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父母比我年轻些,让我走在他们前头,我觉得有些悲伤我承担不起。相比他们的豁达自然,似乎我显得更加苍老。 ——《四个春天》
导言:《四个春天》陆庆屹2019年公映的作品,这是一部完完全全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由片名即可知,影片的时间跨度为四个春天。在这“四个春天”里,主要记录父母连续四年春节的真实生活,平淡而又动人。
影片虽早在2017年就已经上映,但直到2019年才正式公映。2018年荣获了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入围并提名了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与最佳剪辑奖。2018年7月,评委会给斩获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的《四个春天》的评语中言,“平和的歌声融在暖意盎然的日常角落,生命的真谛诠释欢聚别离的终极孤独。纪录片固有的控诉性和边缘性,在明亮的心中消拜无形。”
陆庆屹曾说过:“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诗意,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思维慢下来,留一点时间去发现并记录身边的美好,而这也正是我希望通过电影传递给大家的愿景”。做腊肠、写对联、种花草、拜神祭祖、聊天打趣等等,这些都是场景都是大家日常所熟悉的,但在导演的镜头之下,显得真切感人。
看过纪录片的观众在解读它时,认为影片之所以打动观众,是因为它如实地记录了亲人之间的互动,而正因为真实,才显得这份亲情愈发真挚。但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能够以“以平淡收获感动”,除了其中真实感人的亲情,。本文将从三个部分剖析影片的主题思想,在文章第四部分,我会基于自己的观影感受,谈谈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注意到身边的美好,收获幸福。
在群山的环抱中,坐落着一位名叫“独山”的黔南小城,导演陆庆屹的父母就生活在这里。父亲退休前是一位物理教师,兴趣广泛,会玩二十多种乐器;母亲曾是当地有名的“山歌天后”,唱歌的才华无人能出其右。父母感情极好,一生相濡以沫,令人欣羡。
影片中,母亲给父亲理发,父亲为母亲染头。父亲母亲在儿女的“起哄”中喝起了“交杯酒”。父亲不熟练地使用微信,母亲被父亲滑稽的举动逗得哈哈大笑.....这些,都是父母五十多年婚姻里的小细节,像渺小却灿烂的微光,灼灼动人。
对于子女,他们亦怀着无限爱意。知道儿子要回家过年,老两口老早就开始为家宴做准备。他们在二楼阳台晾晒自家做的腊肠,一边晒一边细细打算,哪些是要寄给远嫁沈阳的女儿,哪些是给两个儿子带回北京的,儿女们最馋的八大碗也都已准备好。两个儿子虽早已过而立之年,却都尚未成家。母亲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抱上孙子,为此,她精心置办了适合小孩子穿的虎头鞋。虽然自己很盼望儿子能够娶妻生子,但是母亲仍旧选择默默等待,等待儿子给自己带来好消息,没有让传宗接代这个责任束缚住他们想要闯荡的希望。
最近几年,父母逼婚俨然变成一个常见的现象。每逢春节归家之际,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朋友或同事的调侃,“唉,等我回家我妈又要逼我相亲了”,我们永远也猜不到过年回家父母会为我们准备怎样的“大礼”。要知道,和陌生的异性面对面坐着聊天,对于我们而言是何等尴尬。
作为父母,看到自己子女年龄渐长,身边却连一个知心人也没有,自然会感到焦虑不安。但是,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绝对的高压政策之下,是“子女怕被父母逼婚,4年不归家”这样类似的事例。反观《四个春天》,同样是儿子不愿结婚,老两口同样想抱孙子,但是这对老夫妻选择尊重儿子的决定,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而我,深深地被他们的“放手”所感动。
吃年夜饭时,母亲谈到和父亲结婚时请街坊邻里吃饭,那个时代吃席都得各自带米,过得很艰难,结婚后里里拉拉的债一直还到九五年。结婚时他们住着又破又旧的木板房,刚好够放一张床和几条凳。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都是相濡以沫携手走过,想起这些心酸的往事,母亲忍不住抹眼泪。
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父母把姐弟三人养育成人是何等的艰辛,但是这些苦难,都被母亲用简单的言带过,我们只能从母亲明显暗淡的神情中,窥见生活曾经带给他们的伤痛。但对于美好的记忆,母亲从不吝于提起,她记得父亲的求婚,“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你的同意”,母亲一边说一边笑。
为纪念父母结婚50周年,姐姐从东北赶回了家。吃饭时,姐姐讲起自己坐火车来的时候碰见的一件趣事,邻座的人把她和弟弟当成是夫妻,还说弟弟长得很帅,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其实,姐姐正生着病,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她的病情,可她脸上却总是挂着乐观的笑容。她不停地吃着母亲做的菜,笑着和父母聊天,似乎要将一辈子的量都用完。
10月3号,姐姐的病情恶化。住进了贵阳的医院,她疼得撕心裂肺,哭天喊地,父亲忧心仲仲,母亲吃斋念佛祈求姐姐平安。姐姐只是说,她一直想努力回报父母,却是这样的结果。外甥来看妈妈,姐姐张罗着让弟弟给她拍照,和儿子合影留念。镜头前的姐姐,笑得很开心。
11月,姐姐骤然离世,带着亲友们无尽的思念,永远地离开了。父母搭起大棚做灵堂,外甥守灵,请了专人哭灵超度,唱丧歌的老人歌词有云:“我妈这一生,尘土里,养儿艰辛,贤良的女子累管家当,我本想留你在照顾我的家杂……”母亲一直呆着在棚子里没有回家,困了就睡在椅子上。下葬那天,外甥跪在姐姐的棺木上大喊三声“妈!妈!妈!”
