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见梅兰芳就见识了中国最伟大的戏剧
萧伯纳是17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与宋庆龄都是“国际反帝同盟”的名誉主席,对中国人民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九一八事变以后,萧伯纳等一批世界文化名人受“国际反帝同盟”委托到中国访问,来到中国上海。
宋庆龄在迎接萧伯纳时问他在中国想见什么人。萧伯纳说:“在中国,我很想见一个人——梅兰芳。我是从事戏剧工作的,他是你们中国著名的戏剧大家,见到他这个人,也就见识了你们中国最伟大的戏剧。”
宋庆龄将萧伯纳接到自己家里,然后给梅兰芳打电话。梅兰芳放下手头工作马上赶到,不但将自己录制的唱片送给他,还当场为萧伯纳清唱了一段《汾河湾》。
左一为梅兰芳在《汾河湾》中的扮相
萧伯纳十分欣赏京剧这一东方独有的表演形式。在他离开中国时,梅兰芳将自己的一件演出服装送给了萧伯纳。
两年后的春天,梅兰芳来到英国伦敦进行戏剧考察,当时萧伯纳正在国外,得知他到伦敦便打来电话,让他稍稍延迟几天回国。梅兰芳为了见萧伯纳一面,退掉船票在伦敦又等了10天。
这次重聚,萧伯纳将一套《萧氏戏剧集》赠送给梅兰芳,这套盒装金边精装的戏剧集共13册,收有他的36个剧本,盒内有蓝绒布衬底,并有萧翁签名,成为梅兰芳最珍贵的收藏之一。
1935年访英期间,梅兰芳(右二)与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左一)、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影星黄柳霜(左二)、熊式一(右三)、余上沅(右一)在伦敦合影
卓别林:唯东方才有的艺术
1930年初,梅兰芳率领剧团到洛杉矶访问演出,出席盛大酒会。宾主刚入座,一位穿工作服、不系领带的男人匆匆赶来,梅兰芳觉得似曾相识,有人向他介绍:“这位是卓别林先生。”梅兰芳恍然大悟,张开双臂,两位东西方艺术大家热烈拥抱。
彼时,卓别林正在拍摄《城市之光》,得知梅兰芳会来,连衣服也没换就从片场匆匆赶去,只为和梅兰芳畅谈戏剧。
《城市之光》剧照
几天后,梅兰芳应卓别林邀请到好莱坞参观,卓别林向梅兰芳介绍了《城市之光》的制作情况,两人亲切合影,为世人留下了一幅珍贵照片——梅兰芳身穿蓝缎团花长袍、黑缎马褂,卓别林身着笔挺西装,两人面含微笑,双手紧握。
卓别林与梅兰芳亲切合影
当时,梅兰芳与卓别林都正值壮年,各自在艺术创作和表演道路上独树一帜,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梅兰芳与卓别林约定,来中国一定到梅家做客。
6年后,卓别林带一家4人到亚洲度蜜月,给梅兰芳发了电报,表示想与其会面。老友重逢,分外高兴。卓别林见到梅兰芳时感慨自己的头发大半都已斑白,而梅兰芳却依旧青丝乌发,老天实在不公平。
梅兰芳感受到他的坎坷境遇,告诉卓别林自己一直在关注他,安慰道:“你每一部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你保重身体。”
梅兰芳带着卓别林去共舞台观看当时上海流行的京剧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卓别林看了连连鼓掌,尤其对变幻无穷的舞台背景和两人热闹的武戏斗剑一场兴趣浓厚,赞誉那是“唯东方才有的艺术”。
《大独裁者》剧照
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到香港上映时,皇后、娱乐、利舞台三家影院争夺首映权。梅兰芳曾在利舞台演出过,在他的帮助下,《大独裁者》首映权终于破例被中国人办的利舞台影院获得,一时在香港引起极大轰动。
梅兰芳对卓别林敢于在影片中无情讽刺、鞭挞法西斯极为赞赏,先后看了6次《大独裁者》仍意犹未尽。他甚至逢友便问:“你看过《大独裁者》没有?快去看看!”还催促两个儿子葆琛和绍武也去看,并帮助他们了解其中深刻的政治含义。
梅兰芳还喜欢收藏火柴盒。他的藏品中有这样一只火柴盒:画面上是卓别林扮演的大独裁者希特勒在玩弄地球仪,里面的火柴都制成炸弹形状,磷面正好连到希特勒的屁股,给人一种玩火者必自焚的联想,整个设计幽默而又寓意深刻。
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卓别林,卓别林深情地说:“我在1936年到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还看过马连良先生的戏,真是好极了!”
周恩来总理和卓别林在日内瓦会面
梅葆玖:梅兰芳将京剧带到了国际戏剧舞台
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15日在伦敦出席“中英创意产业及文化贸易论坛”,作为梅兰芳之子、其亲手培养、教育的继承者之一、活跃舞台60多年的京剧演员,畅谈父亲梅兰芳的表演体系和艺术成就。
梅葆玖讲解京剧艺术的精髓,图为欧洲时报记者严振羽摄
梅葆玖在演讲中回忆道,父亲梅兰芳和萧伯纳友谊深厚,萧伯纳赠送的13册《萧伯纳全集》至今仍珍藏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
梅葆玖说,纵观人类戏剧历史,概括起来分两种戏剧观,一种写实,一种写意,而写意正是中国民族戏曲的实质。
1930年,梅兰芳访美期间表演《打鱼杀家》,在没有舞台背景的情况下,凭借剧中父女手中的橹和桨的表演动作、程式身段和唱念的组合,让现场观众感受到打鱼小舟江中漂浮的情景,观众对这种既抽象又真实的表演有着极大兴趣,演员谢幕达18次之多。外国专家评论称,“梅兰芳博士现实主义的表演手法,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中国戏是有规律的自由动作”。
梅兰芳在美期间收到美国人和华侨欢迎
国内外戏剧理论家给予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历史性评价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戏剧文化的代表”。梅葆玖认为,父亲梅兰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这些民族戏曲的特征发挥到臻于完美的地步,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师。梅兰芳将中国的京剧带到了国际戏剧舞台,而台上台下的融合、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可进可出的表演手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各国戏剧家所运用。
梅葆玖和徒弟为大家表演京剧选段,图为欧洲时报记者严振羽摄
梅葆玖觉得,父亲能成功、如此辉煌,一方面是靠他个人的刻苦努力、多方面的学习和追求、以及乐观、豁达和诚挚待人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戏剧文化深厚、京剧气质尊贵、当时戏剧文化市场的成熟。
“我已经81岁了,生逢盛世精神爽。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新生代演员和观众的产生,人们欣赏水平不可能停留在50年前甚至80年前,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而不是破坏和削弱我国传统戏剧的特征。这种完善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就是梅兰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