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对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难题。
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同时保护孩子的童心?
青春期子女自我意识觉醒,又该如何与这些“半成人”交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
近期,在一档互联网谈话节目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老师与几位嘉宾共同讨论了“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话题。
我们为您汇总了一些观点,值得借鉴学习。
及早脱敏
李玫瑾教授观点:“我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它就是一个进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为了防止他后来出现什么事儿,你必须前边儿要做到什么事情,我们有一个概念叫‘脱敏’,‘脱敏’就是什么呢?对某一类就是不好的东西,慢慢去适应,而不是一下就接触。所以聪明的父母,其实他孩子早年的时候,也就是小的时候,损他几句,经常家里互相开个玩笑,甚至急了就直接吼他。他习惯了,到他那个时候就没问题了。现在关键是什么呢?孩子就一个,小的时候吧,爱的你不行,百依百顺;然后等到什么时候,他才较真儿呢。就是学习压力大了,一到初中,你如果这时候不学,他觉得你上不了大学,找不到一个好工作。这时候,他跟你急。你想,前边儿没急过,你现在急,这时间点儿不对,而且‘没脱敏’。”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父母就要善于塑造亲子关系的平衡沟通模式,不能盲目“赞美”,过分表扬。适当的生气、发脾气等情绪表露是一种“脱敏”的方式,一味百依百顺,到未来孩子压力增大时再进行约束,可能为时已晚。
敬畏之心
李玫瑾教授观点:“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您知道吗?这个‘敬’来自于哪儿?我认为首先的来自于‘畏’,得先‘怕’,他才会‘敬’,如果他不怕,他不会‘敬’的,但事实上,在小时候,他很多对就是长者的这个‘敬’,是有点‘怕’的。你比如见到老师他怕,他因为怕,所以他恭恭敬敬。那么,这个‘怕’怎么形成?现在,我认为我们很多家庭,没有研究这个问题。但我个人认为,我们有时候在讲,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但是我们可以这样,雷声大雨点小,也就是说这仪式,让他看得很可怕了,但是到最后处罚的时候从轻,让他真的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而不是说没事儿。”
亲子之间除了发自本真的爱,也要有敬畏之心。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可以采用富有智慧的“惩罚”方式,比如“雷声大雨点小”,但一定要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才能避免他/她在未来的岁月里接受生活的惩罚。
点到为止
李玫瑾教授观点:“就是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个到他发育接近成年的时候,这时候你跟他说,第一,话要少;我说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他听不进去的。他觉得我已经大了,你说的哪些东西我都懂,而且都是你讲了十多年的话了。因此,到这个时候就是什么呢?点到为止。比如说,他跟同学发生冲突了,你就问怎么回事儿。完了,两句话扭头走开。但是很多家长,可能达不到就是我说的这种,就是能够驾驭的这种能力,那么怎么办呢?你有的时候第一就要尊重他,要跟他去商量这个事儿,你说,‘这事儿要我认为,我会怎么做’你可以跟他这么讲,而不要指责他,‘就你瘦,你怎么能这样?!’他已经很委屈了,你还说人家傻,没路了。”
父母要学会掌握说话的时间段,孩子幼年时期,要多叮嘱,多聊天,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平等,不能再延续幼年的哺育方式,更要减少居高临下的指责。
立规矩的时间
李玫瑾教授观点:“所以,孩子处于青春期阶段,你不要跟他急。你跟他发生冲突的时候,三到五句话扭头走开,他会调整的。他当时不接受,但他心里会把你的话当个事儿的。可是,你非让他当时认错,他绝对不认。所以,父母这个年龄,就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你先横,叫雷声大,到最后雨点很小;然后一幽默就回来了。就是说,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有个意识,就是说,孩子小的时候,该说就要说,该立规矩就要立规矩,你该严肃就要严肃。你别小的时候你就放开了宠。为什么要在三岁上下说?越小说越好!你小的时候不答应他,他大不了地下给你打滚儿,你不要等他十二岁了。你小时候不立这些规矩,你到大了开始立,我们很多家长是属于什么呢,他该管的时候不管,他不该管的时候开始管。”
该管的时候管,不该管的时候要少管。为人父母需要做好平衡,更有艺术性地帮助孩子学会与世界相处。
父母如何示弱
李玫瑾教授观点:“孩子十二岁之后,父母就要学会示弱,‘我跟你讨论一个问题,如果遇到这个事,你会怎么处理?’孩子这时候他会想,我给你出主意,他反而接近成熟。”
沟通,有时需要学会“示弱”。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多与之“讨论”“协商”和“征求意见”,而不能用对立和命令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也能帮助孩子走向成熟。
有进有退
李玫瑾教授观点:“成年人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说话算话。这是我认为所有年轻家长,必须做的一件事儿。如果你妥协一次,就妥协无数次。但是我觉得这里,可以加上一个协商,也就是说,你给他留一个出口。比如说,这个今天咱没计划,咱今天买不了。然后这个咱回去研究一下,怎么来买。你就这样给他一个希望,然后回去你再提要求。所以,我那个在将这个,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是要有进有退。但是你说这个说话算数,是非常对的。就比如说我答应周六陪你去玩儿,如果我周六去不了,一定要告诉孩子,我哪天我一定陪。也就是说你答应的事儿,承诺的事儿一定要做到!”
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往往来源于此,在承诺的履行中,孩子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个体,也会感受到充分的爱和安全感。同时,李老师也建议,即使在有突发情况影响了承诺的执行时,也是一个亲子沟通的好时机,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协商和沟通。
和孩子聊什么
李玫瑾教授观点:“家里有孩子青春期,就是在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其实我觉得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最跟孩子聊最多的,就是人这一辈子,都有哪些种活法。就是说你比如说我跟孩子交流,我说,‘我觉得你记忆力特别好,我觉得你可以,就是做哪类的工作。然后,我说你操作性好,你可以做哪一类工作。然后,在他高考之前,我可以给他提出大概五种,就是可以发展的,今后未来的方向。’我们现在有很多家长不谈这个,他就是管一个分数,分数。然后考高分,然后著名大学。从来没有让孩子去有一个自我的选择。所以,我觉得青春期尊重孩子特别重要!”
青春期,父母应该和孩子聊哪些话题?李老师给出了一个亲子沟通的好题目:人生和未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与孩子聊这些“形而上”的话题,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我选择的重要价值,而不是功利地盯着成绩,追赶着孩子茫然前行。
谈话的时机
李玫瑾教授观点:“你看我在孩子到初中这个阶段,第一就是我跟他谈事儿的时候,基本都是去超市,或者在遛弯儿这个过程谈。我不在家里坐着跟他一本正经谈一个事儿。第二就是涉及到特别敏感的,比如说我发现他交朋友了,但是我又觉得有危险。那象这种情况,我就很认真地,给他写一个很简单的一封信。这封信当中,我先夸他,然后我告诉他,我说爱实际上是什么,爱情和什么有关。这就是说,你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什么一天到晚的话不停。有的还把人叫过来说,你跟我说说,你那个找的什么人?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要智慧一点,比如说有些话吧,就是幽默一点,说得轻松一点。”
发生在日常场景中的沟通,更容易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当遇到尴尬或棘手的话题,父母不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与孩子沟通解决,而不是耳提面命式地训斥和沉重的长谈。找好场景,有时也能影响谈话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