办完姐姐的丧事后,老两口在一起眷抄佛经,随后在女儿的坟前焚烧,为她超度祈福。姐姐的坟,就安在自家的菜地里,这样当父母来种菜时,就可以和姐姐说说话。父母在姐姐的坟前栽了一棵桃树,春天花开时,很漂亮。姐姐走后,父亲决定每天至少为家做一件事,修凳子、修电灯、磨豆浆、腌咸菜等等,虽微不足道,却足以帮助父亲找到活着的意义。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悲伤的场景,在如此真实的记录片中,未加任何渲染。我们看到的,只是父亲克制的哭泣,是母亲不舍的神情,那些刻骨的悲痛,都被父母深藏于心。影片中的父母,只是天下父母中最普通的一对,他们也想着抱孙子,也希望子女能够平安健康。这份真实,最为动人。
独山人喜欢唱山歌,男女老幼都能唱上几嗓子,父母和姨妈都是从小唱到老,山歌对她们来说就像口头禅一样,他们聊着年轻时的往事,唱着那些年唱过的山歌。伴随着歌手,他们兴奋地打着节拍,仿佛回到自己年轻时的岁月。
父亲94岁的二哥生病住院,一家子人赶回父亲的老家罗甸县看望二伯,在晚辈们的尽心照料下,老爷子的身体渐渐康复了,二伯躺在床上,和父亲唱起歌来。唱山歌,是父亲那一辈人特殊的交流方式。在轻快的歌声中,传达的是唱歌人雀跃的心情。
二伯出院后,所有人回来老家,这是父亲阔别几十年再度归家,“近乡情更怯”。时间的阻隔让大家显得分外拘谨,聊天也变得有些困难,唱歌成为大家交流的方式。大家一边忙活,一边哼唱。歌声消解了陌生,犹如冬日里的阳光,让大家感到暖意融融。正如评委会颁奖时所言:“平和的歌声融在暖意盎然的日常角落,生命的真谛诠释欢聚别离的终极孤独”。
《四个春天》是导演记录自己父母连续四年春节的真实生活,和惊心动魄的剧情片相比,稍显平淡。但它的制作成本却高到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因为,那是两个老人50多年的时光。影片所记录的,是他们用一生总结的生活经验,点点滴滴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结合《四个春天》家庭故事,谈一下它带给我关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父母感情和睦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具体到家庭教育中就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八个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感情和睦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影片中的父母,携手走过人生的大半辈子。在他们50周年结婚纪念日,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着饭,姐姐怂恿父母喝“交杯酒”,母亲娇嗔着说:“光顾着喝酒,看都不看我一眼”。母亲和父亲结伴去山上采野菜,母亲在前方欢快地跳着舞,父亲在后面慢悠悠地走着。饥肠辘辘的二人回到家,父亲看到母亲仍旧在收拾野菜,就将手中的饭菜亲自喂到母亲嘴里。父亲拉二胡,母亲就在一旁伴舞……
五十年风风雨雨,他们二人相互扶持,共同走过,携手一生,白头到老。在处处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姐弟三人,同样是人中龙凤。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要忘记生活的美好
结婚是只有一张床几条凳,办酒席都需要宾客自备饭菜,还债一直还了好多年。在那样艰苦的岁月,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的艰辛又有几人知?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磨灭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天气好的时候老两口背上登山包去爬山,杵着拐杖挖野菜,经过一番淘洗后在屋子里晾晒。想着儿女要回家,母亲连忙赶制腊肠,准备子女爱吃的八大碗,父亲学会用电脑后,自己呆在屋子里录歌。他们虽然已经老了,但热爱生活的心却从没有变老。
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增加生活的仪式感
父亲会玩小提琴、二胡、笛子、手风琴等二十种乐器,母亲更是唱歌能手。唱歌,这种看似“无用”的爱好,却最“有用”地让生活变得充盈而饱满。
其实,唱歌只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呈现的却是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除了唱歌,我们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放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营造生活的仪式感。什么是“生活的仪式感”?其实很简单,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不需要物质作基础,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就像母亲为父亲祝酒时唱一曲敬酒歌,体现的就是生活的仪式感。平凡有琐碎的日子里,需要仪式感来装点我们的生活。
结语:
通过观看《四个春天》这部纪录片,你会收获温暖,并感慨人生的渺小与伟大。大多数人的人生不就是如此吗?平凡又琐碎,谈不上轰轰烈烈,算不上跌宕起伏,但它同时却是充满意义的,充满美和希望的。
人活一世,不求大富大贵,但求简单幸福。面对生活的苦难,咬咬牙,坚持住,你就能遇见最终的美好。这就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价值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