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一一董明珠
提起格力电器,除了它魔性的广告语一一“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外,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董明珠。
在今年12月8号召开的2019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公开斥责某企业,斥责其旗下的空调质量虽低于国家标准,但仍在市场上欺骗消费者。这种现象没有人敢说,她来说。
末了,董明珠还补充道:“对于这家企业,我不是要把它整死,而是希望它改邪归正。”此话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董明珠不仅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
在上个月刚过去的“双11”当天,格力宣布让利30亿元打击低质伪劣产品,此举虽引起友商的不满,但董明珠才不管你那么多。
最终,格力在天猫平台空调品类实现销售六连冠,销售同比增长200%;其自有平台“董明珠的店”全品类销售额3.63亿元,同比增长48倍。
你瞧,董明珠给外界的印象一直都是这么强悍,做事雷厉风行,不讲情面:
对待下属,她要求严苛,一不满意就会大声斥责,董明珠宛如“铁娘子”般捍卫着格力的原则,属于实打实的女强人,令人心生敬畏;
对待对手,她更是有着自己前瞻性的眼光和雷霆手段,这一点,从2004年格力与国美电器的渠道之争就能略见一斑。因为选择维护大多数经销商的利益,离开国美的那一年,格力的销售额猛增30个亿;
即便是对待自己的亲哥哥,该走的“后门”,董明珠一点便利之门也没有开,两人因此20多年没有来往,格力的诚信口碑自此在经销商们的心中愈发牢固。
都说“慈不掌兵”,一个能对自己下狠心,治理企业当严则严,不心慈手软,那么她悉心耕耘的事业自然会有起色。
凤凰新闻曾经这样评论董明珠:
“董明珠这个与“格力”、“空调”画等号的女人,无论做空调还是卖空调,都推向一种极致状态——投入巨资自主研发,自己掌握核心科技。”
这里的“极致”,也许就是其“铁腕”领导下的格力,必然会趟出的一条道。
1990年,董明珠和百万名南下珠海谋出路的人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那一年,她36岁,因为丈夫意外去世,自己在南京做文员挣的钱难以抚养自己8岁的儿子,所以她才决定另谋出路。
都说为母则刚,如果说让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是董明珠到珠海闯荡的初心,谁也没想到这个坚韧的女人在29年后,仍然扛着格力这面大旗。
董明珠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格力电器的前身一一海利空调器厂做销售员,不得不说,董明珠确实有做销售的天赋。这一点,从她用40天时间追讨一笔42万元欠款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出。
当时,董明珠作为一名底薪只有200块的销售小白,丝毫没有怯场的意思,她每天守在对方办公室门口,并让人传话:货或者钱,你至少要给我一样。
对方的员工看董明珠每天这么耗着,也怪可怜的,于是就悄悄地透漏了老板的行踪。最后,前后通过40天的努力,董明珠终于拉走了一卡车空调。
离开时,董明珠撂下一番狠话:“我以后再也不会和你们做生意。”看着后视镜里对方的工厂渐行渐远,她明白,自己的路才刚刚开始。
因为业务能力强,1994年董明珠被提拔为格力电器经营部部长,那一年,她一个人的销售额占整个公司的四分之一,足见其强悍的销售功底。
不仅如此,她还极善总结经验,追讨欠款的经历暴露了这一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一一赊账,于是董明珠在1995年立下了“先款后货”的代销规矩,她规定:
“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
此举得到了格力老总朱江洪的大力支持,制度实施当年,格力的销售业绩提升了5倍,董明珠也连续数年夺得全国销量第一,而且在外没有应收账款,也没有任何的三角债。
很快,董明珠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做起,一步步从经营部部长、销售副总、总经理升任至如今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转眼间她已在格力拼搏了28年。
她曾经在一次采访时说:
“制造业的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就像格力一样,27年的时间我们做到1千多亿。1994年在全公司开会时,说未来我们格力做到30万台的时候我们就很自豪了,但是现在格力做到5千万台了。所以一个人勇往直前是没有止境的。”
这一路走来,她并不眼馋于企业走得有多快,而是用尽全力将企业的地基打牢。为了让企业正规化,早期她先是从自身做起,杜绝公司内部复杂的裙带关系,严打照顾“自己人”的行为;
随后,她又成立了经济检查办公室,严查商家要货时塞红包的行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广大经销商提供了公平的合作机会,还让公司内部的风貌焕然一新。
董明珠直言,在格力的发展过程中“不在乎楼层有多高,在乎地基有多深”,格力在她的推动下,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直到今天发展成为我国空调业的龙头。
企业长期发展需要打好基础,打好地基又和与时俱进的制度密不可分,不遗余力地推行制度建设,这是一家企业有原则的表现,也是它值得信赖的地方。
庄子在《逍遥游》中也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古人诚不欺我!
