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有人说,这是余华最好的一本书——《在细雨中呼喊》

2019-08-19   菠萝爱唠书

有一次,一位年轻女子用套话询问我的童年和故乡时,我竟会勃然大怒:

“你凭什么要我接受已经逃离了的现实。”

关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在自序里写道:“《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

而孙光林,作为故事叙述的出发和回归者,他拥有了更多的经历,因此他的眼睛也记录了更多的命运。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余华的早期作品,文笔可能稍显稚嫩。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稚嫩,反而让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带给我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它既不像《活着》那样可悲,充满令人绝望的“死亡悲剧”,也不像《兄弟》那样荒诞,“精神狂热”、“伦理颠覆”,而是在残酷中夹杂着温情,在无望中保持乐观。

说起来很不好意思,最初我看到本书的书名《在细雨中呼喊》时,没有猜到这是一部小说。仅仅来看书名的话,我根本猜不出余华到底想要在书中表达的什么。

“在细雨中呼喊”,是为了“呼喊”什么?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是高兴还是悲伤?是无奈还是迷茫?抑或是绝望?

在阅读的时候,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揣测书名《在细雨中呼喊》的寓意。

“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孙光林在一次次被抛弃,被嫌弃的命运里,在细雨中向着天空,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的是亲情

书中的主人公名“我”,名叫孙光林,是孙家的第二个孩子。孙光林幼年被送给城里一户人家收养,五年后因养父自杀,养母离家出走,无处可去的孙光林再次回到“南门”。可五年早已摧毁一切,距离使孙光林与父亲和兄弟形同陌路。

“我”在书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哥哥用镰刀划破了“我”的脑袋后,祈求“我”不要说出去。我没有答应。于是哥哥选择在弟弟孙光明的脸上划了一道,并威胁弟弟孙光明诬告一切都是“我”干的。

父亲将我绑在树上,那一次殴打使我终身难忘。我在遭受殴打时,村里的孩子兴致勃勃地站在四周看着我,我的两个兄弟神气十足地在那里维持秩序。

这次事情以后,我在语文作业簿的最后一页上记下了大和小两个标记。此后父亲和哥哥对我的每一次殴打,我都记录在案。

在这个家中,孙光林感受不到一丝丝来自亲情的温暖。养父母曾经给他带过短暂的温情,可是随着养父自杀,养母离去,孙光林再次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在细雨中呼喊的是友情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是完完全全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写的。它是按照“记忆”来写的

孙光林、苏宇、鲁鲁、国庆,四个被亲情遗弃的孩子。

我开始喜欢行走,这是苏宇遗留给我的爱好,行走时思维的不断延伸,总能让我轻而易举地抵达过去,和昔日的苏宇相视而笑。

苏宇是孙光林最好的一位朋友,他在很大程度上熨帖了孙光林青春期时迷茫孤独的灵魂。苏宇和孙光林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在外面,他们都和自己的亲身兄弟感情淡漠,他们都是家庭中的边缘人物,他们同样敏感,也同样孤独。

鲁鲁和孙光林是一对“忘年交”,他是当年南门那个羞答答的女孩子冯玉清的儿子。成为母亲后的冯玉清,白天和黑夜做着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

在一个夜晚,她被警察带走了。就这样,七岁的鲁鲁一个人将草席被在身后,提着和他人一样大的旅行袋,向着母亲被拘留的地方走去。

国庆是也是我的朋友,他一个过早拥有“自由”的小孩。父亲再婚,理直气壮地将国庆一人留在高高的楼房之中。

太过相似的命运,无形中使他们相遇。孤独的他们只好抱团取暖,共同对抗这个毫无温情的世界。

在细雨中呼喊的是人性

在这部书里,余华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那就是孙光林的父亲孙广才。读完孙广才的一生,我无法相信还有这样品行不堪之人,简直令人生厌。

1作为父亲,他不配

面对儿子孙光明的离世,他表现得无比兴奋。因为儿子是救人而死的,是英雄,而自己,就是“英雄之父”。他幻想着政府会派人接见自己,他幻想着从县城直达北京。抱着这样的想象,他常搬着一把小凳子,坐在广播下面。

这个时候,对于孙广才来说,儿子不再是儿子,“孙光明”这个名字也只是一个符号,远没有 “金钱”、“权利”来得重要。

2作为儿子,他不孝

孙广才喜欢在饭桌上训斥自己的父亲孙有元,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让自己的父亲坐一把小椅子上,这样他们在吃饭时,孙有元就吃只能看到桌上的碗,看不到碗中的菜。

孙广才常坐在门槛上,像个上了年纪的女人那样啰唆着不休,他唉声叹气地自言自语:

“养人真不如养羊呵,羊毛可以卖钱,羊粪可以肥田,羊肉还可以吃。养着一个人那就倒霉透了。要毛没毛,吃他的肉我又不敢,坐了大牢谁来救我。”

3作为丈夫,他不忠

我父亲孙广才就是在这个时候,像一个慈善家似的爬上了寡妇逐渐寂寞起来的木床。

孙广才没有去北京,而是爬上斜对门寡妇的被窝。他大模大样地爬上寡妇的床、目中无人地出入寡妇的家门、理直气壮地将自家东西送到寡妇的家中、大言不惭地对村里的年轻人说:“趁你们年轻,还不赶紧多睡几个女人,别的全是假的。”

当母亲在菜地里浇粪时,她积压在心中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

母亲手中的粪勺挥向寡妇的方向,粪水随风溅到了寡妇春风得意的身体上……两个嗓音响亮的女人用不堪入耳的脏话互相攻击,如同两只嗷嗷乱叫的鸭子。

那时孙广才刚好从城里回来,面对这样的情景,他慌乱地走上了一条田埂,准备逃之夭夭。

村里人叫住他,他却说,“不行不行,一个是老婆,一个是姘头,哪个我都得罪不起啊。”

冷漠、自私、愚昧、无知、虚荣,这些都是属于孙广才的标签。这样一个不配为人的人,连死亡都是不堪的。余华借孙广才这一人物形象,呼喊在那个时代残留的人性。

写在最后

就像余华所说的那样:“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即便有某种感情伴随着出现,也不过是装饰而已。”

和余华的其他作品相比,《在细雨中呼喊》似乎比较单薄,它没有讲述什么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就连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毫无存在感,有些许自卑的少年。

简单的说,这部小说写的就只是一个名叫孙光林的男孩的记忆,记录那些在他孤独的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记忆稍显凌乱,可是故事却引人入胜。其实,我不太想把《在细雨中呼喊》看作成一本小说,我觉得他更像是一本回忆录。​

那个名叫孙光林的少年,在一个下着绵绵细雨的午后,将有关自己的祖辈,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

孙光林,你好哇!

孙光林,明天见!

文章作者简介:菠萝爱唠书,00后女大学生,喜欢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致力于用文字温暖人心。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