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丨普洱茶的成名地,一个不知道地名由来的茶山

2020-04-07     晓德书号



倚邦作为地名出现,最早在1714年的《元江府志》,其中记录了“迤邦”(即倚邦)和“普洱茶”。
倚邦,在历史中一出场,就和普洱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元江府志》载:


“莽支山、格登山、悠乐山、迤邦山、蛮砖山、驾布山,六山在城西南九百里普洱界俱产普茶”。
“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


文献中明确了两点:(1)六大茶山产普茶;(2)普洱茶特点为“性温味香,异于他产”。


再一次出现倚邦,是在1765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50年后,倚邦终于成了普洱茶滋味的代表。

接下来的文献资料中,多引用赵学敏的说法,是作为共名“茶山”或“六大茶山”,突出“倚邦”和“蛮专”滋味比其他茶山滋味优越。


读到此处,有一个疑问从内心生发出来:倚邦,为什么叫倚邦?倚邦这个地名背后,究竟隐含了哪些历史信息?我们又能从这些信息中,能发现哪些和普洱茶的历史线索?
为此,笔者将目前能找到的和倚邦相关的历史资料,辑录如下:


1、《滇系》,(清)师范撰,1807年
异产……普洱府茶。产攸乐、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山。而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山川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日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ニ百二十里日莽芝。二百六十里日革登。三百四十里日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日倚邦。五百二十里日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六茶山遗器……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传为武侯遗种。夷民祀之。


2、《普洱茶记》,(清)阮福,1825年后


……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


3、《鸿泥杂志・卷二》 (清)雪渔,1826年


云南通省所用茶,俱来自普洱。普洱有六茶山,为攸乐、为革登、为倚邦、为莽枝、为蛮专、为曼酒。其中惟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4、《贵州省和云南省》,(英国)克拉克著,1885年,(转引自《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著名的普洱茶产自倚邦的茶山……有许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做买卖,有大量的货物从倚邦运往缅甸,有茶叶贸易来往于仰光、掸邦、加尔各答、葛伦堡和锡金……”


5、1900年云南展品报告(内容转引自《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修订版)》,杨凯著)


……茶叶种植出现在湄公河以东的倚邦和易武,以及该河西边的猛海和猛往地区。我们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不过可能在每年4万担左右,倚邦和易武产1万担,猛海和猛往3万担。


倚邦和易武的茶叶种植完全依赖汉人。茶苗来自育种,植株非常小时,得成排地移植到山坡上,山坡已经提前除去了一切草木。土壤保持松软,不时地除草,不过,不需要为茶苗做别的什么,尽管10英尺、12英尺甚至15英尺的茶树颇为常见,但茶树平均仅能长到7英尺高。


倚邦和易武采摘茶叶的季节开始于3月底左右。头等茶叶称为生芽,是柔软的浑身长着茸茸细毛的芽,只能采到一小点。


这种品质的茶叶最受推崇,大部分被细心保存,有些最终要呈奉到北京,作为皇宫贡茶的一部分。


其他品质的芽有熟茶、尖子等,仅仅就是生长期长点的叶子,根据其大小色泽和采摘时间而加以区分。


这几种茶叶采摘后接以下方法焙制:首先用手エ把叶子揉成团,再倒入一个大铁锅,用文火烘焙20分钟左右。然后捞出。在竹席上摊开、用阳光晾晒,偶尔翻动一下,颠一颠,等彻底晾干后再交给妇女和姑娘们分拣,除掉其中的茶梗和花。

……贡茶。方饼状,用每年作为贡品从倚邦和易武呈送厅衙门的散茶加工而成,,从思茅送到省城,,再经过一番包装打扮后,呈送北京。……


6、《梵天卢丛录 》,柴萼撰,1925


普洱茶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制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之比龙井。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7、《滇边经营论》,陈碧笙,1936年


……一部分制成圆茶或称团茶又名饼茶,将倚邦、佛海散茶雇女工捡剔分为六种,最上者为窝尖,以倚邦、勐龙所出之生芽充之,为最细白尖茶,年用千余斤,价最贵,平均一斤二元,次为盖面,亦为倚邦尖子,年用四五千斤,每担价七十余元;以次为梭边,二道尖(尖子底)、凳尖(窝子边)、底茶(即心子)等,皆佛海茶,每担二十至四十元。……


8、《倚邦的茶山历史传说回忆录》曹仲益,1965年10月(转引自《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赵春洲、张顺高编著,本资料选辑中有篇《西双版纳五大茶山》,内容和本文高度类似,不录)


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是西双版纳的一个最高山区,没有平坝,只有几条河,河边仅有点丘陵地带,总面积约三百六十余平方公里,气候温和,冬季无霜,夏天有风较凉爽,真可谓四季如春,盛产茶叶,所以称为茶山(傣语称唐腊倚邦)。


9、《勐腊县志》,1994年
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3个村公所辖区。倚邦街曾系象明县府所在地。倚邦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建石屏会馆。


早在石屏人未来以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户营茶,曾建盖过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


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园茶畅销省内外,后又扩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


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荼味最好,被定为“贡茶”,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民国24年(1935)后,法国人禁止茶叶销往越、老、缅3国,茶叶滞销,茶园荒芜。

