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罗宾斯在《力量原则》说过这么一句话:
一个人当前所处的境况,是他自身信仰的准确反映。
我一直深以为然,这句话其实在说,你相信什么,最后就会得到什么。
这种观点放在一个人的金钱观当中同样适用:
有的人觉得“金钱是万恶之源”,但有的人觉得“贫穷才是万恶之源”;
有的人看到自己中意的手表会说“我可买不起”;但有的人看到会想“我怎么才能买得起”;
有的人看到有钱人会说“富人遭人妒,有钱有什么好”;但有的人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富有。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问,怎么可能有人不希望自己变得富有,享受更好的生活?
但仔细想想,你真的喜欢钱么?
你只不过是在去商场消费时,会因为自己囊中羞涩而在那一瞬间闪过“我要是有钱该多好”的念头,然后沮丧那么一阵儿,回到家,一集电视剧就让你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净。
就像很多大肚便便的人走在大街上,看到体格强健的人从身边擦肩而过,也只是那几秒钟闪过羡慕的念头,但回过头又开始了胡吃海喝的日子。
我们会发现,只有需求迫切而又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才会去手忙脚乱地想办法,有的甚至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直接选择逃避。
话题回到我们要讨论的主题一一金钱,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包括我在内,都谈不上有多渴望财富,因为真正渴望富有的人,会去思考,会去行动。
但遗憾的是,从“二八定律”的角度讲,大约80%的人选择了逃避和妥协。
我们拿健身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希望拥有像杰森斯坦森那样健壮的身材,我的同事小张就很崇拜他,微信头像都是偶像在练背时的照片。
就是这张,,,,,
去年他就立下flag要努力健身,减脂增肌,话是说出去了,健身卡也办了,但是健身房他去了几次我不清楚,反正今年他比去年更圆润了……
赤裸裸的结果暴露了你到底为自己“钟爱”的东西付出过多少,其实到头来小张可能才发现,其实他根本不爱健身,让我们看看杰森斯坦森在MH杂志中谈到健身,他是怎么说的:
“我从来他妈不管什么卡路里,一个苹果?如果这对我有好处的话。我就吃五个!香蕉?吃一把!”
他还是一个把态度摆在第一位的人,从下面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健身的态度:
"许多人开始运动的时候根本没有强烈的渴望,这些人都应该拉出去好好揍一顿!听着,你是到这里来训练的!那就他妈的好好练!”
引体向上
以及他对自己身体的理解:
“你的身体像一包炸药,你用铅笔戳它一整天也不爆炸,而你用一个大锤子用力一击,Bang!它就炸了。所以,玩命地锻炼40分钟要比1个半小时不痛不痒的锻炼要有用得多。"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来看一看他平时的健身计划:
除了周天以外,他每天在一个前海豹突击队训练营训练;
周六会安排一个长距离奔跑训练包括山路训练;
其他的五天都在洛杉矶LAX附近的一个摄影棚内训练,因为这里有蹦床、攀岩绳、拳击重袋、杠铃、壶铃、哑铃、拉条等设备。
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和付出,他才练就了健硕且肌肉线条分明的身材,直到今天,他已经52岁了,身材确仍然耐打。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和杰森斯坦森一样,去那样疯狂地健身,而是要向大家揭露一个事实:
真正热爱一件事的人,会拼尽全力,想尽各种办法去做的,就像好多人说自己想生活地更富裕一些,但他们只是嘴上说说,心里可能并不这么想。
即使真的会这么想,真正想办法去做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真正热爱的人敢想敢做
这个问题乍一看面很大,我们可以从这3个方面去解读一下:
1.失去了让自己的资产增值的机会
这一点是很致命的,很多上班族究其一生,也,没能逃脱房贷车贷的阴影,终日尝尽奔波苦,看似忙碌,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偏见惹的祸。
因为内心不是真正渴望有钱,也不会花时间去思考,所以就用工作,这种“暂时的办法来解决自己长期的资金短缺问题”。
根据盖洛普(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调查/咨询公司)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全球民意调查显示:
只有6%的中国雇员能“积极地投入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这个数字与当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伊拉克持平。
为工作奔走的人们
也就是说,有94%的人,并不喜欢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之所以还会维持,多半是因为生计所迫,或是已经积累了行业经验,不愿再冒险跳槽。
所以,大家光是平时的工作就耗费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加上没有理财的习惯,所以当机会来临时,都往往因为没有启动资金而作罢,丧失了翻身的机会。
2.不会合理规划收入,入不敷出
今年5月28号,珠海是某小区27岁的小陈,因为透支14张信用卡,欠下87万,在家里烧炭自尽。
根据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信用卡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2017年中国信用卡人均持卡量已经增长到了0.39张/人,我们的人口基数在变大,人均持卡占比也在扩大,可见人们对于过度消费的漠视程度。
信用卡人均持卡量
与此同时,花呗,白条等金融借款平台也深受大家的欢迎,尤其是年轻人,你可以打听一下,周围有多少人一发工资,就赶紧去还信用卡,你会发现,人真的很多。
这样入不敷出,挣得少花的多,把过度消费当成习惯,最终只能把自己拖垮。
3.失去受教育,学习的机会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
21世纪的文盲早已不是那些不能读书和写字的人,而是那些不能学习,忘记,再学习的人。
其实不难理解,无论什么时候,人对自己最大的投资,都是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大脑,你的大脑多值钱,你就有多值钱。
最近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工程师马皓文对自己儿子马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多用用你的脑子,让你的脑子动起来。”
这句话,救了被困在洪水中的马飞一条命,他用门板做船的主体,床单做船帆,顽强地从肆虐的洪水中逃了出来。
马飞脱困
没有对教育和学习的投资,连一本专业书都舍不得买,连一场有价值的付费讲座都不愿去听,本身就让我们处于了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反过来讲,如果不能持续学习,那么我们也会丧失很多致富机会,这里的学习受教育,不是狭隘的、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体验学习,听讲座,参加交流分享会等等。
对金钱的偏见减少了我们学习的机会,反过来不学习、不试错、不进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穷。
分析了一些现状,下面我们来具体给出一些方法,在对自己的“财商”投资前,我们先来缕清三个概念:“资产”和“负债”,以及“现金流”。
我们先来解释现金流的概念,简单来说,现金流指的是:
投资项目在其整个寿命期内,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的全部资金收付数量,它是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必备资料。
简单说,现金流可以说明一个人到底是怎么处理他的钱的。
比如,我每月15号发工资,发完工资我就买衣服,付房租,支付各种生活开支,基本上就没钱了,那么我的现金流就是:
典型的穷人现金流
不少中产们有自己贷款买的房子,车,所以他们的现金流是这样的:
中产现金流
而富人的现金流是怎样的呢?
富人现金流
在彻底看懂这个表格之前,我们在了解一下“资产”和“负债”这两个概念。
在这里,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按揭贷款买的房子是你的资产,还是负债?
好多人可能会说,房子是我的,当然是我的资产,但实际上我们都错了。
简单来说:
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我们口袋的东西;
资产现金流
负债则是把钱从我们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负债现金流
这么一来。联系上面富人和穷人的现金流对比图我们就很容易发现:
富人们总是在用自己的资产项提供给自己大量的收入,以此来抵消自己的支出,而穷人和中产则几乎没有自己的资产,工资一发下来,就被负债和各种支出消耗殆尽。
在了解了这三个概念后,我们来具体看看,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钱”。
一个真正“爱钱”的人,一般都会从这4个方面去跟进:
1.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很多人在自己收入增加后,为什么过几年还会回到一贫如洗的境地?