无论是做人还是办企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前期积累的资本,即使铺的再大,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一阵风吹过去,兴许就塌了。
董明珠当然深知这一点,走得慢不怕,方向对了,一步步走下去就行。
2004年是国美电器极速扩张的一年,因为家电大连锁模式在城市市场的销量越来越大,国美的话语权也与日俱增,于是其萌生了扼住家电厂商喉咙的想法。
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家电厂商不能给出国美规定的广告赞助费,后者就会发动价格战,降价处理相应品牌的产品。
这一次,国美将矛头指向了格力,但是它不知道的是,格力背后站的是董明珠。
同年2月,国美在没有提前通知厂家的情况下,突然对所售的格力空调大幅降价,企图逼迫格力让步,没想到董明珠很快率领格力做出回击:所有的格力空调撤出国美卖场,我不在你这儿卖了。
6年后,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那段岁月,她说:
“我记得2004年,有个专家说,你离开国美必死无疑,但我当年就回击了一个耳光,增长了38个亿。”
这其实是一把“赌局”。
董明珠心里清楚,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强硬,那么自家产品的销售渠道就会被大幅度限制,人家说东你不敢往西,咽喉让国美扼住,以后的日子就会不好过了。
她也不知道,下注以后结果如何,但她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让对手“坐庄”。
当时的报刊报道此事
于是,她把格力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除国美以外的其他经销商身上,“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结果证明,董明珠赌赢了。
格力的强硬举措深受其余中小经销商的欢迎,取得奇效。
不止是国美,另外一家家电巨头也因为自持和董明珠关系不错,得知格力已经将某省的销售代理权交由一家公司负责,它们还是想要横插一杠,抢夺代理权。
事情的结果是,董明珠和这位老友在电话里吵了40分钟,双方吵得是面红耳赤,但最后,董明珠还是没有妥协,因为这是格力的原则,不容打破。
如果谁都想凭借所谓的关系换取利益,公司不得乱套?
