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看过电影《攀登者》之后,杨光(胡歌饰)的登山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杨光虽然酷爱登山,但因为遗传了父亲的先天性马凡综合征组织疾病(大概率诱发心脏病),所以随队医生告诫他说,这样的身体状况攀登珠峰危险系数很高。
杨光出于对国家的使命感,和想要完成父亲的愿望,仍然冒着风险选择了随队攀登珠峰。
在登山途中,他将保命的睡袋割下一部分让给了队友,本想着自己能扛过去,但醒来之后杨光发现自己的小腿被严重冻伤,最后不得不选择截肢。
其实,杨光这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他真实的名字叫夏伯渝。
夏伯渝
时间回到1975年,作为中国登山队主力队员的夏伯渝首次挑战珠峰,当时登山队分为好几个组,夏伯渝被分在突击组。
这一次攀登珠峰,他为了保护队友,最终并没能登顶,这也成为了他此后43年的一个心结。
夏伯渝回忆说,当时他们队已经到达珠峰海拔8600米的位置,在营地等待最后的冲顶,可是暴风雪越来越大,食品和燃料等供给几乎被耗尽,队伍只得被迫下撤。
下到7600米处时,队里的一位藏族向导体力透支,丢失了睡袋,于是外号“火神爷”、在登山队里被公认为耐寒体质的夏伯渝就把自己的睡袋让了出来。
夏伯渝就这样和衣睡了一夜,没想到珠峰的恶劣天气一点也没给他面子,短短一个晚上,他的双脚就被严重冻伤,最终被迫截肢。
夏伯渝
此次登山行动对于夏伯渝个人来说是失败的,但在1975年的5月27号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的另外九名队员继1960年后,再次成功登顶珠峰。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北坡安装了登山梯,并且在极端环境下工作了足足70分钟,成功测量了珠峰的精准高度(8848.13米),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实力。
这次胜利,是整个中国登山队一起不断努力的结果,夏伯渝作为登山队的一员,内心也异常激动,但他还是想要自己亲自再登一回珠峰。
但命运却还是不肯放过这个心怀登山梦的年轻人。
1996年,夏伯渝又患上了淋巴癌,他每天都与死神赛跑,扛过刮骨之痛,历经四次大手术之后,他的癌症竟奇迹般地被控制住,20多年没有扩散。
病情稍一好转,夏伯渝又开始为登山做体能恢复训练,他曾经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了大运动量训练,我们来看看他的训练项目:
负重10公斤深蹲1500个,引体向上100个,俯卧撑360个……
做俯卧撑
这种训练量,很多大小伙子都扛不过来,夏伯渝却默默坚持了很久。
很快,他在2008年攀登上了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就当是为自己登顶珠峰做一次适应性训练。3年后,夏伯渝夺得了攀岩世锦赛双腿截肢项目组难度赛和速度赛的两项世界冠军。
他做的这些努力,都为2018年自己成功登顶珠峰打下了良好的技术以及体能基础。
此后,夏伯渝又尝试了3次攀登珠峰,但都以失败告终:
2014年,他抵达珠峰大本营,却赶上了尼泊尔登山史上最大的一次山难,当地政府取消了当年的攀登计划;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引发珠峰雪崩,夏伯渝从大本营中死里逃生;
2016年,他第四次攀登珠峰,在海拔8750米处突遭暴风雪,被迫撤退,这一次夏伯渝距离登顶只差了94米。
海伦·凯勒曾说过:
虽然世界多苦难,但好在苦难总是能够战胜的。
随后,夏伯渝用自己第五次攀登珠峰的尝试印证了这句至理名言,这一年他69岁。
2018年3月31号,夏伯渝第五次踏上征程,登上了去往加德满都的飞机。
夏伯渝登顶珠峰的路线及时间规划是:
5月9日,从C1到达C2;5月10日,从C2到达C3;5月11日,从C3到达C4;5月12日,三小分队C4集合,休整一天;5月13日,珠峰冲顶,冲顶后下撤到C4。”
夏伯渝登山路线图
历经重重磨难,在5月14号的上午10时40分,夏伯渝成功登顶珠峰,这比他计划登顶的时间整整晚了一天。
登顶的最后阶段,夏伯渝在前往8400米的C5营地时,短短20米的路,既窄又斜,他走了足足半个小时。
好在,这一次他成功了。
夏伯渝成功登顶
截至目前为止,夏伯渝仍是世界登上珠峰年龄最大的残疾人,也是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人,他用43年的努力,写下了一段“老人与山”的故事。
1975年第一次攀登珠峰失败后,照理说夏伯渝作为一名残疾人已经失去了再次攀登珠峰的身体条件,但是夏伯渝却在经过数年的尝试之后,在2018年成功登顶。
如果从表面上看,他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大的信念,但如果我们透过他登山的表象往里看,会发现夏伯渝身上自我变革的底层逻辑。
1.变化带来不确定性,由内而外推动自我变革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攀登者们本身就是借助变革带来的挑战成长起来,并欢迎一切可以使之向前走、向上冲的机会。
珠峰天气变化莫测
因为他们知道,在山上攀登的过程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攀登者们最爱说的一句和天气有关的话就是: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天气,眨眨眼,天气就变了。”
这句话其实从侧面证明了:
如果你无法适应和利用变化,将会摧毁自我攀登的能力,所以这种气候以及登山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就会让登山者本身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
正是登山时的不安全感,才从本质上推动了夏伯渝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拼命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好应对不同的突发状况,增加自己活下来的机会。
夏伯渝
2.学会借助“固定桩”的力量
在了解登山过程中我们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之后,我们就要学会借助那些自己可以掌控的东西,增加我们存活的概率。
比如,在登山过程中要学会借助强有力的固定桩,用于支撑自己,夯实接下来的每一步。
这些冰壁上的固定桩会给我们更多的支撑,由此来减轻我们自我变革过程中产生的恐惧感。
就像我们上小学时预习课本上的知识,如果一味地靠自己的理解去熟悉书上的基本概念,那样反而会走弯路,怎么办呢?
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对于概念的解读,借助老师的讲解,深层次地理解一些基本知识,简单来讲,就是学会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复制老师的思考过程。
借助“固定桩”的力量,走好每一步,是成功的开始。
登山从来都不是一段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战略性地修整,以应对突发的恶劣天气,保存体力的同时调整接下来的登山方案。
3.有自己的支撑体系
最后,登山时我们永远需要一个后援队,这是我们的支撑体系。
其实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我们后方做好保障工作,接应我们后撤的后援队永远是我们的最后一个筹码,也是我们给自己设立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就像我们高考填志愿一样,总要有一个“保底志愿”,这个志愿的作用就是以防万一,根据历年的报考经验再结合目前自己考的分数,最低也能考上这个“保底志愿”所填写的大学。
这个“支撑体系”既可以是我们不断学习,从而内化成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也可以指我们依靠良好的消费习惯,每月为自己存下的存款。
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夏伯渝
有这3个环节互为支撑,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完成了自我的变革,变得和之前截然不同了。
这就是我从攀登者夏伯渝身上学习到的自我变革逻辑,希望大家能受到一些启发。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