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疆:大地的诗经——姚卫国农耕文本的水墨书写

2020-07-09     社会科普

原标题:贺疆:大地的诗经——姚卫国农耕文本的水墨书写

姚卫国的农耕文本创作,是一部水墨《诗经》。

《诗经》,开中国古代诗歌先河,折射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它是一部人生百科全书,又是一部恢宏的中国农耕文明的画卷。不同的是它以文字给人以想象空间,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诗性时代。而姚卫国以笔墨图式予以呈现,具有大文本叙事性,对远逝的农耕文明给予史诗性地纪录、缅怀和审视,宏阔的历史画卷般勾起我们茫茫的乡愁。

两部“诗经”,一个开始一个结束,中间隔着浩浩渺渺的历史、时间,令人肃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作为立言、立行标准的《诗经》,两千多年来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作为致敬和缅怀的姚卫国的《谷风》水墨,书写的是农耕文明留存的记忆和骨血里的文化基因的重建。

农业的发展曾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今远远抛弃了农耕。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农耕最后的辉煌已是西山日暮背影黯淡,青山绿水阡陌纵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光阴渐渐模糊。文明的进程伴随着文化的破碎,一如当下的水墨语境和生态。有文化担当和文化使命感的人会自觉拿起笔,纪录与追问、反思与求索。

姚卫国于水墨有着天生的敏感,水墨在他的驾驭下,纵横捭阖又秩序井然。空灵抽象的情境传递出闵意情怀,蕴含着绵绵的故园之思,流转着欸乃无已之情。脱胎于传统笔墨技法的没骨法,无骨流溢的墨积出墨的骨,肌理细密骨质坚硬,外松内紧,宛若太极宗师的静里乾坤。传统水墨的计黑当白运用的出神入化,计黑当白时也计白当黑,计白当黑时又黑白叠加,而水墨的光的明灭在画面里呈现出一种神性的光晕。

五色的墨层层晕染,错落铺排、叠压、递进,墨色与留白之间的结构,墨与墨积出的墨线,平仄韵辙如同五线谱,谱出一曲宏大的交响乐。而构图的不走寻常路,看似无法实则有法,貌似无途却又柳暗花明的手法,解构的同时在重构、再构时又重建,拆解与构建穿插,总在走投无路时峰回路转的惊喜,令你升起不断探究的心。而一路读下去,韵致婉转深幽绵长中高潮迭起,意外之喜总是忽松忽紧忽灭忽明。

于此,姚卫国是深得《诗经》“四始六义”三味的,一层层一叠叠、一幕幕一重重,赋比兴手法一唱三叹,双声叠韵重言复章吟哦不已,层次递进地烘托着四时与农间的阴阳变化,而对应农时的农事、风俗,虚拟而真实地再现,一卷卷铺展开去的大文本,无可争辩的春秋笔墨,写就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风雅颂,从而令其作品具有农耕文明艺术版本的文献性史料性价值。绘事后素的严谨态度和写实的敬畏,而文人心的浪漫与诗性,笔下演绎的农耕文明迷离奇幻又朴素平实,这种自由挥洒的自如与张弛有度是令人叹服的,又使其文本绘事具有了艺术史诗性。

姚卫国的笔墨语言架构很有诗性、文化性和史学性,笔墨只是他情感与理性的外化,图式只是他的心性寄托。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对时代的哲性思考超越了画面本身。在很多人对农耕远逝寄予无尽缅怀感伤之时,他早已开始冷静思考如何让笔墨语言以文化基因的方式进入文化母体,溯回到文化本源。因此,他作品的宁静祥和的言外之意,才有着无穷无尽的韵味耐人琢磨。一如他的人,外形清瘦而内蕴清秀,也就造就了其艺术的骨骼清奇。有些艺术注定要被时代选择,有的人注定要被历史记住。

姚卫国的水墨作品《谷风》家国情怀,内蕴恢宏沉郁,而语言特质却素朴而畅达,色彩松弛而绵密。传统的笔墨与前瞻的意识、墨色的抒怀与画面的寓意、天道人伦与人文家园等等,有机地将历史、现在、未来串联起来,线性的时间、平铺的农田、日升日落轮转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命哲学观,岁时的天道、自然、人伦与尊严,就这样生出沧海桑田巫山云阑的长太息。天地老了,诗经不老。站在姚卫国的水墨面前,似有大地的风从茫茫远古吹来——

“式微,式微,胡不归?”

于上林别苑

姚卫国简介:号古岳,河北邢台人 ,中国著名水墨艺术家、当代艺术评论家、美协全国国展评委主任委员、享受政府“国家特殊人才”津贴,文化部“十大水墨艺术家”,中国美协和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画坛百杰”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外交流中心、巴黎现代美术馆、伦敦国立艺术馆等机构定向收藏,欧洲中国艺术形象大使,中国十大画廊联合推荐最有升值潜力艺术家之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e-QMnMBfGB4SiUwT1Y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