

老忘记事情的人绝对不是记忆力差,是注意力差,注意力分配不均匀,所以这类人往往大事不忘,小事全忘。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注意力外包,把所有待做的事,小到买菜,大到约会,一一记录在备忘录。(前提是备忘录得是你平时较为关注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地贴在墙上)


用这种方法,十几年来从没忘记过几件事儿;有钱人的话就更简单,直接注意力外包给秘书。


07

关于“时间很快”,刚刚跨进2019,很多人都有类似感慨。


细细地思考,会发现工厂拧螺丝的工人是感觉时间过得最快的,因为可回忆空间太窄,感官冲击太低;


相反,如果去外地旅游,哪怕是工作出差,是感觉时间过得最慢的时候。


需要订酒店,订机票,打的跟师傅砍价,在多个景点不断切换,买手信,碰到奇奇怪怪的人......


一系列的新场景切换把时间一下子挤压地很密集,对感官冲击也很大,抱怨太阳太热,景点坑人,饭店大妈很nice,隔壁房间太吵......


不断切换场景,感官冲击越大,时间真可以“延长”。


08

批评拜金的人,只是因为ta没有把金钱等价于自由、爱情、尊严......


哪天终于等价,ta自然也变成被批评的人。


09

作为一名90后,太多的90后小伙伴跟我吐槽不想上班。


摆脱的方法如此简单,却又迟迟不肯开始。很简单,摆脱总得有个代价,只要付得起这个代价,完全可以不上班;如果付不起,对不起,请继续积累,直到付得起了,赎身走人。


Ex,很多上班族都有悄悄做个副业的习惯(俗称小项目),积累个两年,存半年生活费,等小项目成熟了,潇洒地给公司留下一个背影。


10

很多60, 70后的父母,多多少少对子女有些控制欲,一方不肯罢休一方不肯妥协,不和谐就发生了(家庭和谐的人可能很难理解)


上策:积极沟通,让父母妥协(胜率不高,女生常用)


中策:敷衍应付,权力植入(胜率相当高,时间慢,男生常用)


下策:拒绝沟通,逼迫妥协(风险较大,可能双输)


最有意思的是中策,因为社会存在一种权力关系,比方说谁挣钱多,谁社会地位高,大家都会听那个人的,最起码说话分量比较重。


而这种权力关系在关系网里根深蒂固,很容易存在于家庭里,即使家庭关系不应该植入权力关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1_zd28BMH2_cNUg9v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