倚邦丨普洱茶的成名地,一个不知道地名由来的茶山

10、《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詹英佩著,2008年


从《明・滇志》的记载可看出,倚邦茶山明代中期己茶园成片,有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


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镇是倚邦街,亦称倚邦,明代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


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景洪)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


从明隆庆四年至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11、《西双版纳名典》,2008年


倚邦茶山名称古老,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有记载说,傣族先民南迁进入勐泐时曾路经“雷倚邦”(倚邦山),可见倚邦一名历史相当悠久。


但倚邦一名语属不清,含义不详。地方志中将倚邦等六大茶山地名说成是依孔明遗物而得名。


《普洱府志・古迹》中说:“旧时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铓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然而孔明南征之时,实未涉足西双版纳,遍历六山遗物为名实不足信。


倚邦是普洱茶的成名地,是普洱茶进献朝廷贡茶的发祥地。


12、《倚邦茶土三百年》,刀亚斌、李光品编著,2010年


倚邦土司在清初期、中期,曾管辖过六大茶山中的五大茶山。在明末和清初期、中期三百年的时间里,倚邦曾是个繁荣的茶镇,五大茶山茶叶集散和制作中心。


倚邦地名,据《普洱府志》记载,为诸葛亮“遗木梯于邦”、“因以其名”。


倚邦的地名,据考,在明末之前叫“播腊”或“唐腊”。“播腊”或“唐腊”,均是百夷名,为有井有茶之意(由于“播腊”为百夷名,目前也有人采取傣语直译的方法,把“播”译成“父”,把“腊”译成“茶”・意为“茶叶之父”的地方,即茶的发源地。这种译法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是否确切,有待考证)。


在这之前,据尤中先生著的《云南地方沿革史》记述,“《元混一方兴胜览)载:“彻里路所辖有刀连、刀盖、蒙祥、蒙威、蒙凹、蒙列等。蒙祥’即当今景洪县小猛养或猛海县西部境外的大猛养……“蒙列”即当今勐腊县的倚邦,又称猛落’。”“猛落”地名明显为百夷名,翻译成现在的傣语,为热闹的地方。“蒙”音演变成当今的“勐”,旧译“猛”,即一个行政区域。


因此说明,倚邦在元朝和元朝之前,称“蒙列”或“猛落”;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期和中期,称“播腊”或“唐腊”;倚邦也称“迤板”,为明末清初出现的地名。


在《西双版纳州志》和《勐腊县志》中,倚邦、迤板均都被列为汉语名,为明末大量汉族涌入茶山而形成的地名。


倚邦,为什么叫倚邦?随着自己阅读的资料越多,这个答案越模糊。


关于历史上倚邦的一切,都隐匿在了生生不息的草木之间,长成了一棵棵茶树,一山山茶园。阅读、走访、观察、思考,它始终不愿意出现,像被铜炮枪惊吓到的麂子,逃入了茫茫森林。
关于倚邦地名的由来,和倚邦诸多历史一样,都成了谜。

倚邦只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名释义,叫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是从傣族语言翻译来的,但倚邦山一直都没有傣族居住。


根自己掌握的资料,推断了一下,主要原因可能有:(1)当时倚邦是属于车里宣慰司的十二版纳之一,是茶山版纳治所的所在地;(2)当时倚邦第二代土司曹秀的妻子陶夫人是傣族;(3)倚邦茶山当时是发生物资交换的中心之一,傣族将腌鱼、鸡苗等物资与倚邦村民交换茶叶。总的来说,傣族和倚邦山的原住民来往频繁。


回到昆明后,找了字典,查了“迤”、“倚”、“邦”这三个字的汉语含义,想从汉字的意思图推测下倚邦的由来。“三迤”可作为云南代称,如云南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楚图南有着《难忘三迤》,“倚”多作为“倚靠”的解释,“邦”有一个意思则为疆界、边界。从倚邦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写作“迤邦”,从字面意思,牵强附会为:云南的边界。而之后从“迤邦”变成“倚邦”,经历了什么,不得而知。


倚邦,作为地名,或许有意义,或许没有。但当倚邦(“迤邦”)一出场,就和普洱茶结合在一起,和普洱茶交织在了一起,这才是倚邦的命中注定。

调研参与人员在晓德书号实践茶园合影

倚邦,普洱茶的成名地,爱普洱的你我都不该忘记。


特别感谢:李光品老师、倚邦徐辉棋、徐勤刚、茶盏茗李进杰、邓嘉威,以及在调研过程中,对笔者提供过帮助的每一位倚邦茶山的朋友。


本文图片,均由邓嘉威拍摄,如需使用,需征得本人同意。


参考资料:

1、《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赵春洲、张顺高编著,1988年

2、《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修订版)》,詹英佩著,2008年

3、《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修订版)》,杨凯著,2020年

4、《勐腊县志》,1994年

5、《西双版纳名典》,2008年

6、《倚邦茶土三百年》,刀亚斌、李光品编著,2010年

7、《滇边经营论》,陈碧笙,1936年


推荐阅读:

1、《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修订版)》,詹英佩著,2020年

2、《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修订版)》,杨凯著,2020年

3、《西双版纳州茶志》,西双版纳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编,2019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IgF7XEBfwtFQPkdaV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