此事过后,格力在这家企业的产品被全部撤柜,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其因此积攒的口碑也越来越好,在业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董明珠说:“不能坚持原则的人,一定是有私心的。我没有一点私心,所以我能坚持原则。”
《吕氏春秋》中曾记载:“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一家企业要有自己的原则,做人同样如此。
电视剧《情满四合院》的傻柱,因为做了一手好菜被聘到饭店当大厨,他向老板要了2500块的工资,并把其中的500块分给了自己的徒弟一一胖子,还教他厨艺。
因为傻柱厨艺精湛,所以饭店生意火爆。饭店老板杀鸡取卵,想要用1000块聘请厨艺尚未到火候的胖子当主厨,以此替换傻柱。
胖子一见有钱拿,早将什么做徒弟的原则抛之脑后,很爽快的答应了老板的要求,傻柱离开的时候,胖子一脸耀武扬威,话里话外透露出“傻柱你已经日落西山”的意思。
没成想傻柱离开后,饭店的生意一落千丈,客人们都说饭菜不正宗了,老板无奈之下,只能又将傻柱请了回来,胖子也因为之前没有原则的行为受尽冷落。
傻柱教训胖子
原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外人评价你的一张明信片。没有底线、原则尽失的人,不仅自己是混沌的,周围的人也会受到牵连。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以称之为没有建立与外界的清晰界限。
一味的放弃原则的人不是强者,太固执的执着也是不够的。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完成所有挑战的人才算是心里有了一杆称,衡量自己,也丈量他人。
作为事业型的女强人,董明珠也坦言,自己对于家人的关心还是太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段董明珠和母亲的故事。
董明珠和母亲
有一年董明珠生病住院,母亲负责每天给她带饭,那会儿正值夏天,南方气温湿热,一日三餐母亲来回奔波,从未叫苦。
一次,来送饭的母亲刚进门就将饭盒递给董明珠,并让她快吃,董明珠一扭头,瞥见了母亲身上穿的白衬衫,背后已然湿透,在那个瞬间,这位女强人的情绪顿时爆发。
即便再苦再累,母亲从未在她们几个孩子面前抱怨过,这一点,董明珠特别像她的母亲:
遇到问题,总有一股子韧劲儿,不抱怨,着手解决就完了。
正是靠着这股子不服输,不抱怨的劲头,董明珠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她直言,母亲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带给她的影响多是正面的,这也促使她总是用积极的眼光去审视问题。
由此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伴其一生的。
父母斥责孩子
有的父母习惯把白天在单位受的气,投射到孩子身上,抱怨社会不公,吐槽领导能力不行。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消极的眼光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包括学业以及自己的朋友。
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一一“最后,我们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模样。”说得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
“一个人如果拥有自信与热情(当他的心理活力能够滋养自己时,这个状态叫做自信,当他的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就是拥有热情),那么整个人就是积极向上的。”
如果我们的活力既能滋养自身,又能影响他人,那一定是很有成就感的一种状态。
至少从目前来看,成功的企业家总是抱怨少,办法多的一类人,董明珠很显然正是其中的翘楚。
“想法创造生活,而话语又表明了想法。”我们平时说的话其实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在不断无意识的抱怨过后,我们其实也只是把自己的状况搞得更被动。
强悍如董明珠,在20年不与哥哥来往之后,最后还是选择了和解。
她曾在2013年央视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和小米的雷军打赌,就赌未来5年,小米的营业额会不会超过格力。
董明珠和雷军
去年,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起点》上演讲,董明珠再次谈及与雷军的“十亿赌约”,她自信地表示,自己一定能赢:“只有实体经济的崛起,制造业的崛起,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
5年时间已然过去,格力赢了么?我们未曾可知,但品牌之间的角力却永远不会停歇。
有人说,董明珠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是被时代选择的一批人,他们赶上了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产品靠组装,生存靠销售,只要敢打敢拼,不仅不会饿死,还会活得很好。
很多人抱怨自己所处的时代不济,给不了自己发展的空间,感觉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难以融入其中,由此衍生了不少穿越的剧本。讽刺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只要不是这个时代,其他的年代都挺好。
乍一听,颇有些张爱玲所言“白月光”的味道。
高晓松曾说:“真的让我来选,一万次我都还是会选要生于1969年11月14日,我要来经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这半个世纪。”
我想,如果让董明珠来选,她势必也会选择出生在1954年的南京,因为她深爱着那个时代,那段岁月成就了像董明珠这样的一群人,或光芒四射,或星光黯淡,但他们共同铸就了那片历史的天空。
我们被历史选中,也属于这个时代,势必也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每个印记堆积起来,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段段缩影如录影带一般,缓缓放送着历史的影像。
培根曾说:“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是在我们的背后。”他告诉我们,一切要向前看,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这算是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马克思接着说:“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这位伟人告诉了我们方法,完善他人即是完善自我。
信念有了,方法有了,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
一一END一一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