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蒋介石到南昌指挥“围剿”红军,看到“南昌市民污秽不堪,市容杂乱不堪”,当即下令整顿。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演说,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自任会长,7月1日,又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自任总会长。
这次所谓的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运动,因其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所以命名为新生活运动。目的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以反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的统治。
事实上,许多新生活运动思想,早已有迹可寻。1932年4月蒋介石对中央政治学校学生所作的演说《人格与革命》中,提出除了“亲爱精诚”四字以外,尚要加上“礼义廉耻”方能“挽救堕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环境”、“确定我们革命的基础”。
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要求规规矩矩,不犯上作乱;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规定要拔上鞋跟,扣齐钮颗;和洽邻里,同谋公益等;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要求在一个政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之下,绝对统一,绝对团结,绝对服从命令;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特别是军事化为目标,要求随时准备捐躯牺牲 ,尽忠报国。汪精卫和胡适对于将“礼义廉耻”作为主要内容持有异议。
由蒋介石幕僚执笔的《新生活运动纲要》于5月15日正式发表,提出了“艺术化”、“生产化”与“军事化”。提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榜样,以艺术陶养国民,“勤以开源,俭以节流,知奢侈不逊之非礼,不劳而获之可耻”,从而“救中国之贫困,弭中国之乱源”,使全国国民的生活军事化,能借此提高国民政府动员人民之能力,一方面与中共抗衡,同时也为准备对付来自日本的威胁。具体条目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提倡冷水洗浴”等等。
1934年7月至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为全面推行时期。新运总会由南昌迁到南京后,聘请何应钦、陈果夫、张群等33人为指导员,又增设妇女指导委员会,以宋美龄为指导长。在全国各省、直辖市、各县设立分会或支会 。这一运动受到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反对和抵制,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实际收效甚微,只是形式上喊喊口号而已。
蒋介石把他个人成熟的信仰爱好加诸到人民身上,他以身作则,不喝酒,只喝白开水,“俭朴”、“清廉”。新生活运动有两个意外收获:宋美龄大出风头,使许多人由此对这位第一夫人有了新认识;改善了西方大国与蒋介石的关系。 (本文摘自《蒋介石在大陆那些事儿》,关注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