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如何,看这个城市“摩天大楼”的数量就能看出来,正所谓寸土寸金,高层建筑才能最大化利用每一寸土地。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的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根据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CTBUH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中给出的定义,建筑高度在200 米以上的建筑物称为高层建筑,高度在300 米以上的被称为超高层建筑。
要建设好这些超高层建筑,就必须要用到超高强度的混凝土。因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超高强度混凝土的泵送、浇筑问题,如何把这些混凝土输送到超高层建筑的楼顶,对于泵送机械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近日,徐工的混凝土车载泵,又创下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标号为C120的混凝土,在模拟超高层泵送水平盘管1800 米(垂直 620 米)试验中取得成功,这也意味着利用这一技术可以一次性把混凝土泵送到620米的高度。而此前这一纪录的保持者是三一在2014年创下的,在广州东塔将C120超高强度混凝土泵送到了500米的高度。
超高强度混凝土是第一道拦路虎,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它的黏性也越强,这就意味着混凝土的可泵送性能变差。对于泵送设备来说,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因此也需要泵送机械输出更大的压力。
虽然现在来说,对于国产品牌,要生产出能够供超高层建筑使用的高性能泵,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此之前,这种技术主要掌握在老外的手里。
其次,即便是研发出了高性能的输送泵,还要解决的是泵管、管卡的抗压能力,泵管之间的密封性,以及泵送结束之后泵管内残留混凝土的清洗问题。所以,这对于制造高压泵管所需的材料,以及优化泵送性能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
在“超高压泵”投入使用之前,很多时候都会通过水平泵送模拟实验,来验证泵送设备垂直泵送性能的高低。
比如这一次,徐工通过了1800米的水平盘管,来验证这台HBC10040V超高压车载泵的垂直可泵送高度的极限,通过计算得出这台车载泵的垂直最大可泵送高度是620米,相当于155层楼高。
相比较水平泵送,垂直泵送也需要克服混凝土的重力,同时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会往下流,极易造成混凝土堵管问题的发生,因此垂直泵送比水平泵送难度更高。而对于这种超高层的泵送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上面的表格中,分别列出的是中联、三一、徐工各自旗下的高性能泵。其中,2008年,由中联重科自主开发的HBT90·40·572RS超高压混凝土泵,将C100超高机能混凝土成功泵送至411米高度;三一的这台HBT90CH-2135D混凝土泵,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将C120混凝土泵送至500米高度纪录的创造者,它曾经也创造过将C100强度的混凝土,泵送至600米以上的世界纪录;而徐工的HBC10040V车载泵,是目前新的C120高强度混凝土超高层泵送纪录的打破者。
从账面数据来看,确实是徐工的HBC10040V车载泵略胜一筹,不管是最大泵送压力,还是理论泵送速度,徐工彻底地打破了中联和三一此前所创下的纪录。
高性能泵的难点在于液压系统,最大出口压力直接限制了混凝土泵的最高泵送高度,比如徐工的这台车载泵,最大出口压力是40Mpa,在目前同级别的产品中,算得上是数一数二。
其次,要产生如此大的出口压力,对于整个泵送液压系统的优化很重要,如何减缓泵送换向所产生的脉冲对泵管的冲击力,对于泵送过程至关重要。液压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其恒定的泵送压力输出,也要保证其换向的稳定性,没有技术的沉淀,肯定是做不到的。
徐工的泵送机械发展迅猛,还要从徐工收购施维英之后说起,施维英可是全球混凝土泵送机械的鼻祖。而这台打破纪录的车载泵,也大量的采用了施维英的技术,也算是中国制造和德国技术的完美融合,对于当下越来越多的超高层的泵送需求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因为超高层的混凝土泵送成本是很高的,之前包括中联、三一在内的超高层泵送,单设备的使用成本就达到了十几块一立方的水平,这还不包括人工以及其它的使用费用。所以,只有我们自己掌握了超高压泵的制造和超高层泵送技术,才能降低使用成本。
施维英的技术是有目共睹,其在全球范围内也曾创造过很多的泵送纪录,在高压泵的技术方面,也有着很深厚的经验积累,这些对于徐工来说都是很宝贵的。
超高压泵是混凝土泵送机械中的高端产品,掌握了这种技术,我们才能不受制于人,高层、超高层建筑都离不开它们工作的身影,在建设现代的大都市过程中,它们也称得上是“国之重器”。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砼行机械”,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经第三方维权机构认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