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多家到最后10多家,捍卫20年的街头文化,该何去何从?

2019-07-30   LOHAS乐活茂名

小学时期,路过报刊亭的时候

总忍不住停下来翻翻那里的课外书

直到听见校内的上课铃声响起

才不舍地挪动脚步离开

报刊亭承载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小中学时期,街上的报刊亭就如同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一样的存在,每天放学,最开心的就是跑到离校最近的报刊亭抢看最新一期漫画。最好还能“小资”一回买块盐水泡芒果,豪气地撒上陈皮粉再大咬一口,那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如果能豪掷攒了好几周的零花钱把最新的漫画书买下带回教室,肯定免不了一顿疯抢,你也因此瞬间成了班里的明星人物,找你预约的人准能从周一排到周五。

周末的报刊亭最热闹了,好几个老伯拿着同一份报纸,就某个时事热点侃侃而谈,差点没因意见不一吵起来。

报刊亭的叔叔阿姨们也甚是可爱,就算大家霸占着亭前的小凳子把所有读物翻个遍不买,他们也不会凶巴巴的恨不得把人盯出个洞来,更不用说会强迫人家买单或狠心地把人撵走。



正在消失的街头文化符号

21世纪初,是纸媒黄金时代,一大批报刊亭如雨后春笋涌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新媒体如“天罗地网”般迅速覆盖茂名这座城,对现代人所有碎片时间实施了绝对垄断,并由此彻底改变了报刊亭命运。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拥挤的地铁中,还是在火车候车室里,人们都无比认真地快速刷着自己手机,对文字的耐心褪减得可怕。

很少有人会再去到报刊亭安静地读上一份报纸,也没有人会注意到那家熟悉的报刊亭已经锈迹斑斑,更没有人关心被遗落在快节奏时代角落的报刊亭最终该何去何从。

报刊亭还是那个报刊亭,存在于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来往的人依然熙熙攘攘,驻足的人却寥寥。手执一张2块钱的报纸享受闲暇时光的时代,伴着我们学生时代的青葱记忆落下帷幕,报刊亭最终大抵也只能依附于80、90后的“情怀”苟延残喘。



听听街头文化守护者的声音

1.茂名市火车站出口处

@陆姨和老伴

“我的手机至今还保存着救助站的电话。”

2010年,跟老伴从邮政退休后就开了这个报刊亭。每天早上八九点开门,有人来了就招呼,闲着时就去广场做做操打发时间。

读者、故事会这些的销量还过得去,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就少咯,你们看那路中间加了栏杆,老人家走不过来啦。以前每天能卖十来份,现在最多能卖出去五份报纸,剩下来的都当废纸了,不敢多进货,唉。

经营这些年,什么人都遇到过。有些的哥、摩托司机经常跑到亭后小便,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争创文明城市还是要靠茂名每个人努力。

不过近几年,茂名人素质好很多了,特别是后生仔女,经常揪着一点垃圾过来问“叔叔阿姨,哪里有垃圾桶呀”,怎么也不肯乱扔在地上。



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年前遇到的流浪孩,脸色苍白,打着赤脚,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我们看着怪心疼的,就顺便给他带个饭。等他吃饱喝暖了,我们马上联系救助站。

也常常有孤寡老人过来说自己身上没钱了,想买瓶便宜的水喝。我们二话不说,直接就递上去了,反正不值几个钱。

分别前,陆姨和她的老伴告诉我们,能做多久就尽量做吧,能帮到人自己也开心。


2.茂名迎宾1路42号

@黄伯

“报刊亭是市残联给我的礼物。”

市残联为了照顾身体不方便的人,把报刊亭作为一种福利交给我们经营,后来大家生意都不好做了就直接免了租金。

整个社会大环境都这样,电子媒体占了主流,纸质媒体自然没什么人关注咯。有些老同志不会玩手机、微信,才会来买报纸看。



我也不奢求什么,有点事情做做不闲着就好啦,没有客人就听听歌跟着哼几句。继续做下去吧,撑到儿子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再打算。

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生残疾,黄伯从小走路就要花比常人更多时间,但他在手机上翻照片,告诉我们“看,我上过魅力中国城呢”的时候,眼睛里写满了骄傲。

3.光华南路190号

@何姐

“想坚持下去。”

做这个比较自由,想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有时候还能叫弟弟来帮忙看店。

报纸杂志就偶尔有些老人过来带一份,积了很多货,铺租加上代销成本每个月大概七八百吧。想拿些面包饮料回来卖,但这边行人少,旁边又是便利店,目前主要靠打印盈利。

接过来一年多了,可以的话还想继续开下去。

4.荔红二街3号

@锋伯

“这里是街坊们消遣的地方。”

以前卖报纸,一个月能有好几千块营收,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上网,纸质东西都不好卖了。

后来置办了这个充电站,那些中午回来吃饭又赶着上班的人匆忙忙也可以充半个钟应急,一天大概能赚个二三十块。不过现在也白费了,像你们年轻人都喜欢骑共享单车。

虽然没人光顾,但亭里是一点也不冷清,街坊们经常到这围着石凳打拖拉机、聊聊家常。

2010年到现在,每天早上八九点开门,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收档,街坊们都习惯了。有时候开店晚了点,就有人打电话催说“锋伯,你又跑哪玩去了”。如果做不下去的话,街坊可能会觉得可惜吧,少了个饭余茶后消遣的去处。

最后

在确定要写这个选题之前,我们搜了茂名的报刊亭,数了数还有好几十家,心想或许没有我想得那么悲观。但昨天一天下来走了将近30个报刊亭点,发现很多点都拉下了闸门,街坊告诉我们:这些报刊亭早就倒闭了,现在还有谁看这个?



回来后我问朋友杰仔,如果报刊亭全都消失了,你会不会难过?他说,09年夏天我在家附近的报刊亭买到第一本名为《启迪》的杂志,就像个饥饿的孩子,突然闯入了一个充满知识的殿堂,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报刊亭就像一个默默陪我长大的朋友,在不经意间帮我完成了对世界观的搭建。但当我长大了,它却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偷偷地消失了,我想我会觉得很遗憾吧。



诚然,手机、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事物自诞生之日起,便切切实实地简化了茂名人的生活方式,让一切都变得“快”起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生命的广度。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更需要拥有的是足够支撑心灵的均衡模式、真实有效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精神与灵性上有所追求。特别是在这忙碌繁杂的生活中,我们亟需收回对时间的掌控权,偶尔放松下来,好好感受城市街头文化点缀的慢生活。



最后,我想邀请你与我一起,试着放下手机,去临近的报刊亭买一份杂志或者报纸,抑或去翻一翻儿时喜欢的杂志,看看还在不在,好吗?


------END------

编辑/ 陈春霞

插图/ 刘栋、郑世全

审核/ 谭颖君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