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可是宋朝为什么会出现火葬之风?

2020-09-07     笑语千年

原标题: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可是宋朝为什么会出现火葬之风?

中国封建时代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入土为安”这种儒家的丧葬观一直左右着中国丧葬风俗的导向。

正因为如此,火葬在思想开放的今天,仍有不少农村地区的人们不能接受。时至今日,我国土葬的比例仍然高达70%。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与神、魂与魄各自分离,魂享受子孙的祭奠,魄则埋在地下,如果将火化,那是对死者的不敬。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华夏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农业文明。土地是人的安生立命之基,人死后入土为安,是对儒家等级秩序的一种服从。但是这种习俗,却在两宋时遭到挑战。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当时的火葬率高达10%—30%,并形成了包括葬具制作、墓穴形制、 陪葬物品数量及规格在内的一整套葬仪和规制。宋代火葬之风大行其道的原因在哪呢?

宋代火葬有多普及

火葬其实是一种古老的葬式,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便载有焚人求雨祭神的活动,但火葬的范围并不大。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僧人们根据佛教教义,死后多用火葬。

到了唐代,随着佛教深入,火葬被佛教徒推崇为最高级别的葬法,并且在汉人中开始出现火葬。火葬也得到了一些封建统治者的青睐。不仅少数民族和佛教僧侣施行火葬,不少汉人也采用了这种植葬法。

宋朝是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佛教的世俗化,给宋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使传统的儒家礼仪遭到了沉重打击,也改变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对传统儒家观念的严峻挑战。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宋朝儒家士大夫使出浑身解数,严厉抨击火葬,力求维护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宋朝统治者也曾多次颁布禁止火葬的诏令,违反律令的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各地的地方官员也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去除火葬。

宋代火葬的原因

在儒家士大夫看来,火葬严重违反了国家典礼,伤风败俗,是儒者的悲哀。所以他们大声疾呼:“伤风败俗,莫此为甚;惨虐之极,无复人道”。不能让火葬败坏儒家的纲常典礼,要杜绝一切形式的火葬,消除火葬的影响。

造成宋代火葬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佛教在宋朝的广泛传播,佛教表现出来的对于 灵魂不局限于形体的思想,造成了火葬的增加;其次,宋朝人口众多, 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埋葬死者,而火葬是老百姓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式。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土葬耗费钱财,火葬则经济得多。一些贫苦的老百姓,往往将先人火化后,把骨灰放到寺庙里去供养就行,而不必去花钱建造墓穴和置办棺椁。火葬省钱,不占土地,易被劳苦 百姓接受,这些下层的人民根本就不懂得儒家的传统和思想,更对魂和神享受子孙的祭奠无所谓,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口袋,所以选择了火葬。

佛教到了宋代,教义更加世俗化、平民化、中国化,灵活多变的禅宗逐渐代替了严格的律宗,认为“诸佛妙理, 非关文字”,更加看重的是修行者内心的体认和观悟。禅宗给了世人均可成佛的机会,否定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差别,使中国佛教的基本精神从出世转向入世。

禅宗追求的是灵魂的永恒,这种永恒超越了形体的制约,并不拘泥于肉体。所以宋代的僧侣死后,大多数都使用火葬,这对信众来说,影响是直接的。而且宋朝皇室中也不乏信佛者,有些皇室成员本人也在实行火葬,对社会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

宋代火葬盛行的地区, 佛教都非常发达。汴京、河北、两浙、福建、四川等地是宋代火葬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佛教最为发达的区域。宋代开封有寺院691座,遍布城内外,僧尼众多;南宋杭州城有寺院671座,另外“僧尼廨院、庵舍、道场奉佛处所不可胜计”,所以这些地区的人民受到佛教的影响,,丧葬习俗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契丹、西夏和金人等少数民族政权境内都流行火葬习俗,也对宋人的丧葬产生了影响。宋人在与西夏人、契丹人、女真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中,互影响和相互吸收彼此的文化习俗,这也是宋代火葬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儒家与佛家的生死观

宋代统治者力倡土葬,目的是为了用儒家倡导的贵贱有别的丧葬礼制来维持统治秩序,达到长治久安的作用。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儒学在政治上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建构了一个以“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秩序,其中丧葬礼仪制度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葬被儒家视为对祖宗的大不敬,是奇耻大辱,必须加以整治。

儒士

为什么儒家会对火葬如此恐慌?因为儒学自汉代之后,发展不大,且一直受到玄学、佛教、道教的冲击,动摇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早已失去了蓬勃发展之势,到了唐代受到很大削弱。所以自唐代起,复兴儒教的呼声高涨。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次复兴,将儒家思想由外在的“礼”转向了内在的“德”的建构,确立了其思想上的唯一霸主地位,自上而下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且以国家的名义强制贯彻下去。

在生死的问题上, 儒家认为生死的价值不在生死本身,而在生死所蕴涵、体现的道德内容。所以 儒家追求的不朽是“立德、立言、立功”,并认为这是超越生死的永恒价值。

儒家认为,人死后会以其它形态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似的,所以仍要保持死去的人肉体的完整性。但佛教认为肉体只是承载灵魂的躯壳,佛教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永恒,与肉体无关。这种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悖的观念,自然 遭到了儒家士大夫的激烈反对和批判。而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秩序,达到统治长久的目的,必然要提倡儒家的土葬制度,而反对火葬。

统治者为什么反对火葬

宋朝一直处于与契丹、西夏、女真等政权的对峙之中,民族矛盾尖锐,军事上又屡败于少数民族政权,被迫割地、纳岁币,帝国蒙受了巨大的文化屈辱。这也引发了儒士们的一场关于“华夷之辨”的大讨论。统治者对契丹、西夏、女真等政权奴颜婢膝,使得儒家知识分子们相信:要想拯救这个国家,,仅有军事是不够的,唯一的出路便是道德重建。“华夷之辨”正是对道德的重要重建方式。

在儒家看来,火葬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宋朝正常的秩序,所以政府必须下令禁止火葬。《宋刑统》规定:"子孙于祖父母、父母烧棺椁者流二千里,烧尸者绞";政府还针对贫苦百姓专门设置了漏泽园、义冢等墓地,来解决穷人的安葬的问题。

火葬与土葬,不仅是丧葬方式的较量,更是儒、佛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生死观、丧葬观的较量,也是佛家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一种挑战。火葬的问题,不仅是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严重影响到宋朝封建统治秩序的安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火葬习俗的盛行,宋朝各种力量介入反对火葬的行列,使得火葬与反火葬成为一场“华夷之辨”思想斗争的重要内容。在这场斗争中,火葬却没有完全被禁止掉,这表明宋代儒家学说影响力正在削弱,佛教和少数民族文化正对宋朝产生强势影。这也是宋代特殊的时代特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wNhaHQBd8y1i3sJMR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