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检司在元朝,明朝与清代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明朝依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 晚清,中国人口大增,相对的县衙数量并无增多,于是次县级的巡检司在数量上与功能上日渐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职设置。因此巡检司又被称作二县衙、副县衙。
明清时期邢台市的三大巡检司
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金及西夏也有类似设置。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另有京师、沿海、蛮夷地区的较特殊形态。在元代官署中,巡检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种。但因澎湖巡检司之设,以闻名通途,颇为世人所瞩目,而且在宋元明清巡检司系列中社区捕盗官属性最为典型。
巡检司在元朝,明朝与清代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
晚清,中国人口大增,相对的县衙数量并无增多,于是次县级的巡检司在数量上与功能上日渐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职设置。巡检司又被百姓称作二县衙、副县衙。
邢台市在明清时期设置有如下三个巡检司:
1、邢台西王社巡检司
《明史》记载:邢台倚。西北有夷仪山,又有封山,一曰西山。又有黄榆岭,上有黄榆关。又漳水在东南,自河南临漳县流入,下流为胡卢河,至交河县合滹沱河,此为漳水经流也。又东南有百泉水,其下流为沣河,一名涡水,又名鸳鸯水。西有西王社巡检司,位于西黄村。
2、宁晋百尺口巡检司
《明史》记载:宁晋,州东少南。东南有胡卢河,其上流即漳水也,深、冀群川悉汇于此。东北有百尺口巡检司。
3、南宫董家庙堡巡检司
《明史》记载:南宫,州南少西。故城在县西北,成化十六年迁于今治。漳水在北。洚水在南。东南有董家庙堡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