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河南花都小城 一顿饭从豫东吃到豫西 意犹未尽

2020-05-11     三姐姐

原标题:食在河南花都小城 一顿饭从豫东吃到豫西 意犹未尽

鄢陵,河南的一座小城,位于汉魏故都许昌东四十公里,是全国知名的花木之乡;车行路上,只见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花草缤纷,满眼郁郁葱葱。然而我此行鄢陵的目的,并不是沾花惹草,而是要去寻找升级改造后的鄢陵建业大食堂。

编辑

其实我对建业大食堂的了解,正是缘于鄢陵的建业大食堂,记得那是三年前,我参加许昌旅游局举办的一个活动,第一次邂逅了建业大食堂,好一个“中原乡土名吃集聚地”,可以说是河南风味的“一站式”餐饮服务模式,让我耳目一新,当时就感慨地写过一篇《鄢陵人有福呀,一个食堂就吃遍河南》;去年,我听说鄢陵的建业大食堂又重新改造了,就惦着想再去看看。

新的鄢陵建业大食堂位于鄢陵建业绿色基地园区内,这个园区很大,有花海、果园、星空营地、蝴蝶博览馆、星球蘑法森林等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项目,大食堂在园区的东北角,我们的车子沿着园区内左边的道路一直朝前行驶,几乎穿过了半个园区。这次来之前我听说,今年疫情后,鄢陵的大食堂最近刚恢复营业不久,想着客人应该不会多,但一走进去,让我吃惊不小。

古香古色的建筑,鳞次栉比的档铺,熙熙攘攘的食客,热热闹闹的叫卖,此起彼伏的笑声;突然觉得这场面有一种久违的亲近和温暖,眼眶里竟有些湿润。

忽然有些明白,这里之所以叫“大食堂”,而不是“餐厅”,看那一家又一家人,围坐一张方桌、四条长凳,你关照我,我爱护你,没有寒暄应酬,有如人与食物之间单纯干净的关系;而邻里之间不需设防,不遮不掩,坦诚相见,传递着大度与祥和,这或许这也是“大食堂”想要追求和传承的一份初衷。

一阵高亢的河南坠子唱腔吸引了我,才发现大食堂里还能欣赏到马街书会。马街书会这种传统的戏曲形式在中原大地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河南人听戏看戏蔚然成风,老百姓对戏曲之热爱,也有如对家乡美味的品嚼,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听起书来人人凝神定气。难怪这么多人喜欢来大食堂,它让现代人渐行渐远的传统之梦有了回归之处。

中原文化之悠长,的确值得耐品慢尝。这几年我一直关注着建业大食堂,大食堂开到哪儿,我就吃到哪儿;如今的生活,吃,早已不为果腹充饥,而是我们追求的幸福生活中的一种形式和体验。我欣赏建业大食堂专注于河南传统饮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格外享受大食堂里浓郁的乡土情结和人文情怀,我喜欢在一道道河南特色小吃里阅读悠远的历史故事。

我是不是扯远了,我知道吃货朋友们早就等不及了吧,啥都不说了,赶紧先来一个焦黄诱人的豫东高炉烧饼。别小看了简简单单的烧饼,豫东的高炉烧饼少说已有上千年历史,可谓是河南民间最质朴的美味。我对高炉烧饼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只要一闻到焦香的味道就走不动了,还必须等着吃刚出炉的烧饼,而且从不夹什么豆腐皮、海带丝,就喜欢焦脆的面香和芝麻香。

开封灌汤包,河南风味一绝。吃灌汤包可不能心急,小笼包子一定要随吃随蒸,即便包子上了桌也不能着急,开封人吃包子还有一套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口光,满口香。”,许多人吃小笼包喜欢沾着醋吃,而我从不吃醋,偏爱原汁原味的清香。

状元鸡,舌尖上的中原名吃。选用小公鸡与猪蹄搭配,加上秘制料汁,用锡纸封住土钵烤制几个小时而成,鸡肉与猪蹄醇厚的香味互相融合,入口软烂,鲜美无比,令我赞不绝口:“好吃!好吃!”。

河南特色八大碗,是民间传统美食。河南人逢年过节或是婚庆、贺寿等喜庆的日子,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蒸扣碗,蒸出来的菜肴又香又烂,格外入味,我尤其喜欢扣肉、酥肉、八宝饭和金边豆腐。

河南人特别会做面食,烙馍卷馓子、鸡蛋油条都是河南特色传统面食。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鸡蛋油条也是老传统了,油条里灌上鸡蛋,这种老式油条如今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建业大食堂里河南18个地市的传统小吃摊一个挨着一个,从豫东到豫西,吃也吃不过来;出门前我又发现了一个调凉粉的摊档,好诱人呀,真想再来一碗爽口的凉粉,只可惜俺眼大肚子小呀,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大食堂,意犹未尽。

再看一眼,青砖黛瓦,石雕照壁,市井小巷,传统院落,老式戏台,高炉土灶;再赞一句,传统小吃,回味无穷,慰藉记忆,传承经典,寄托乡愁,留恋不舍。

【作者简介】三姐姐: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旅行家。【版权声明】本图文版权归三姐姐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商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eEDCnIBnkjnB-0zhy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