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日记|从紧张到适应,我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点

2020-03-10     农村大众

来武汉一直忙于严格的训练,内心非常期待任务的到来。终于,排班表和我们见面了。我们前往武汉三院执行任务,虽然前几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期待中还是夹杂着些小紧张。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班,满怀兴奋与期待,我们来到医院二楼的更衣室,领取并有序地穿好装备。经过老师的严格检查,合格后,我们同行的6名医护人员,一同乘坐电梯前往“战场”。在乘坐电梯的短短1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会碰到什么事情?语言交流是否顺利?有多少重症患者……”此时的心情真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

我们推开隔离门,进入病房看到病人的那一刻,我所有不安的情绪一下子就平复了下来。穿着严密的防护服,戴上防护镜后,以往得心应手的工作,如交接班、查看患者、回顾检查化验结果等,都变得不那么简单了,稍稍活动就会出现气短、胸闷、防护镜变得模糊,经过前几天的训练,现在我们基本都能适应了。

工作中,3床患者出现心慌、双下肢无力、胸闷、不适的症状,我们立即给予吸氧、检测生命指标、ecg检查等。综合检查结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望着患者那焦虑的面孔,无助的眼神,我的脑海里闪现出“安慰治疗”。我曾自修过心理学课程,就安慰患者说:“放心吧,不用紧张,您的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休息一会,暂时不要下床活动,一会我会再来看您的。”大约半小时后,我再见到患者时,他所有的不适症状均已消失,当他看到我防护服上“山东”字样时,他连说了好多声“感谢”,并竖起大拇指。这时,我感觉心里暖暖的。

通过这次值班,我感觉新冠肺炎的治疗中,药物的治疗是很重要的,但是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也是不可缺少的。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充分的休息+积极乐观的心态=治愈。我不由地想起一位美国医生著名的墓志铭,一个好的医生,最该做的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

高唐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刘芳,3月3日,发自武汉)

农村大众记者 王闯 整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tL3w3ABjYh_GJGVRm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