原因就是他们没能控制自己的支出欲望,在我们的认知中,NBA球员的薪水放眼全球,也称得上是高收入。
但就是这样一群月收入超出寻常人一辈子总和的土豪们,却经常穷困潦倒地出现在花边新闻中,很多人退役后没多久,就败掉了自己的全副身家。
有着“雨人”之称的超级暴力大前锋肖恩-坎普,巅峰时与佩顿一起杀入总决赛和乔丹激战,生涯合计赚到9150万美元,但也因为大手大脚和抚养费搞到自己破产。
他光明面上就有6个女朋友7个孩子,更可怕的是,坎普当时选择早早进入NBA,就是因为有了私生子,需要赚钱来付抚养费。
坎普
还有自己都不记得有多少私生子的魔兽霍华德,他未来真的是有苦日子过了。
说一千道一万,他们挣得不够多么?显然不是,最后让他们变得穷困潦倒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挣得多,花的更多,难以平衡自己的输入和支出。
所以,第一条建议就是我们尽量要提高收入,减少开支,也就是所谓的开源节流。
在提高收入方面:
提高专业技能,有一技之长,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让自己变的更值钱;
利用起平时琐碎的时间,搞一个自己喜欢的副业;
学点金融知识,尝试理性投资理财。
在减少开支方面:
养成记账的习惯,明白自己的钱都去了哪,这样下次花钱就会理性很多;
尽量自己做饭,省钱还卫生,点外卖高盐高油,支出高对身体还不好;
平时穿的衣物包括用的东西,除了一直特别喜欢的,根据自己收入的水平,合理地选择,你说你一个月挣3000块,动不动就想买阿迪的椰子,这样确实不太现实。
学会储蓄
2.学会储蓄
在如今倡导过度消费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储蓄,老人说得好: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一个真正“爱钱”的人是会让钱给自己打工的,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每月至少将自己收入的10%用于储蓄,你会发现,和以前全部花光相比,只花90%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要注意:
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动自己的储蓄;
用自己学到的理财知识来管理自己的储蓄金,包括理财,投资,让钱生钱;
整个过程,也是培养我们自律能力的过程。
这样你就会发现,每一次储蓄都会让你的目标更明确,让你知道你是自己储蓄金的老板,你可以用他们来替自己赚取更多的利润。
3.在储蓄的基础上,学会投资
学会投资
在这里主要分为两点,一个是对钱的投资,一个是对人的投资。
对钱的投资
好多人之所以不去投资,而是老老实实把钱存在银行,因为外界包括周围人给他们传递的信息都是:投资有风险,一不小心就赔光了。
这句话对,其实也不对。
投资是门学问,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投资知识,跟进市场政策,掌握一手消息,才能最大概率地获取利润,好多人之所以惧怕投资,是因为他们混淆了投资和赌博的概念。
两者的区别在于:
如果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不是在赌博;如果你把钱投进一笔交易然后只是祈祷,才是在赌博。
好多人买基金或者股票,都是别人买什么你买什么,人云亦云,要么就是碰运气,其实本质上你就是赌博。
真正的投资,其实是在了解了基本的金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操经验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金钱的交易和运作。
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理性投资
在这里推荐一个粗暴的投资入门方法:你直接去考一个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过了,大概心里就有一个轮廓了,这个是知乎上最多的人推崇的方法,也不玩虚的,实操性强。
对人的投资
这个其实比较简单,那就是学会借助比自1己优秀的人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做事,这里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你给他钱,他给你办事。
比如你想投资,又不2想冒风险,那就雇用一个理财专家帮你理财,安全又放心,收益也差不到哪去。
4.学会持续学习
现在的社会信息迭代速度快得吓人,4G的时代即将过去,5G即将进入舞台的C位,人工智能在未来将会取代很多简单而又重复性高的工作。
每天都有新的科技颠覆者过去的旧事物,而我们如果不能持续性学习,终将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持续性学习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规定自己半年学一个新的技能,比如游泳,再比如学习计算机语言Python等等,让自己在一个周期内变得更加优秀;
定期读书,纸质的也好,用kindle读电子书也罢,每天进步一点,时间一长,你和别人的差距就会拉开。
我们也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即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模拟,让自己更快更牢地掌握新知识。
这一概念,是埃德加·戴尔提出来的,他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实践和体验学习到的知识,效果是最好的。
体验式学习效果很好
历史证明,一个真正热衷于创造财富的人,其实是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
马克思曾说:
实践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所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动用自己的大脑,拼尽全力地去做一件事,才代表你真正热爱它。
一一END一一
注:本文受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穷爸爸》以及博多·舍费尔的《财务自由之路》启发所写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