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3种“习惯”,家长别忙着纠正,可能是孩子变聪明的征兆

2019-06-03     C位妈妈

文|韩晓育儿经(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人的脑容量和智商虽然遗传很关键,但在婴幼儿时期,人脑相连的神经元非常少,可以通过后天的刺激和锻炼提高智商。

很多家长反应,宝宝在进入半岁后开始出现了在成人眼里这样或那样的“坏习惯”,而且越来越多,于是父母们就开始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习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纠正。其实不然,有的“坏习惯”却正是他们智力发育的表现,当您遇到以下这几种情况千万别着急,这说明你的宝宝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

用手抓饭

在用手抓饭的过程中宝宝可以体会到自己吃到饭的乐趣和成就感,再加上父母在一旁的鼓励和赞许,孩子慢慢地会对今后将要学习的事物越来越积极、主动。

促进手指精细动作、小肌肉的发育。经常用手抓饭,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手指小肌肉得到充分锻炼,当到了学习用笔阶段后对笔的控制能力非常强,写的字会很漂亮。

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不要小看这个用手抓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能够精确地抓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送到嘴里,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和智力开发过程。

促进食欲。用手抓饭还是一种培养兴趣的过程,宝宝愿意反复接受自己挑选的食物,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及时调整,避免今后产生挑食。

拍桌子、摔玩具

孩子开始拍桌子、扔东西,他的抓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比起用手抓饭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手指的肌肉锻炼到了整个手臂的肌肉,有益而无害。

促进智力发展。宝宝对这种拍打的声音非常感兴趣,通过自己用力拍打感知敲打物体会发出的不同声响,这个声音可以刺激宝宝的大脑反应,引起宝宝的思考。

提高认知能力。在摔东西过程中他们会发现瓷碗摔下去会应声碎掉,玩具扔出去后可能会坏掉,杯子里的奶打翻在地有牛奶溅出,他们通过这一过程观察大人的表情,捕捉这些表情加以分析,用这种方式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模仿大人抽烟喝酒的样子

模仿本身没有对与错,存在对错之分的是成人的行为在孩子身上的反映。当看到孩子在模仿大人们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时,父母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约束自己行为,做到言传身教、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换个正确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把侧重点放到模仿上来。

有一次去堂哥家玩,他家的两个男孩正在抢玩具,堂哥说:“小帅,你不应该抢哥哥的玩具,你应该问哥哥愿不愿意跟你交换。”没想到此时小帅模仿起他爸爸的口气说:“小帅,你不应该抢哥哥的玩具,你应该问哥哥愿不愿意跟你交换。”堂哥说:“你总是不听话。”小帅说:“你总是不听话。”......就这样堂哥讲一句他学一句,恶性循环了好一阵子,最后小帅挨了打,安静地坐在一旁耷拉着脑袋再也不说话。仔细留意一下不难发现,这个学话模仿的过程,对于两岁多的小帅只是为了好玩,顺口就跟着说了,并不太明白这一行为的真正意义,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了打。

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本身是靠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模仿父母化妆、打电话、开门、关门等行为时不应该抑制或强行制止,在保证孩子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应该支持他们去做。但对于礼貌问题,家长们应该在孩子心平气和事情发生完了以后慢慢讲道理。

喜欢模仿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较强。宝宝此时非常渴望能快速掌握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模仿过程中,他的小脑袋在思考学的像不像,怎样可以更像,思考后再通过神经元反应到自己的行为上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喜欢模仿的孩子想象力更丰富。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孩子的想象力与生俱来,其实他们不仅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他们也喜欢模仿动物或其它什么东西,这个过程提升了他们的想象力空间。

​总体来说,那些“坏习惯”无非是因为孩子对世界天生好奇的表现,并没有“好”与“坏”之分。牛顿对头顶掉下的苹果产生好奇发现了万有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的蒸汽好奇改良了现代蒸汽机。以上出现的种种习惯,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如果你爱他,那么从现在开始,尊重孩子的一些“坏习惯”,陪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敏感期。

今日互动: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喜欢用手抓饭吃?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关注【韩晓育儿经】,棘手的育儿难题和倍感幸福得育儿瞬间都能得到帮助和回应,经历和经验可能不同,但我们爱孩子的心始终一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N9b_msBmyVoG_1ZfX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